云和县发展和改革局 云和县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云和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2655668/2021-31266 发布机构: 县应急局 发布时间: 2021-12-17 09:51:25

文号:云发改办〔2021〕85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政策解读:http://www.yunhe.gov.cn/art/2021/12/17/art_1229631701_2401004.html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云和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审查通过,并经县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云和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云和县发展和改革局   云和县应急管理局

2021年12月2日

 

云和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发布稿)

 


 

一、现状与形势分析 1

(一)取得的成效 1

(二)面临的挑战 5

(三)发展的机遇 7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规划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3

(一)推进应急组织体系健全化 13

(二)推进应急指挥体系智能化 14

(三)推进风险防控体系精细化 15

(四)推进监管执法体系规范化 16

(五)推进社会服务体系优质化 18

(六)加强应急基层基础能力建设 19

(七)加强重点领域治理能力建设 20

(八)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21

(九)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23

(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25

四、重点工程 26

(一)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26

(二)智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28

(三)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29

(四)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31

(五)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32

(六)全民安全应急素养提升工程 33

五、保障措施 34

(一)强化机制、精心组织 34

(二)加强协调、各司其职 34

(三)跟踪督查、考核评估 35

(四)保障要素、提升服务 35

名词解释 36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减轻灾害事故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最大程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丽水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规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立足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力防范化解灾害事故风险,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县、乡镇(街道)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坚持预防与应急兼顾、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初步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县实际,建立“1+5”应急管理指挥部及专项指挥部的组织架构,形成应急管理议事协调运行规则,并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初步形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各类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更加规范,信息报送更加及时准确,舆论引导更加主动有力。应急宣教和培训工作覆盖面持续扩大。

二是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多级联动应急值守体系,严格落实级值班双人双岗”24小时值班制,完善基层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网络,实行基层信息报告员制度,实现用计算机网络处理和传输突发事件信息,有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扁平化值守网络。围绕大应急建设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整合现有资源、人员、设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和支撑应急指挥中心配套升级,建成了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了县、 (街道)之间的视频指挥调度、预警会商、远程培训等功能,初步实现县、乡镇(街道)两级应急管理系统突发事件信息的实时报送和应急基础数据的共享、分级管理,县突发事件指挥调度的信息化水平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与运行机制,不断细化决策指挥、专业处置、社会响应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统筹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妥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复杂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保障县社会安全稳定和城市平稳运行。

三是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制定落实《云和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暂行规定》《云和县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专班工作制度》《云和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的责任机制。建立《云和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结构设置及工作规则》《云和县安全生产约谈通报制度》等制度,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全县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灵魂工程”提质扩面,积极开展“战高温、保安全”“小微企业”等各类专项整治保安全,引导社会化服务推动隐患治理。推进安全生产“两化一网”建设,完成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健全完善网格化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双随机抽查检查、高温熔融金属专项整治、涉燃爆粉尘专项整治等一系列的执法活动,倒逼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四是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学校安全、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或不稳定因素。对部分风险隐患数据实现建档管理,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风险管理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监测预警体系更趋完善,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级分类落实防控措施。十三五期间,县共检查消防、道路运输、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矿山、三场所三企业、油气输送管道等重点领域3857家次下达整改指令书1698,排查安全隐患风险5010开展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89停产或搬迁25通过严格执法有效防控事故发生。

五是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逐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截至202012月底,全县已发布火灾、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交通运输、燃气供应、油气长输管道、电力供应、特种设备、环保污染等事故灾难类,防汛防风、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动物疫情等自然灾害类,食品安全、自然灾害救助等公共卫生或社会安全类20个专项应急预案或部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县消防救援大队、各消防专职队等为骨干的突击力量,以火灾处置、危化品处置、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电力抢险、矿山救护、医疗救治、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目前,全县专业骨干救援队伍5支,社会救援力量2支,应急保障队伍4支,基层单位专职队伍11健全社会化救援队伍的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云和县应急救援队伍激励和资金补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森林防火、防汛、地质灾害、矿山、危化品等应急队伍救援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强对各应急救援队伍补助和用油管理的指导与约束,有效指导应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目前,已经为全县190名正式救援队员进行投保,购买100万元保额的人身意外伤害险,投入保险费用6.27万元。全面谋划“数字应急”,完成县应急救援队伍调度平台建设,完成46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完成13个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终端改造提升。落实“百镇千村万户”应急入村专项行动。

专栏1: “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序号

指标内容

指标值

完成情况

安全生产综合指标

1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015年下降20%

2020年同比2015年下降47.61%

2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2015年下降10%

2015年下降85.71%

3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2015年下降10%

2015年下降75%

4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无较大及以上

安全事故

“十三五”期间较大及以上

安全事故为0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冠疫情带来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我县各类安全风险因素不断增多,风险演变趋势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工作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是应急能力建设与总体要求不相匹配。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职能交叉,缺乏更加有效的联动与协调,应急能力建设不平衡,资源分散、制约应急反应的整体能力与综合效果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是安全风险管控与防范要求存在差距。在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在预防、准备、处置、评估、改进和缓解等各个阶段实施关口前移、风险管控,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对重大风险精准防控,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还存在着水平不高、管控不力、能力不足的差距。

三是应急工作协调与机制建设有待提升。在全面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沟通机制建设,强化应急管理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协调指挥职能,理顺应急处置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应急数字赋能与应急反应有待加强。在全面推进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和网络建设,在现有指挥平台可视化建设基础上,向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赋能,提高风险感知的灵敏度、风险研判的准确度以及应急反应的及时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应急队伍建设与灾害救援缺乏整合。在不断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消防救援、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援队伍、社会化救援力量、军地融合和民众广泛参与等多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缺乏深度整合和整体谋划。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进入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阶段,高水平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重要窗口”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战略部署,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为深入推进我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系列政策文件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浙江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为全面提升县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方向指引。

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应急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四是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为应急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县全面推进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的各领域改革,以数字赋能风险防控,将“智治”嵌入风险防控体系,深化风险闭环管控、重大事故防范、问题整改销号,有利于守牢风险底线,有效降低灾害事故风险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五是全国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建设为应急管理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应急管理工作的宗旨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实现打造全国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的目标,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高统快防实”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推进“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全面对标“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坚定“安全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为开启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新征程,谱写新时代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采取四不放松有力措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坚持以落实风险防控为主旨、防抗救相结合,以精准治理为核心,突出完善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机制,加强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估、强化监测和预警、提升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完善预防和应急处置,全面提高精准治理的能力。

坚持责任落实、社会共治。进一步完善责任责权落实机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技术、信用等手段,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强社会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设,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依据法律法规,切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创新,加强科技化成果运用,利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数字技术,更好发挥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着力破解制约应急管理的问题和瓶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

1.“十四五”总体目标

2025年,我县应急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晰、精密智控、高效运行现代应急管理体制。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重特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争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先行县。

专栏2: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5

目标值

指标属性

责任部门

安全

生产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持平

约束性

应急管理局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持平

约束性

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5%

约束性

5

道路交通运营死亡率

下降10%

约束性

公安局

6

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

0.047

约束性

消防救援大队

7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

0.5

约束性

市场监督管理局

防灾

减灾

救灾

8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

90%

预期性

应急管理局

9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10

森林火灾受害率

0.8‰

预期性

11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GDP比例

0.9%

预期性

12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0.9

预期性

应急救援

13

建立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

1

约束

14

专职消防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

0.5‰

预期性

消防救援大队

15

社会救援力量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

95%

预期性

红十字会

 

2.“十四五”分类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规范性文件和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改善整体智治能力显著提升。

——风险防控更加精准。精密智控手段不断创新,全灾种、全链条的灾害风险早期识别、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安全码应用全覆盖。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达标率100%,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预警时间达到60分钟以上。

——应急救援更加高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平台建设提档升级全面推进,综合救援、专业救援、社会救援以及航空救援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部门协同、区域协同以及社会动员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通信、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县总人口比例达到0.5‰。全县配备1支以上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

——应急保障更加有力。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配备、数字应急建设水平示范引领。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物资保障更加到位全民安全素养显著提升。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可视化率达到100%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小于10小时,全县打造5个以上特色鲜明的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馆。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应急组织体系健全化

1.完善组织体系架构。进一步梳理明确”“关系,落实”“责任。继续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按照分级响应、联动处置的总体框架,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指挥体系,打造统一协调的应急调度指挥平台

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权威高效的统筹机制,明确各应急指挥议事协调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进一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根据“多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综合协调的统筹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完善调查评估、应急预警、应急联动、应急协调、应急保障等工作机制,做到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军地协同、运转顺畅、处置高效。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1+X”责任体系,优化调整专委会的设置运行,修订完善一票否决、隐患闭环管理等制度机制,加强督查、巡查,压实乡镇(街道)和部门的监管责任,推进隐患问题的整改销立足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各乡镇(街道)全面督促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持续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警示,持续推进标准化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二)推进应急指挥体系智能化

1.构建立体化应急指挥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地方负责,统一调配应急资源,横向形成政府间指挥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纵向打造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指挥体系,形成贯通全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强调政府在社会参与中起主导性指挥作用,负责社会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参与主体的统一指挥协调。

2.打造统一协调的应急调度指挥平台。依托现有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构建应急指挥信息资源中心,收集包含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人密场所等多项风险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空间化、时序化等一系列处理为应急指挥提供基础数据。加快建设全面感知风险态势网络,实现对全县水库、河道断面、雨水管网、排水口、交通运输、森林火灾、危化存储使用和加工等的全面监测,为应急指挥提供先决条件和预警监测。按照“分级响应、联动处置”的总体框架,建立起涵盖全县多级联动指挥体系。

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常态化开展指挥演练、方案论证和实际情况处置复盘等岗位练兵,规范监测预警、情报分析、报告建议、应对处置等工作流程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指挥、调度、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三)推进风险防控体系精细化

1.加快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统一各类数字化平台数据标准,推进各类数字化平台体系建设和行业管理业务工作,实现民政、自然资源、水利、住建、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单位基础数据信息共享

2.精准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优化本地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行业、领域特点,针对管控对象、管控领域、管控区域等进行风险评估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许可、科技推广、技术治理等手段,切实将重大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加强风险管控工作的督查考核,推进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

3.着力推进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运输、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工业园区、消防、城市建设、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完善责任链条、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的精细化管理能效。强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重大风险管控挂牌警示制度,提升行业安全水平。

4.强化城市风险统筹治理。依托现有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基础性、系统性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防范化解机制,完善城市运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风险综合管控的制度变革,创新应急管理方式和流程,大力推动应急工作职能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重塑、社会治理协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应急资源进一步整合,确保城市运行风险管控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工作更精细、更顺畅、更高效。

(四)推进监管执法体系规范化

1.优化数字执法通过钉钉端“数字化改革创新平台”新型模式,全面推行数字化执法。实现案件审批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监督全程化。全面使用“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开展执法检查,统一检查表单,实现任务下派、现场检查、结果录入、整改复查、审核公示等全周期闭环应用,利用数字化监管方式,确保监管的公平公正。

2.强化执法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结合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强化基层安全执法力量,推进安全生产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做好县、乡镇(街道)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招录工作。拓展完善县应急管理专家库,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消防救援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管理制度,构建专家资源融合优化的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执法检查、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依托信息化平台创新提升,深入实施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与日常监管结合,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落实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监督机制。依法公开行政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途径和执法结果等信息,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规范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强化执法质量管控,加强对立案环节的监督,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4.实现执法留痕。保障落实执法装备,配齐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检测仪、移动执法终端等执法专用装备,实现对执法活动的即时性、过程性、系统性管理。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推进开放共享,提升执法协同能力,制定统一规范的执法数据标准,明确执法信息共享的种类、范围、流程和使用方式。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的运用。

(五)推进社会服务体系优质化

1.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导向,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第三方机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2.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等高危行业领域全面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的作用,形成安全管理与保险服务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拓展巨灾保险制度,探索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推进专业救援人员商业保险机制。

3.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赋能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保障。把风险防控和防范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向,加快建立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组织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共同对我县安全生产区域性、倾向性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六)加强应急基层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应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干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干部队伍遵规守纪和反腐倡廉意识。同时强化党建的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精气神和战斗力,培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应急干部铁军

2.提升基础设施抗损毁能力。按照经济性和安全性兼顾的原则,提升关键设施抗灾设防标准。升级老旧防灾减灾、消防、城市地下、森林防灭火、风险监测基础设施,并对基础设施及时录入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基础设施信息的即时录入、动态更新、共建共享、实时监测。统筹推进城乡生命线工程、防洪抗震工程和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能力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

3.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基础机构、队伍、物资、培训、演练标准化建设;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专职专岗,加强乡镇(街道)级安全监管机构和力量建设。全力推动安全监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制度,设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属网格,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规范化、长效化。推进森林火灾防控综合治理,加强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七)加强重点领域治理能力建设

1.危险化学品领域整治重点落实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废弃等重要环节的监管,深入开展危化企业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监管效能。

2.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领域整治全面开展木制玩具加工类小微企业风险管控普查,通过精准摸排,列明重点风险领域隐患,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基础性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安全生产数字化平台,深化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继续深入推进“三场所三企业”安全隐患专项整治。

3.消防领域整治全面排查民房、出租房及合用场所安全隐患,落实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加大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能力建设,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管理水平,抓好老旧场所突出风险治理,推进乡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提升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

4.道路交通领域整治进一步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客货车安全源头整治,消除货车非法改装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大运输企业安全隐患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道路安全防护保障。全面提升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监管力量和能力水平。

5.城市建设领域整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建筑施工事故防控能力,完成城市道路桥梁专项整治,推进城乡房屋使用安全整治,加强城市管理领域安全风险监测。

6.工业园区等功能区领域整治实施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深化企业宣传、落实主体责任、扎实开展检查,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对重点园区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体系,确保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7.危险废物领域整治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完成粉尘收集、输送、贮存等环节的环保设施设备防爆安全达标改造,完成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

8.特种设备领域整治全面消除特种设备三非”“两超违法行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评价系统和重大风险隐患日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全覆盖,特种设备专项应急服务平台全覆盖。

(八)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1.开展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以及水旱、气象等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系统推进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合防治对策。

2.加强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整合各有关部门资源,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推进灾害事故监测站网建设,逐步实现江河洪水、山洪、台风、暴雨、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等事故风险的实时综合监测。强化自然资源、水利、测绘等专业部门在灾害风险预警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健全基层灾害事故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应急信息快速报送系统,提高灾害事故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性、时效性和公众覆盖率。完善应急、水利、地震、自然资源、气象、农业、交通、卫生、食品、环境等相关部门灾害事故监测信息的互通和会商制度,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审核、评估检查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

3.加强森林防火减灾能力建设。压实压细森林防火责任,严格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和村(社区)属地管理责任,实施包干联防机制,严防火种进山入林,守牢森林防火墙。健全应急、公安、乡镇(街道)、林场的互联互动,及时研判并发布火险信息,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严格标准组建、强化扑火技能、提升执法能力,加强森林防灭火专业队伍建设。建设标准化的森林消防专业队营房,配建训练场、灭火装备、器材、车辆等,建设物资储备库、蓄水池,引水灭火等基础设施,建设视频热点监控系统,提升专业队伍防灭火能力。完善航空救援体系,进一步推进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

4.加强灾后恢复能力建设。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投保,不断扩大涉灾保险覆盖面。提升市场机制下灾前预防、灾中减损、灾后补偿的保险服务水平,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助体系。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并建立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升救助时效。建立完善灾害救助资金动态保障机制,提升救助标准。统筹制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对接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政策,提升恢复重建精准性。强化灾区恢复重建服务指导,严守安全底线,突出抓好灾后复产复工安全风险防范化解。

5.加强防汛防台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夯实防汛防台基础能力。建立重要领域风险管控清单,加强重点片区防汛抗台的管理。加快防汛防台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应急一张图,有效提升防汛防台检测预警及科学决策能力。

(九)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构建覆盖全县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以预案数字化为核心,以应急资源关联配置为支撑,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应急预案系统。学习使用数字化应急预案平台,加快应急信息传播、改进应急决策的科学性、适当性和合理性,不断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速度,有效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故。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重点推行“双盲”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

2.强化应急救援力量融合深化改革转型,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全灾种综合立体应急救援转变,增配相应物资装备,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拳头力量。制定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标准,按标准配置专兼职救援人员和技术装备,并不断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有效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森林、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

3.强化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全面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物资储存、调配、生产经验,全面评估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下关键应急物资储备和转化能力。依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强应急资源需求分析及核查调研,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完善以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有机结合的应急物资、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加强大型、专业应急救援装备、设备的配备力度,定期开展应急救援装备、系统、指挥设备培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探索推广直升机、水下生命探测、大型智能无人机等各类先进搜救应急装备在应急搜救领域应用。全面提升森林消防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水平,应用森林防火专用无人机开展森林防火巡查。

4.提高紧急运输调控能力。切实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及时到位,探索研究在极端情况下的航空、高铁、水上应急物资投送方式。充分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城市物流空间,完善物流末端配送设施,优化冷链物流系统,打造智慧供应链协同体系,提高应急物流调控能力。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等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模式,有效满足有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对应急物资的需求。

5.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多途径完善应急通信手段。建立24小时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值班值守制度和应急指挥通信装备管理制度,建成以固定指挥中心、移动指挥平台、移动单兵和图传无人机构成的应急指挥系统。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通信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重点监管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塔架坚固抗毁、供电双备份、光缆卫星双路由的超级基站,提升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

(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1.拓展宣教阵地。统筹推动应急安全综合性体验基地、安全教育体验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鼓励创作和传播安全公益作品,积极开展安全知识“五进”活动。加强应对自然灾害逃生救援宣传工作。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2.锻造复合宣教队伍。培养一支“懂安全、会培训、能宣传”覆盖企业员工、网格员、志愿者、专家团体等全方位立体化宣教队伍。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应急安全教育课程,加快安全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编制安全培训信息管理数据标准,开发安全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安全培训优质资源数据共享。分类分级开展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系统针对性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各级安全监管人员、企业负责人与安全管理员安全知识培训和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防汛责任人、基层一线干部的防汛防台知识培训,提升各级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

3.推行应急导师制度。全面推行应急管理工作导师制度,强化干部队伍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年轻干部调训工作,强化应急管理事业后备人才储备。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干部轮训制度,实施三年干部轮训行动。全县应急管理干部综合应急业务培训、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复训、专业领域业务培训达到100%。

4.培育应急文化产业。建设应急科普基地,开展应急体验、产品推介、培训教育、应急安全服务。进一步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引导推出更多优质应急文化产品,打造平面媒体、手机终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电影院线以及线下娱乐体验交互的多维度应急安全文化产业链。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洪涝、森林火灾、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调查评估机制,全面摸清全自然灾害风险底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并落实相关防治对策。全力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等七大工程,建设完善自然灾害防御工程体系,有效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专栏3: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开展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和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建成分类型、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减灾能力数据库,更新完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到2022年,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绘制重点区域灾害风险“一张图”。

2.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系统维护森林系统、河湖湿地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到2025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下降至7%,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断面类以上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蓄积量增加30万m3以上。

3.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通过增蓄、提能、保安,提高流域洪水拦蓄能力,进一步优化区域防洪格局,全面提升龙泉溪、梧桐坑等小流域防洪标准,提升改造一批已建水库。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现病险水库“存量清零,增量随清”,以“三通八有”(道路通、电力通、通信通和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有预案、有物资、有监测设施、有放空设施、有管理房)为目标全面实施小型水库系统治理。优化水文站网布局,流域洪涝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4.实施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围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监测网建设、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综合治理等主要任务,努力建设“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分类分级管理新体系,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新形态。

5.强化森林火灾防治能力建设。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要建设防火公路、防火隔离带、瞭望台(哨)、检查站、视频监控点、语音卡口,切实增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县可燃物、野外火源等森林火灾相关内容调查和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分析,建设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完善基于网格化的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开展森林防火应急道路、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阻隔网和易燃林分改造等建设。推广水灭火”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森林火灾高风险林区重点部位消防管网全覆盖。启动烟火智能识别,全天候自动值守、天空地一体的“森林智眼”数字防火智控系统建设,实现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森林智眼”全覆盖。建设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装备库,配备充足的防火车、风力灭火机、串联水泵、储水罐、油锯、割灌机等设备,确保森林防灭火工作需要。加强各级森林防火专职人员及应急扑火队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森林防灭火管理水平和科学指挥扑救水平,分层级开展培训演练,平战结合,着力提升各类森林消防队伍的实战能力。

6.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构建自然灾害监测综合感知网络体系和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重大风险感知全覆盖、监测数据共享共用。全面加密地面自动气象站网,优化各气象要素布局,灾害易发多发行政村全覆盖,增加六要素以下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六要素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实现全县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平均网格间距5.0km,四要素以上平均网格间距6.0km;完善气压、湿度、全天空仪等监测要素布局,实现全气压、湿度要素和全天空状况观测平均网格间距10km;建设重点区域基层台站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通讯畅通。构建多灾种和灾害链监测预警模型,统筹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资源,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到2021年底,建成覆盖重大风险隐患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自然灾害监测和实时预报预警。

(二)智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整合消防、水利、林业、自然资源、应急、农业农村等部门的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会商、远程指挥、图像采集等系统,构建以智慧应急为核心的综合时空大数据资源中心和应急管理专项应用,打造集时空大数据汇聚、治理、管理、共享于一体的综合时空大数据中台、数字孪生智慧应急城乡生态体、安全风险感知监测预警体系和智慧应急综合指挥与协同管理云平台,使我县智慧应急成为提高城乡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专栏4智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

 1.综合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已有数据库基础上,补充完善安全风险源、应急资源、人口库、经济库、法人库、村社网格库,拓展延伸旅游库、农业库、交通库、国土空间及规划库等,形成全方位支撑“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管理体系的综合时空大数据库。选取我县自然灾害重点管控村庄以及重点旅游景区,建立精细三维场景模型,实现三维建筑物单体化并关联房屋信息、不动产信息、人口信息、实时信令人流数据,同时融合感知监测信息、周边应急资源信息等。

2.智慧应急城乡生态体建设。形成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全空间、地上下、室内外的城乡三维数据空间画像,同时整合城乡遥感、北斗导航、地理测绘信息、智能建筑等城市空间数据,在数字空间模型仿真组建虚实映射的数字城乡模型。

3.安全风险感知监测预警。加快建设安全风险感知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全域视频感知体系、地质灾害感知监测预警体系、小流域感知监测预警体系和森林火灾感知监测预警体系。

4.综合指挥与协同管理云平台。建立数字孪生城乡安全风险源管控子系统,展示全县安全风险源画像,提供实时安全险情监测及预警性和前瞻性信息;利用“智慧应急安全一张图”将全县应急救援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等详细信息融合至一张图;完善安全风险智能分析研判子系统,完成小流域三维分析研判、森林火灾蔓延及阻断分析研判、地质灾害分析预警和次生灾害分析研判等项目;完善值班值守子系统,建立县应急管理局内各科室及各下级直属单位,纵向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横向各应急管理相关委办局的应急值守体系;推动智能预案管理子系统建设,健全基础网格管理子系统,建立全县统一的城乡信息服务精细网格体系,推动智能避灾场所建设。完善协同会商子系统、指挥调度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及灾害评估子系统建设。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网络,配足配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整合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整合组建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建立应急突击队,提升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突工作的能力。分类开展偏远乡村(自然灾害为主)、工业园区(安全生产为主)和中心镇街(消防安全和城镇内涝为主)等多种类型乡镇(街道)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基层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范系统,大力实施源头治理、基础提升、精细监管三项行动,全面实施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为建设“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提供坚强保障。

专栏5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1.乡镇(街道)专业管理队伍建设。采取政府雇员、购买服务等方式,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站专职从事安全生产监管人员配置率达到100%。

2.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建设。各村(社区)建立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及应急突击队,村(社区)应急装备及物资标准化配备率达100%。

3.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加强基层防汛防台应急队伍建设,乡镇(街道)至少组建1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队伍人员不能少于25人,村(社区)至少组建1支以村(社区)干部、党员、民兵为核心的青壮年防汛防台抢险小分队,队伍人数不少于10人。加强抢险救援的应急装备和物资配备,到2022年多灾易灾乡镇(街道)、村(社区)卫星电话、排水泵、应急发电机等“三大件”配备100%到位;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基层责任人头盔、电筒、防护雨具、救生衣等“四小件”配备100%到位。到2025年各乡镇(街道)建成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的防汛救灾物资仓库(包括代储点),村级建成面积不小于15m2的防汛救灾物资仓库(包括代储点)。

4.县级应急管理通信网建设。依托应急管理部统一构建的卫星主站、网管系统和卫星资源,部署建设由VSAT(甚小口径卫星终端站)、天通(北斗)、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到2025年,建成1个县级便携站,配备一辆应急通讯指挥车。建设贯通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融合通讯系统,整合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可扩展)、370MHz集群通信系统、固定电话、卫星电话、IP电话等应急指挥音视频资源,构建网络架构合理、基础数据共享、行业管理独立、统一平台、信息应用安全可信可控的音视频资源管理体系。

5.县城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开展县城安全风险评估。对县城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区域、公共设施等领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库和电子地图。重点围绕人口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工业园区等高风险区,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做好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根据县城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从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管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区域、岗位、设备设施等进行重点管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化解措施。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的工作要求,以建设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为核心,推进风险防范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航空救援起降点建设,做好航空应急救援配套工作。在全县事故和自然灾害多发乡镇(街道)建设基层综合应急管理服务站,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完善自然灾害“浙江安全码”人员转移精密智控工作,实现风险区域人员转移精细化、转移流程标准化、转移范围精准化。

专栏6: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航空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加强航空救援起降点建设,做好航空应急救援配套工作,落实相应的地面安保小组,融入市域30分钟航空应急救援圈。

2.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统筹基层消防救援队、社会救援力量和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全面推进乡镇乡镇(街道)“专兼结合、一队多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到2023年,事故和自然灾害多发乡镇建成1支乡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并根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抢险救灾物资。

3.建立分级浙江安全码转移清单。在浙江安全码应用基础上,建立乡镇(街道)层面危险区域人员分级(按应急响应Ⅰ、Ⅱ、Ⅲ、Ⅳ级)分类(按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危旧房、农家乐、其他等)转移清单,按照预报灾害来临前6小时转移到位的要求,提前转移、精准转移。

4.健全村级应急管理员工作机制。建立村级应急指挥工作小组,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主要负责人,同时在党员干部或责任心强、忠诚可靠、敢于负责的村民中择优选配至少1名应急管理员,牵头负责村级应急管理工作,探索村级应急管理员和自然灾害类网格员的多员合一机制。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库和储备点建设,推进全县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全面提升应急综合保障能力。采用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加快统筹推进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建设。积极采用立体集成智能化物流系统,提升物资调拨出库时效。对现有灾害避难所进行重新整合、提升和优化,根据不同应急灾害避难所特点,从规划布局、功能特点、服务半径、承载人数、防护距离、服务面积、逃生通道、安全措施、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评估,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应急灾害避难所。

专栏7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围绕“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需求,全面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设1个县级储备库,储备库面积不低于1000m2

2.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开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工程,加强避灾安置场所管理及运行维护,强化避灾安置场所的服务保障能力和转移安置舒适度。到2022年,全县避灾安置场所(村级)规范化建设率达到60%;到2025年,全县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可视化率达到100%。

(六)全民安全应急素养提升工程

全面提高群众安全意识、着力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增强重点领域从业人员的安全理念,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深化推进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完善场馆教育功能,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等科普教育。全面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大培训,广泛推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知晓率、参与度、安全感和满意度。

专栏8:全民安全应急素养提升工程

1.应急(安全)体验场馆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应急(安全)体验馆、消防安全重点乡镇街道示范宣传体验室、农村示范宣传体验点、社区安全文化长廊。到2022年,建成应急(安全)体验馆5家;到2025年,建成1个一类应急(安全)体验馆。

2.加强企业员工安全技能培训。针对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重点人员,“三场所三企业”、工贸行业使用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性较高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各类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高危企业在岗和新招录从业人员100%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

3.党员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纳入县委党校、县行政学院、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重要内容,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开展乡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安全生产集中轮训。

4.深入推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聚焦全县安全生产高风险领域,着重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宣传教育。对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开展至少1次考核,考核和补考均不合格的,不得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以消防火灾风险较大的企业、场所,以家庭和社区、学校、农村、人员密集场所等为重点,组织消防志愿者队伍对重点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敲门行动”,上门开展防火检查和送平安服务活动等。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宣教内容进中小学校、社区安全知识宣传栏、农村文化大礼堂,力求安全宣教全年龄段覆盖,全力打造云和特色宣教样本。推动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设应急救援模拟实训项目,进一步提升高危重点企业一线员工和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应急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制、精心组织

县委县政府对本的应急管理负总责,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重点工程,建立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牵头,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强协调、各司其职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落实工作。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努力实现应急管理各要素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把规划的实施与日常监管、预防预警、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

(三)跟踪督查、考核评估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突出工作过程和结果量化,将规划实施进展完成情况纳入对部门年终责任制考核内容,跟踪督查。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管理,2023年组织完成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2025年完成规划实施成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对责任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给通报,并进行严肃处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彰。

(四)保障要素、提升服务

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争取市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保障本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积极引入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培养应急管理亟的专业人才,积极发展安全生产职业技术教育,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制定支持应急动员、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治理、应急科技创新和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及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升应急管理服务。

 

名词解释

1.三场所三企业“三场所”指涉爆粉尘作业场所、喷涂作业场所和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三企业”为金属冶炼企业、涉氨制冷企业和船舶修造企业。

2.“高统快防实”标准:即政治站位立于“高”、应急指挥善于“统”、应急响应敏于“快”、安全风险精于“防”、应急工作行于“实”。

3.安全生产“两化一网”: 即网格化和信息化管理,构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网。

4.应急管理“三个严防”:即严防发生重特大事故、严防发生群死群伤自然灾害、严防发生重大社会不良事件。

5.应急管理“四不发生”:即不发生人员死亡、不发生决堤、不发生爆炸、不发生大火。

6.应急管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7.重要窗口:指的是功能定位,意味着承担特殊的职责使命,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先行性、示范性。强调要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浙江之答”回应“时代之问”,为国际社会感知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力量提供一个“重要窗口”。

8.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指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丽水战斗时缔造的“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精神。

9.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