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公园乡村建设、共同富裕等中心工作,积极抓改革、争项目、强产业、谋共富,有力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粮食生产稳中有进。紧抓粮食安全,粮食播种面积5.29万亩,产量2.18万吨,油料作物0.34万亩。扎实推进“多田套合”工作,抛荒整治复耕1187亩,新建高标田1297亩,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建成油菜(龙门)、水稻(规溪)、大豆(竹里)等省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3个。完成农作物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云和县育秧中心建成投用,于5月份承办全省水稻抛秧可叠硬盘育秧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
2.产业培育提质增效。一是云和雪梨三年行动目标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已累计新增云和雪梨面积9039亩,建成规模化基地23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雪梨深加工基地)项目完成前期工作,云和雪梨深加工基地顺利推进。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云和雪梨产业联合发展中心,共同开发“梨某某”系列雪梨饮品、啤酒等10款,目前已有5款在农旅投门店试售卖。“和先生”梨小云雪梨饮料、百寿泉雪梨酒等雪梨深加工产品成功上市。开展上海局长三角区域高铁冠名列车,品牌展销摊位入驻金华、东阳等9个省内高速服务区。云和雪梨成功入选“中国天气”名优特产品名录,在央视连续16天免费广告宣传。与世界500强企业上海绿地集团合作推广云和雪梨,与国能集团、省建投等大型国企建立订单合作,在抖音、小红书等热门平台开设云和雪梨专营店铺。二是畜牧渔业量质齐升。我县成功入围2024年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伏布5万头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项目顺利投产,引进生猪15000头,2024年全县生猪出栏2.14万头,增长30.7%;“稻+”生态梯田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顺利推进,在崇头、赤石建成1800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云和湖有机鱼产业链不断构建,市场曝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赤石“一湾鱼”数字化共富渔场开工建设,云和湖有机鱼旗舰店、龙门鱼馆相继建成营业。三是特色种植示范项目有效落地。建成高胥黑木耳设施化栽培基地、黄源高海拔地区香菇反季节栽培示范项目;石塘茶叶加工园项目完成设计、智慧茶园项目开工建设;大湾、黄源超辣辣椒示范基地建成。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4.4%。
3.公园乡村有效推进。出台《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善“公园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云和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考核评比方案》等系列文件,每季度开展“整洁村”“落后村”评比晾晒,累计完成整治点位5000余处。已开工22个项目,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品质提升举措“三张清单”,童话云和最美风景线标志性工程完成计划投资191.41%,标志性工程核心指标名列前茅,是全市第一个实现全面销号县。出台《云和县加快推进公园乡村整体运营培育乡村新型业态的指导意见》,高规格举办公园乡村运营官招募大会,成功引进乡村运营主体8个,成立乡村运营公司5个,小顺、赤石等全面启动整村运营,公园乡村和乡村运营项目投资近1亿元。石浦村在地运营公司两个运营项目正在施工,安溪片区组建在地运营公司,开展资源调查;梅湾、南山湖村5000万元项目资金争取到位,目前正在项目前期阶段。
4.人才培育亮点纷呈。完善“1+3+N”三级新农人培育体系,推进“云和师傅”品牌提升,成立雪梨、山区渔业、民宿云和师傅田间学校3所,举办渔业技能人才培训班、云和雪梨生产经营高级研修班等20余次,共培训5289人次,新认定现代新农人3000人,新增农创客135名;成功争取省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项目,申报2024年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浙农才”数字化应用试点县,两项均为全市唯一。云和县一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入选全省首批浙农英才工作站,云和大田葡萄农民田间学校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全市仅2家。“云和雪梨师傅”入选浙农智富品牌,“云和师傅”案例获评浙江省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奖。
5.强村富民稳步推进。出台《云和县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20条政策措施》,推行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一户一树梨”、“一户一羊”等增收举措,累计发放各类产业补助资金1270万元,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83元,增长11.8%,绝对值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实施消薄项目11个,总投资5246万元,消薄产品销售额达1500万元,实现全县村集体总收入9391.49万元,增长17.46%;经营性收入6067.15万元,增长19.93%,增幅分别排名全市第二、第五。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达到81%,均排名第一。修订《云和县村级工程“集体建”实施办法(试行)》,实施集体建项目116个,实现增收300余万元。完成云和县沙溪村农事服务中心、大坪社区后续帮扶试点项目等项目建设。出台《云和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累计发放社员证482本。
(二)要素争取情况
1.资金项目争取情况。2024年共争取“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等竞争性项目9个,1.3亿元,累计争取农业农村上级资金1.93亿元(详见附件1);成功申报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未来乡村2个专项债项目,已发放1.4亿元;谋划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云和雪梨融合产业园2个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项目。
2.试点荣誉争取情况。成功争取2024年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浙农才”数字化应用试点县两项试点,两项均为全市唯一,《云和县做强“云和雪梨”土特产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在《浙江政务信息》(专报)上获李岩益副省长批示肯定,县委组织部牵头的“云和师傅”案例获评浙江省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奖。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为总指引,按照“城乡强融合、产业谋链条、乡村抓叠加、增收重产业”总体要求,以云和雪梨全产业链为农业产业培育重点,以公园乡村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以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培育为重要支撑,谋建重大项目,统筹核心指标,提炼工作创意,推进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活态、人才创富,打造乡村精品土特产,乡村建设创立经典模式,乡村人才再树全省标杆。
(二)重点工作思路
1.坚持用好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这个大机遇、总抓手和总方法。一是主动承接上级部署要求,积极争取专项债、项目资金和工作试点。二是积极发挥统筹作用,及时成立工作专班,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项工作推进。三是强化要素统筹,按照强城、兴村、融合要求,统筹更多的资金、项目、资源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乡村振兴领域。
2.抓实做稳农业农村本质安全,不断夯实共同富裕基本底座。一是抓实粮食生产。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28万亩以上,同时在确保落实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黄地400亩稻蔬轮作和黄家畲稻菇轮作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低产耕地高效生产模式。二是持续推进“多田套合”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1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认定。三是积极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提升、土壤健康培育等项目,推进农业两新工作落实。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把准政策口径。
3.突出招大引强,不断做大品质农业产业链。一是坚定推进云和雪梨全产业链培育。开工建设云和雪梨产业中心项目,发挥浙江大学雪梨产业研究中心作用,继续开发雪梨衍生产品,持续推进雪梨和衍生产品市场营销,实现云和雪梨一产产值2亿元以上,衍生产品销售5000万元以上;二是加强特色养殖项目招引培育。持续释放伏布养殖项目产能,实现出栏5万头以上,确保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三是积极推动梯田农遗产业和云和湖有机鱼产业发展。启动“梯田农遗优品”“云和梨鱼”两个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培育赤石“一湾鱼”渔场、石塘水库养殖等产业化基地,打造主营店、旗舰店,不断延伸产业链。
4.持续推进公园乡村建设,引领大花园品质提升。一是谋划启动乡村片区组团试点。重点谋划云和梯田发展轴和大梯田、三江口两个乡村组团试点,推动15个村资源整合、组团发展。同时,出台《规范推进农村村民使用本村以外的集体土地建房实施意见》等政策,积极探索留守农民集中居住、片区集中建房等模式,推动乡村资源要素集约集聚,高效利用。二是继续深化乡村经营。紧盯石浦、梅湾、南山湖、小顺、安溪等5个招引项目落地,确保年内4个村实现整体运营。继续开展第二届乡村运营官招募大会,推出张家地、龙门等一批重点乡村,新引进整村运营主体2个以上。同时,结合乡村运营探索“运营主体+强村公司+村集体”强村公司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实现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三是持续加大乡村风貌管控力度。全面落实“乡村风貌集体巡”制度,持续开展重点区域、重点乡村风景线环境常态整治,确保大花园品质提升走在全市前列。
5.扎实推进机制政策落地,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打好“1+10”农民增收组合拳,“1”就是全面承接市里农民增收一揽子举措,确保接得住、落得细、抓的实,不打折扣;“10”就是紧密结合云和木玩、云和雪梨等特色产业,谋划10个特色增收措施,确保两项收入持续增长,不拖全市后腿。
6.加强云和师傅乡村人才品牌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先行示范。全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和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等试点项目,完成省级农创园、浙农英才工作站建设。制定青年入乡发展相关政策,结合乡村运营团队招引等工作,选育云和师傅20名以上,评定丽水“农三师”10名,培育乡村运营师10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