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千年文化溯源 云和考古成果重塑浙西南历史版图
作者:编辑 卢伟峰 记者 雷倩 王凤凤  来源: 云和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徐晶晶  发布时间: 2025-11-07 15:26:35 浏览量:

不久前,浙西南考古新闻发布会在云和落幕,伴随着云和县博物馆正式开馆及云和考古工作站的揭牌,这座浙闽赣交界的山区县,因一系列震撼考古发现跃入公众视野。浙西南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指出,从云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该地区是浙闽赣文化圈的传播枢纽,是浙西南闽北赣东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是瓯江文化起源之根,也是探索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区域。

自2021年启动系统考古调查以来,云和已发现先秦时期遗址81处、历史时期遗址数量众多,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构建起从新石器早中期至明清的完整文化序列,将瓯江流域文化史追溯至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期,为“万年瓯江”文化溯源提供了关键实证。更值得关注的是,云和成功发掘黄山上、显圣湾、独山等重要遗址,建立起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完整文化链条,串联起清晰的人类文明演进史。

黄山上遗址的发掘,让浙西南人类定居史向前推进到8000多年。这座位于云和小徐西侧的遗址,面积达4.6万平方米,2024年3月至9月的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跨湖桥文化、崧泽文化等4大地层序列,出土陶器、石镞、玉器等190余件文物。遗址内密集的好川文化房址与灰坑,印证了这里曾是规模较大的聚落中心。作为目前浙西南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跨湖桥文化遗存不仅是瓯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的同类遗存,更将跨湖桥文化的分布范围拓展至浙西南腹地,刷新了学界对该文化地理边界的认知。

显圣湾遗址则解锁了好川文化的文明密码。这座13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清理出61座好川文化墓葬及大型建筑遗存。南岗高等级墓地中,53座墓葬排列有序,出土近700件随葬品,其中M8、M23墓葬面积达22至24平方米,规模在全国同时期墓葬中实属罕见。高等级墓葬居岗顶、低等级墓葬分布坡下的布局,揭示了新石器晚期浙西南社会的明显分化,而墓葬中融合的良渚、昙石山等多元文化因素,印证了云和作为文化传播枢纽的历史地位。西北坡发掘区1837件石镞相关制品的发现,更表明这里存在专业的石器加工场所。该遗址凭借重大价值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十大”考古重大发现。

独山西周土墩墓群的发现,填补了丽水西周时期考古的多项空白。这片面积9万平方米的遗址中,48座西周墓葬和37处器物堆出土100多件文物,其中25件青铜兵器尤为珍贵,罕见的青铜燕尾矛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稀有。北岗区域墓葬以青铜器为主,推测为贵族家族墓地,清晰反映出西周时期云和地区的社会阶级分化,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关键线索。该项目也凭重大研究价值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十大”考古重大发现。

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同样精彩纷呈。东山头墓地的7座东晋砖室墓,通过纪年铭文砖确定为徐氏家族墓,埋葬年代集中在公元326至361年间。出土的青铜六面印形制规范,与南京、镇江等地同期印章一致,印证了东晋时期浙西南与江浙核心区域的文化关联。角山遗址唐代墓葬出土的唐三彩来通杯,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成为云和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唐代浙西南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大庆寺宋墓的发掘则再现了北宋生活图景。这座三室券顶砖室墓虽遭部分破坏,但仍出土近千件文物,涵盖金银器、陶器、瓷器等多个品类。龙泉窑五管瓶、湖田窑影青瓷、定窑紫金釉梅瓶等来自不同窑口的高端瓷器,以及银尺、陶俑等生活器物,生动反映了北宋浙西南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为研究当时的手工业水平、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

一系列考古突破,让云和从曾经的考古“冷门”区域,转变为研究浙西南先秦文明的重要窗口。下一步,云和将持续深化跨学科研究,推动考古成果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融合,让“浙闽赣文化圈传播枢纽”“瓯江文化起源之根”的历史价值充分彰显,为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贡献浙闽赣力量。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