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修起幸福路,毛主席派来幸福车;满山扬下幸福种,畲山开遍幸福花……”近日,在崇头镇下垟畲族村,今年80岁的雷凤珠轻声唱起畲族山歌《幸福路》。熟悉的旋律穿越六十余载时光,不仅唤起老人的珍贵记忆,更成为记录家乡从闭塞到繁荣的“有声档案”。

时间回溯至1964年,年仅19岁的雷凤珠迎来人生重要转折。她演唱的《幸福路》作为浙江省唯一选送节目,成功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没出过远门,也没受过专业培训,当时又激动又紧张。”雷凤珠回忆,是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给了她莫大鼓励,让她下定决心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奔赴北京。同年10月,她与搭档凭借无数次打磨的演唱,在全国各族文艺爱好者云集的盛会上赢得满堂喝彩,让畲族山歌的韵味响彻京城。对雷凤珠而言,《幸福路》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演出。她指着窗外层层叠叠的梯田介绍,1963年前,下垟村与外界不通公路,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全靠人力,极为不便。随着国家政策落地,1964年崇头至张家地的公路正式通车,山里的树木、瓜果蔬菜得以顺利运出大山,彻底改写了村民的生活轨迹。这首歌里的“幸福路”,从此成为家乡发展的真实写照。
如今,《幸福路》的旋律中又增添了新时代的幸福滋味。依托云和梯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下垟村打造畲族活态展示馆、民族“共富工坊”等,串联起民俗体验、彩带制作等特色活动,村民们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民宿,实现了创业增收。“现在的日子,比歌里唱的还要甜!”雷凤珠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面对畲族山歌等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的现状,已是八旬高龄的雷凤珠主动扛起传承责任。“现在会唱山歌的人少了,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倾囊相授。”从当年进京演出的懵懂少女,到如今守护民族文化的老人,她用一生传唱《幸福路》,既见证了国家民族政策的温暖关怀,也唱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共富乐章。正如歌中所唱,畲山的幸福花,正沿着这条延续六十余载的“幸福路”,愈发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