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公安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5-01-22 16:21:09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2024年以来,云和县公安局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坚定维护全县社会大局持续平稳,全面护航云和积聚山区共富样板胜势。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度法治建设工作情况

(一)护航发展更有力度。围绕云景生态产业园、“454”大梯田景区集群等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深化“平安定制”,实现“警务跟着项目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全县29家重点企业纳入助企“绿通”名单,加急办理各类出入境业务512人次,企业办证时间缩减40%以上。强化服务阵地建设,健全完善“中心、派出所、延伸点”三级服务网络,高频事项一网通办率、派出所窗口入驻率、“远程虚拟窗口”实现率分别达93.52%、100%、100%。按照“应进尽进”原则,派出所通办窗口服务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率达100%。

(二)打击效能不断提升。以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以来,共行政处罚96380宗(含交警简易处罚),移送起诉403人次。深入开展交通事故压降攻坚,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23.08%,一般事故数同比下降9.09%,交通违法查处率提升26%。持续构建全民反诈大格局,电诈案件发案数、案损数、涉案两卡数同比分别下降34.62%、47.56%和29.41%,高案损案件零发生;破案数、抓获人员数同比分别上升37.93%和34%,整体呈现“四降四升”良好态势。持续加强涉未案事件治理,突出涉未盗窃、打架斗殴、校园霸凌等问题专项整治及校园周边安全整治,先后排查问题线索320余个,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80余份,停业整顿违规违法营业场所31家,全县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覆盖率100%。

(三)赋能兴警逐见实效。全面推进“四大警务”建设,高标准建成“两站一室一中心”,深化落实“15+5”服务保障体系、“三治合一”基层治理模式、“六长联动”生态共护机制、瓯江流域警务协同治理等契合云和发展实际的工作举措,经验做法得到副省长、公安厅长杨青玖高度肯定,受到浙江新闻联播、人民公安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并在《竞跑者》刊发。建成使用执法办案管理、涉案财物管理、训练培训“三个中心”,其中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初步完成一级中心评定,行政、刑事案件中心办理率高达98%。

(四)基层治理更加夯实。紧扣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保主线,全面固化杭州亚运安保维稳经验做法,纵深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系列安保维稳任务,实现“四个严防、三个确保、两个提升”的工作目标。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先后排查矛盾纠纷1776起,化解率达98%以上。

(五)行政执法规范有序。严格落实“三个当场”工作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试点接报案与立案改革工作,统筹推进点位建设、制度完善、监督深化等重点工作,实现接报案全过程可回溯管理,有效打通群众报案“最后一公里”。推进法治审查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先后任命合法性审查员6名,开展合法性审查715件。组织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活动,先后排查梳理案件500余起,查摆整改问题40余个。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率100%,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公示率100%,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率100%。

二、2024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打防质效有待提高。打击上,民生小案破案率偏低,盗窃案破案率在全市靠后,群众获得感不强。防范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缺乏协同,与家庭、学校、社区及公益组织等主体联动不足、信息不畅,未形成强效预防体系。

(二)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在“四大警务”“公安大脑”等创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新机制、新技术与实际警务需求适配度不够精准的问题,实战成果转化效能不高。

三、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每季度组织召开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治建设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刑事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久侦未决”案件专项整治等行动,全面整治有案不立、立而不侦、久拖不决等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乱象,有效提升公安执法质效和执法公信力。积极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聘有法律顾问1名,公职律师9名,确保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带头履行行政应诉职责,公安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四、2025年法治建设工作思路

2025年,云和县公安局将坚持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新时代公安工作职责使命,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补短板、强弱项,奋力推进法治公安工作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和新篇章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聚焦“主责主业”,守护社会和谐安宁。加强风险防控,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和除险保安工作,聚焦经济金融、网络安全、征地拆迁、劳资纠纷、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建立常态化涉稳风险排查化解机制,定期开展大排查大起底行动,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厉打击犯罪,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针对涉黑涉恶、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知等突出违法犯罪,制定精准打击策略,提高破案率,降低发案数和案损数。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现代警务深度融合,优化“矛盾纠纷警源智治”系统,科学配置警力,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二)聚焦“服务发展”,助力经济稳进提质。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的决策部署,建立警务保障与中心工作协同机制,对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类不稳定因素提前研判、及时化解和有效稳控。依法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寻衅滋事、恶意阻挠、恶意造谣等违法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优化护企优商服务,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引领,深化“共富警务中心”建设,立足企业需求,在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创新增值化服务模式和载体。提升为民服务质量,优化出入境管理、治安调解、外地人口落户、交通出行保障等便民服务举措,推进业务“一窗通办、一次办结”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聚焦“改革创新”,激发警务内生动力。优化组织体系,依据中央深化地方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意见,围绕“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推进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总机制为核心,加强内部层级、环节间的警务协同,完善跨层级、跨区域、跨警种的指令传达和协同作战流程。建立与外部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持续推进“公安大脑”建设,加大对算力、感知、系统平台、实战模型等的研发投入。建立科技安全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加强新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四)聚焦“队伍建设”,锻造法治公安铁军。提升队伍素养,坚持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向,制定系统的岗位练兵计划,开展集中轮训、“红蓝对抗”和最小作战单元实训等活动,全面提升民警侦查破案、快速反应、治安打击防范、矛盾纠纷疏导化解、群众组织发动、依法行政等能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公安队伍。树立“大人才观”,结合山区实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畅通紧缺人才引进渠道,将公安“全员人才”计划与地方人才建设相统筹,打造高水平公安法治人才队伍。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