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文旅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工作目标,以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重要抓手,全面打响云和梯田5A创建攻坚战,蹄疾步稳推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云和梯田创成全国首个梯田型5A级旅游景区;云和木玩童话小镇、石浦村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独山西周土墩墓群入选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云和稻田民宿获评金宿;浙江金马工艺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年共接待游客27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3%,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4.1%(初步数据)。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党建统领,强化担当,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文旅铁军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干部“业务+思想”双提升。一是深学思想促践行。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持续深入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旅融合、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压实责任抓落实。严格按照领导职责分工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和意识形态“一岗双责”责任制,以主要负责人为全局第一责任人,统筹各分管领导管理科室、下属单位工作,做到管事与管人、抓经济建设与抓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党建引领促担当。充分发挥文旅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参与文明劝导、梯田景区网格化服务等活动;激励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准选派“最能打硬仗的优秀干部”在梯田创5A、云景平台等一线岗位锻炼,最大程度发挥文旅干部的优势和作用。
(二)统筹谋划,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梯田5A创建工作
锚定“2023年一举创成梯田5A”的目标,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梯田景区项目建设,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能力,创新文旅业态发展,成功创成全国首个梯田型5A级旅游景区。一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38个创建类重点项目全部完工,七星墩观景平台扩容、滑雪场等5个提升类重点项目基本完工;通景公路沿线、景区村等环境整治和景观小品提升全面完成;景区范围内15个旅游厕所完成等级评定;厕所、游步道等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成。二是加快农耕文化转换利用。以农耕、畲族、银矿三大传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动态植入,完成世界梯田博物馆、下垟畲族活态展示馆、坑根银矿活态展示馆建设,并常态化开展牧牛、畲族婚嫁表演、银矿冶炼等演绎活动;完成《云和梯田民间传说》系列绘本、梯田个性化邮票、纪念信封设计出品、云和梯田宣传画册等文创产品编制、制作。三是全面提升梯田品牌形象。高规格举办“创享5A梦・恰逢云和你”第十七届云和梯田开犁节活动,开展“遇见云和泥”第二届云和梯田泥泞障碍挑战赛、云和梯田大环线山地越野挑战赛、梯田自行车爬坡赛、“探美梯田”乡村定向赛等多场体育赛事,各类系列活动为景区招揽人气。国庆期间,云和梯田景区迎来历史客流高峰,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737万元(居全市第一)。
(三)政策引领,项目为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为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决策部署,出台《云和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通过项目支撑、产业拉动等,激发消费新活力。一是抓项目,为融合发展聚力。紧紧围绕省“千项万亿”工程、省文旅投资“双百计划”,以项目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完成纳统涉旅项目投资45.8亿元,文旅牵头实施项目完成投资3.30亿元。持续抓好“百千万”工程2.0版本,云和木玩童话小镇、石浦村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是抓产业,为融合发展赋能。对照省、市“百县千碗”菜品标准体系,迭代更新城、湖、田等三套宴席美食菜品,积极推进“百县千碗”进景区、进机关食堂工作。加快培育等级民宿,云和稻田民宿获评金宿,汀南丝雨民宿、云镜山苑、驿云别院、归一民宿获评银宿。浙江金马工艺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田水果采摘基地、魅力新岭百亩桃园采摘体验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AA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云和县花间堡·蔷薇、云和县云栖木屋、云和县三江口户外露营基地3家企业入选“丽水山景”示范基地。三是抓消费,为融合发展增效。开展“童话云和·嗨玩五一”云和文旅消费券发放活动,发放金额66万元,助力游客惠享小长假。赴洛阳、郑州、上海、杭州等省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文旅系列推介活动27场;在杭州高铁站、萧山机场、江苏市场全媒体等线上线下平台投放云和文旅宣传广告,全方位展示“遇见云和你”品牌形象,“浙江云和: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多彩画卷”入选“2023绿色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云和文旅荣获2023浙江城市文旅品牌策划传播大赛最佳策划创意奖。
(四)狠抓基础、深度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加快构筑优质共享的文体服务新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一是文体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完成1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个城市书房、1个文化驿站、2个乡村博物馆、1个多功能运动场、4个百姓健身房、30公里“环丽步道”等省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新建7个悦读吧、2个民宿书吧。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坚持对外开放,累计服务群众超60万人次。二是文化活动举办多点开花。先后开展“椤林雅艺”“文艺赋美工程”、主题文艺演出、非遗等系列文化活动1000余场,参与群众超30万人次;承办(举办)浙江省第四届生态运动会、市幼儿篮球表演赛、男子甲组足球锦标赛等省、市高规格体育赛事14场,其中浙江省第四届生态运动会(云和站)举办系列赛事5场,直接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相关业态消费等综合效益超2000万元。完成送书下乡20936册,送戏下乡109场,文化走亲43场。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完成大庆寺项目和独山文化村养生园等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大庆寺项目清理发现北宋墓葬1座,出土随葬品近1000件,是目前丽水地区经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数量最多,器物等级最高的宋代墓葬;独山遗址共发现38座西周墓葬,出土随葬品43件,此批墓葬的年代大致属西周早中期,个别可早至商末周初,该项目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十大”考古重要发现。启动显圣湾遗址南岗(二期)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探明30座新石器晚期墓葬,其中南岗编号为8号的墓葬,是迄今为止中国史前面积最大的墓葬,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随葬品,葬制也非常特殊,为研究浙西南史前地区文化与社会提供了极佳的研究材料。张庄凉亭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瓯江水上蛟龙节”成功入选第六批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云木业“木玩工坊”入选首批省级传统非遗工坊。
(五)安全为基,强化监管,保障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扎实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夯实基础。一是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实施文旅从业人员培育计划,开展全县住宿业及餐饮业服务人员培训,为梯田5A创建增强软实力。联合县市场监管局开展旅游新业态(客运索道)应急演练暨安全知识宣贯活动,切实提高景区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深入开展安全检查。深入开展“清源”“护苗”“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整治出版物印刷、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严控网络文化市场。对景区、网吧等文旅场所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检查,累计出动1089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488家次,其中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查147处,发现隐患问题19处,完成整改17处。三是严格落实广播安全。成立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落实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压实工作责任;重点对全县应急广播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摸,需安装应急广播设备326个;定期对已投入使用的应急广播运行情况开展巡查检查,并对应急广播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故障处置开展指导,确保应急广播设备发挥实效。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有文旅产品难以匹配新消费需求。受多年疫情影响,景区、旅行社、酒店等部分文旅企业仍以传统业务、低端业态产品为主,缺少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大众旅游产品。二是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文旅市场已迎来消费旺季,但从目前景区、酒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来看,仍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综合接待能力仍有差距。三是部分项目因要素保障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导致项目推进滞后,项目投资额难以达到预期。四是云和梯田管委会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从目前管委会人员配备、运行情况来看,仍难以支撑起梯田景区的管理。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县文旅局将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抓手,加快从“云和梯田景区”向“云和大梯田景区集群”转变,同步推进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促进全域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文体设施全面提升,出台细化文旅产业政策,为全年文旅消费市场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一)聚力“城、湖、田”大提级,打造文旅消费增长极
一是逐步发展“454”大梯田景区集群。以云和梯田创5A景区为契机,推动创建范围以外的景区建设,形成“454”大梯田景区集群(以梯田景区创5A为中轴,白鹤尖、灵漈山创4A为两翼),进一步加快文旅要素有机联动,业态产品提档升级,实现景区品质再提升再提级。景区创建:推进以蹦极、攀岩等山地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灵漈山4A级景区和以云瀑、星象、杜鹃等感官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白鹤尖4A级景区建设。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6000万元,完成七星墩观景平台扩容项目;启动摄影基地项目及滑雪场项目建设;依托梯田大道推进立体式停车位(不少于2000个)建设。业态招商:引入1-2家高等级品牌酒店,通过高品质供给吸引高端消费客群,全面提升景区接待能力。二是提速推进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区创建。重点在项目建设、历史遗留问题、招商引资、产品业态等方面下功夫。在建项目:宏地·云曼康养度假区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到年底前4幢住宅全面完工,并完成室外配套绿化;1、2号地块土方开挖,进行基础浇筑;云曼瑞锦酒店创成国家金叶级绿色饭店。养生文化村:计划投资500万元,启动独山区块主体工程施工。嘉瑞温泉度假村:计划投资500万元,启动探矿工作,项目基础施工。燕庐文化创作基地:计划投资3000万元,完成资产转让,启动主体工程施工。招商引资:推进三江口文旅综合体、云和东旅游接待中心等区域招商;全力配合发改局做好那云项目招商引资相关工作。业态产品:围绕云和湖水上资源打造“水上运动+娱乐主题”IP ,形成“康养+多元产业体系”。以云曼康养度假区为龙头引领,加快培育仙宫景区新业态产品,辐射带动长汀、小顺等开发建设,提升度假区核心竞争力。三是启动云和4A级景区城创建。按照“逛县城就是逛景区”的发展目标,编制《云和景区城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景区城创建范围,重点从建筑风貌、基础设施、景观绿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提升,力争创成国家4A级景区城。同时,力争创成佛儿岩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聚力落实民生实事,优化文旅供给增福祉
一是补齐文体设施短板。深入实施重大文体项目建设,博物馆装饰装修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4月完成施工标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12月前基本完成项目基础工程,建成浙西、浙南、闽北的文明发祥地,并配套建成功能及设施较为完善的考古工作站;大剧院装饰装修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3月设施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布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更多家门口的新型文化空间,新建城市书房1个、图书分馆1家,悦读吧3个,民宿书吧2个。二是提升文体供给品质。开展“椤林雅艺”、童话大舞台、朗读大赛、篮球赛、健美操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完成送书下乡15000册、送戏下乡100场,完成“四个一”文艺精品创作(一首歌《云和木玩YYDS》、一个小品《一对好姐妹》、一支舞《畲田情》、一台戏《梨花情》),形成文体供给全域覆盖、城乡同质的新格局。三是保护传承云和文脉。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有计划地推进云和“古瓯(国)”文明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做好云和高铁站暨云景生态示范区项目三期、小徐未来社区建设项目黄山区块等项目涉及的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积极申请显圣湾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并准备相关材料参加2024年度浙江省十大考古发现项目评选和202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项目评选。同时,协同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审核,严格执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规范土地出让前的考古前置工作。重点推进梯田农耕文化、木玩文化、抗战文化、瓯越文化等解码成果的创新应用,同艺术作品创作、节庆活动举办等相结合,打造成为鲜明的云和文化标识。
(三)聚力抢抓新的赛道,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
一是加码文旅宣传“引流”。持续把扩大流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盘活拓展杭州、温州、金华等省内存量,深度挖掘上海、山东等省外增量;依托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热门主流媒体,发布景区动态、网络直播、旅游达人“带货”等,多频次、宽领域开展“短、平、快”的智慧宣传营销,实现变线上关注量为线下客流量。二是创新文旅供给“添火”。大力发展文旅消费新模式、新空间,增强文旅消费的年轻态、年轻力,丰富木玩体验、农耕研学、瓯江文化探秘、畲乡风情体验等小众旅游路线及优惠政策;培育1家省级以上示范基地、2家百县千碗体验店(示范店),形成更多“必热”的打开点和消费聚集区。宣传和利用好梅源芒种开犁节、木玩文化等国家、省级非遗项目,通过活态演绎、非遗展示、产品销售等多角度融合,助推非遗“出圈”。三是办好文旅活动“增色”。通过创意引领、高点策划、精心实施,高质量举办第十八届云和梯田开犁节、第五届“野梨”音乐节、第三届水上运动休闲节、第一届云和梯田嘉年华等重大文旅活动,充分放大品牌效应、平台效应和引流效应。
(四)聚力市场品质提升,塑造文旅消费新形象
一是培育文旅人才“领头雁”。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重点培育文旅新媒体营销推广、美食推荐官、乡村旅游推荐官等人才;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在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导游、讲解员、酒店服务员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二是绷紧文旅领域“安全弦”。聚焦文旅行业大人流、高集聚、密闭性的特点,开展消防设施检查、旅游包车整治、密闭场所监管、从业人员应急水平提升等专项行动,推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密切关注沉浸式娱乐、虚拟游戏场所、电竞酒店、驴友团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及时纳入视野,监管审慎跟进;全力做好国保、省保文物单位16处文物平安工程实施建设,杜绝文物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压实意识形态“责任链”。坚决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将内容监管贯穿到文旅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突出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切实守牢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