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雪梨是传统特色名果,浙江“三大名梨”之一。近年来,云和县聚焦要素保障、科技创新、农旅融合“三大支撑”,打响“云和雪梨”“梨村雪韵”区域公共品牌,探索“产业兴、梨农富、生态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云和雪梨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5个、省级金奖26个。目前,云和县有云和雪梨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优质商品梨5000余吨,年产值1亿余元,成功申报乡村振兴雪梨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试点项目,获评“中国优质雪梨基地重点县”。 一、搭建发展平台,奏响产业富民“增收曲” 一是打造“产业基地”,铺设共富路。实施雪梨基地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拓宽云和雪梨产业发展空间,高水平打造以特色农业强镇、万亩雪梨产业示范带、雪梨产业发展平台为基地的“一镇一带一平台”,建设种质资源圃、苏坑梨园等项目,引进总投资达1.5亿元的后塘农旅融合示范园项目,全面夯实云和雪梨产业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已打造苏坑、黄处等云和雪梨特色村12个,云和雪梨原生境保护圃创成省级雪梨种质资源圃,元和街道雪梨强镇创成省级“云和雪梨”特色农业强镇。 二是组建“兴村联盟”,架起共富桥。全面实施“兴村联盟”行动,全面整合各村庄雪梨资源,构建“区域协调—产业共兴—帮扶互联”共建模式,开展“政府引导+发展产业+师傅带动+村委合作+群众参与”的“五位一体”雪梨产业化服务,实现雪梨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进”。如,规溪村与沈村共建雪梨合作项目,新种植雪梨300余亩,改良原有梨树品种,创建高水平雪梨产业示范带。目前,15个村(社区)已加入“兴村联盟”。 三是开展“惠农行动”,延伸共富带。全面推进“金融惠农”项目,创新推广“雪梨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运用线上评级模型评估借款能力,全面提升业务审批效率,破解雪梨产业融资难题。打造“保险惠农”项目,创新推行“雪梨种植保险试点”,实行“财政保费补贴90%+农户自负10%”模式,有效分散雪梨种植风险。截至目前,该县针对雪梨基地综合授信1亿元,雪梨种植保 险实际参保500余笔,合计保费13余万元。 二、聚焦科技赋能,打造提质升级“强引擎” 一是搭建全流程监管平台。搭建云和雪梨产业大脑,打造“追溯体系+智慧监管+合格证管理”工作平台,构建雪梨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雪梨从果园到市场全过程监管。建设数字雪梨生产基地,通过配备综合气象站、植物本体传感器、四层土壤水分温度盐分测定仪,打造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雪梨种植科学高效。截至目前,全县1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主体已纳入监管系统主体信息库中,雪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达100%。 二是建设数字化生产体系。创建“云梨共富”应用场景,以绘制县域雪梨产业地图为数据底座,建设“产业管理+农事服务+线上销售”全流程体系,构建“云梨数农、云梨惠农、云梨乐农、云梨富农”四大共富场景,集成云和雪梨种质、数字生产、富农政策、品牌服务等四张图,实现梨农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预警。截至目前,该县已实现苏坑梨园、苏坑种质资源园、安溪梨园三大雪梨产业基地全覆盖监测,面积达1.1万亩。 三是打造高水平科创联盟。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东南丘陵(云和)梨试验站,成立云和雪梨科创联盟,推行科技人员与基地、农户联系制度,提供雪梨种植经验、病虫草害在线诊断等全天候服务,全面提升雪梨品质。截至目前,引进推广山地型微耕机等先进农业机械900台(套),新建山地运输轨道11条,开展科技服务2万余次,受益农户达483户。 三、深化农旅融合,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一是建立梨旅产业融合链。实施“万亩梨花”产业带发展和农业景区提升工程,建设“梨花微雨”风情线,举办“赏梨”节、梨花源记等系列活动,打造云和雪梨“大有来头”“不梨不弃”等热点IP,全面延伸云和雪梨文创链条,吸引游客品云和风俗、尝云和雪梨。如,依托云和雪梨产业基地,结合畲族文化、包山花鼓戏等文化特色,每年在包山村举办“梨花”节、开展“梨王争霸”赛,2022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旅游收入达30万余元。 二是延伸雪梨品牌发展链。全面展示“农产品+木玩”特色,推动雪梨、雪梨膏等农特产品与云和木玩元素相结合,设计云和雪梨包装19款,全面提升云和雪梨品位。如,“和先生”雪梨加工厂设计“云和雪梨+木制玩具”的礼盒,作为首选伴手礼亮相首届世界丽水人大会。开展跨区域多形式品牌宣传,拍摄雪梨微电影《不“梨”不弃》、纪录片《雪梨的一生》等26部,全方位提升雪梨美誉度、知名度。 三是畅通雪梨产销对接链。引进云和雪梨深加工企业,建立雪梨产业深加工体系,开发雪梨酒、雪梨糖、雪梨果脯等特色食品,通过开展雪梨文化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全面推广云和雪梨特色加工食品。截至目前,开发梨园小春卷、冰糖雪梨等云和雪梨特色加工食品30余种,在全国400余家超市内设立“云和师傅农特产品专柜”推广云和雪梨特色加工产品,年售额达2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