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专题 > 云和政协 > 文史资料 >
王存义:新枝怒放送春来
发布时间: 2023-08-11 17:41:30

王存义,笔名心白,1922年8月出生,浙江云和人。云和县第一、二、三届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系浙江省民研会会员、省民俗学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2012年10月病故,享年91岁。回顾先生一生,可谓虽坎坷命运却是辉煌人生。究其根底,正如心白先生诗云:“欣逢盛世忘衰朽,催马扬鞭逐少年。”

坎坷命运

心白先生已故多年,浏览他留下的遗稿以及发表的文章,没有发现他专门为自己写的回忆录或者类似文章。对于他早年的经历,只是在一些出版的书籍序言中寥寥涉及,起始终末之详情无法考据,甚至连具体的时间也无法判断辨别。询问先生唯一的儿子王小义也是只言片语,难以周全。

王小义今年71岁,患眼疾,已无法阅读文字。他早年受父亲影响,小学毕业后,就进入社会谋生。

王小义说:“小时候,我和父亲聚少离多。12岁,母亲病故。我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滚,学过裁缝,当过农民、工人,后来招到原来的云和越剧团做后勤工作。再后来在县文化馆搞道具、灯光,直到退休。我文化程度不高,父亲生前很少跟我谈及他的过去,更不会跟我谈他的文章。”

谈起他的父亲,王小义有无奈,但更多的是钦佩。

“我父亲为人耿直,性情开朗。他对我的教育非常严格,小时候由于我老实,经常被同伴欺负,当我哭着回家,他总是不问究竟,严厉训导我,甚至有时候叫我下跪,要我好好反思同伴为什么总是欺负我,要我从自身找原因。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锻炼了我倔强的性格,不怕艰苦,不怕困难,让我一生受益。”

心白先生早年毕业于省立师范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经任杭州《天行报》记者、《萧山地政》杂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教育事业,1950年创办高胥文化村,并担任高胥小学校长。由于他在工作上出类拔萃,当年就被评为冬学县级教师模范,出席了县首届工代会,负责筹备县文教工会并当选为副主席。

先生知识渊博,爱好广泛,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绘画、诗词、民俗,甚至研究陶瓷制作。而正当先生青年才俊大展宏图之际,历史捉弄了他,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分子。

据王小义回忆说:“父亲看见当时的生产队,用稻草冒充囤积粮食,虚报产量,就提出批评意见,结果有人说他是反革命破坏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不满。还有一件事,我父亲画了一幅国画,上面是老鹰和松树,表达自己高洁的性格,署名为心白。结果有人揭发他的心是白的不是红的。”

“心白”是老人的笔名,其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却偏偏被歪曲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心白先生受迫害打成右派,被流放到长兴县雨伞厂劳动改造,一干就是10多年。上世纪70年代初,先生返回云和县,到原大均陶瓷厂继续劳动改造近10年。

20多年的坎坷历程,无疑给先生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这一段历史岁月,本可以让妙笔生花的先生大书特书。据王小义回忆,他父亲从来没有写过回忆录。或许,先生对这一段往事不堪回首。

新枝怒放

拨开乌云见太阳。1981年,先生终于平反昭雪了。

心白先生踌躇满志,58岁的他焕发出第二季青春,不但恢复了省文联会籍,还当选为县人民代表。更让他激动的是,组织上委任他担任云和县陶瓷厂技术厂长,主试科研项目“乌金釉”瓷,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研究,取得成功。其创制的古“平心杯”陶瓷作品,经中国科学院、陶研所鉴定认可,参加了1981年全国科技交易会,单位及产品列入“中国工商企业名录”,为此,中国科学院派专家拍摄了电影纪录片。之后的一段时间,先生制作的“乌金釉”瓷作品(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展销会、科技交易会,并远销欧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了工作需要,组织上推荐先生担任云和县“地名志”、“县志”、“文史”等“三大集成”副主编、主编、编委。

在主编“文史”期间,先生强调系统化、专题化,出版了“辛亥革命”、“省会在云和”、“畲族”、“银矿”等八个专辑及文史通讯,并注点了《浮云集》。

先生潜心研究志书、家谱等地方文献和乡土文化,对本地域各大姓氏之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尤其对本尊的王姓更是如数家珍。2002年,龙游泰顺的王氏后裔到云和寻根,先生凭借多年的研究,向客人提供了内容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比对,终于落实了云丰乡就是他们的祖籍地。不久以后,100多名王氏后人齐聚云和,庆祝团圆。

2010年1月,丽水市正式启动处州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已是89岁高龄的先生,在短短一个月里,寄去三封信,每一封信件都推荐了不同的历史人物,并且都附上了自己整理的详细资料。足见先生熟知地域历史文化、认真负责的求实态度,因此得到了主办单位的通报表扬。

先生兼任县政协常委多年,认真履行职责。1987年,先生参加全省政协文史大会,被指定作经验交流汇报发言;1989年,先生作为全省唯一县级代表再次在全省市、地以上文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汇报发言。他曾7次被评为政协先进工作者,数次被评为丽水地区(市)“先进委员”,1990—1992年连续3年获云和县政协“好提案”奖。

长期以来,先生乐此不疲,为在杭云和籍大学生及有关中学、有关企事业单位等作“知我云和、爱我云和”讲座20多场次。

先生广结笔缘,曾经分别为景宁县《大均李氏宗谱》、《大漈梅氏宗谱》作序,享誉云景两县。

先生在大均陶瓷厂时间,与大均村文化名人李恒元先生(已故)深结友谊,互寄书信,互赠诗作。李恒元先生获悉心白先生出席中国民研1981年年会后,赋诗一首:“堂登大雅岂偶然,挥洒自如思联翩。农民革命记旧迹,反满斗争谱新篇。宏论高谈惊四座,长歌祥释折群贤。名流合影殊盛事,最喜清音播管弦。”

心白先生欣然原韵答谢:“困居陋巷几多年,禿管无心著巨篇。究底穷根存野史,广收抟采写俚言。欣逢旧雨传心曲,巧遇新朋话宿缘。忝赴鹿鸣陪末座,野蔬苦菜上琼筵。”

辉煌人生

心白先生博学多才,是浙江省知名的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文史学家,甚至在书法、国画、诗词上也颇有建树。

当年刚出道不久,就在民国《浙江青年日报》上发表文学论文《论红楼梦人物的描写》,在红学界崭露头角。

那一场突如其来的血雨腥风,没有让豁达乐观的先生沉沦,相反的,先生以顽强的意志在逆境中求生存,更在逆境中求学求知求实。

平反后,先生鲲鹏展翅,扶摇直上。

先生对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主编出版各个时期文史资料,包括“辛亥”、“抗战”、“畲库区”等专辑7册。他主持的文史委3次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

先生笔耕不止,潜心创作,先后发表《谚语与科学》、《民间文学是历史真实的语言纪录》、《山区饮食文化调查》、《山区经济开发》、《畲族民问文学的历史价值》等论著26篇,约20万字;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民间故事、民俗故事100多篇;先后出版个人专著《民间文艺》、《云和雪梨》、《云和银矿》、《桂一楼》、《浮云趣俗丛谭》等,编注魏兰诗歌总集《浮云集》。另外为云和县编辑出版“三套集成”提供民间故事70余篇,谚语、民歌数百条。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编写的《日军在云和施行细菌战目睹记》在省政协《铁证》书刊发表后被省党史《八年抗战》转载,并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烽火忆抗战》优秀征文集,获中央党史研究室等3单位颁发的优秀奖,接着又被译成日文在东京的《通讯》刊物转载;《云和雪梨》出版后极受各级报刊和省、市领导关注,县委县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这掀起了我县研讨发展云和雪梨的热潮;《浮云趣俗丛谭》出版后得到广泛好评,获得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同时,先生注重收集各方面信息,踊跃投稿。多次获得丽水地区(市)政协信息工作奖,数十次荣获云和县委、丽水日报积极通讯员。

退休后,先生依然工作不息,执教云和县老年大学书画班,参加中国画家协会,受聘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作品被列入《文化名人》美术家卷、《人民画报》(中国巨变)、《中国百年书画家》等多部专集。

纵观先生之学术研究以及专属文章,省内学术界有如此评价:“存义先生文史著作的总体特点是继承司马迁传统,详占史料,蹊径独辟,秉笔直书,振聋发聩。言之凿凿的史实,寓于凝练典雅的文字之中,以传神文笔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以史为文,亦文亦史,具有穿透时空之力,给人以历史的启示。”

先生《新枝怒放》诗云:“天寒地冻朔风吹,野外群孩滚雪堆。忽报溪沿三老树,新枝怒放送春来。”

先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英名久留,精神长存。

(海人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