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擦亮浙江“三农”金名片实施方案》《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紧盯落后指标,精准综合施策,着力打破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源性体制性障碍,全力推动富民增收、加快共同富裕。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个优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优化提升组织体系。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云和县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试行)》、《中共云和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乡镇党委书记“直接抓”的“一把手”责任制,从机关部门选派75名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建立了县党政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由县党政领导带头定点联系帮扶1个行政村和1个以上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县委农办发挥牵头协调职能,全力抓好乡村振兴考核等工作。
二是优化提升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制定出台了《云和雪梨产业创新集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云和县“两个增收”攻坚战实施方案》《云和县精准扶持低收入农户加快实现共同富裕20条政策》《关于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等配套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以五年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综合性意见、部门配套政策等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
三是优化提升资源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落实农业农村“四个优先”的体制机制。促进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乡村振兴的要素支撑。土地出让收入122652万元,支出7148万元,占比5.83%。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4860人,云和师傅达到764人,农创客达到210名,省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14人。争取到2022年度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00万元,涉农贷款存量达到106.41亿元,增幅26.5%。
(二)实施“五大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以产业兴旺为基础,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是做实增产保供。护好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全面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2528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4万亩。推进畜牧业“六化”转型发展,推行生猪“双保险机制”,生猪存栏达1.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0.22万头,伏布生猪养殖项目成功签约。
二是做强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八个万元+”系列富民增收行动,大力培育云和雪梨、云和梯田三白、云和湖有机鱼等公共品牌。云和雪梨面积1.25万亩,茶叶面积达到4.19万亩,食用菌产量7950万袋,有机鱼养殖达到3.5万亩,养殖蜜蜂达到1.53万箱。
三是做优品质提升。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申报省级“双强”项目5个,“一件事明白纸”试点1个,农机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1个,已入省级项目库项目3个。同时,我县入围省级农机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全县农机化率达由56.69%增加至63%。深化“肥药两制”改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2.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9%。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例行抽检样品共计108个,合格率为98.87%。培育县级龙头企业2家。
四是做深农旅融合。发挥云和梯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梅源芒种开犁节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做足“民宿+梯田”“民宿+垂钓”“民宿+农事节庆活动”文章,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新建、提升云和师傅小微产业园20个,云和县东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入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农家乐休闲旅游营业总收入达14570万元。
2.以生态宜居为关键,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1.提升农居人居环境。高标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覆盖面达100%, 创成省级高标准示范村4个。生活垃圾分类的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创建省级星级农村公厕10座。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完成黄庄、三门等1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120个。持续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新增国土绿化893亩,开展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美丽林相5.1万亩,创建凤凰山街道新岭村为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
2.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花园乡村“微改造、精提升”,编制《云和县公园乡村建设研究报告》《云和县公园乡村风貌一体化研究》。打造花园乡村17个,其中精品村5个,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13个、省级特色精品村3个,完成第一批小顺村未来乡村创建;打造美丽家居示范村2个,创建美丽庭院800户。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荣誉称号。成功举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花园乡村现场会,入选第二批省大花园示范县名单。
3.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年共完成6条新改建农村公路31.9公里,实施市民生实事5条农村客运线路公交话运行改造。有序推进全市农村供水保护行动计划,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49.918公里,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99.5%,水质达标率100%,崇头镇创成水美乡镇。开展“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三年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农村电网智能化水平,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7%,创成 9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
4.推进数字乡村赋能。加快数字化改革工作,完成未来乡村在线、经管、优品等9个“浙农”系列应用贯通,“浙农码”赋码用码量突破130万次;完成后山村数字果园小微产业园等2个数字农业工厂项目;创新开发我县地方特色应用“云梨共富数字化场景应用”,建成苏坑雪梨基地、雪梨种苗圃等5个雪梨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积极培育农村电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建电子商务村5个。
(三)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一是建强文化阵地。健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高质高效完成省民生实事项目(39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个城市书房、1个文化驿站、5个乡村博物馆),建成云岸村等19家农村文化礼堂及浮云社区等5家社区文化家园,改造提升勤俭村等3家农村文化礼堂,新增贵溪村等3家农村百姓健身房。
二是加强文明实践。创新打造“邻里群落”,建成1个县级中心、10个实践所、77个实践站、257个实践点,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四级联动优质全覆盖。出台《云和县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意见》。推进全域文明创建,新创成县级文明村7个,文明单位3个,文明社区4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90%。
三是传承乡村文脉。全面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目前已有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1个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名录。全面完成第八批历史文化村村头村重点村及4个一般村建设任务,瓯江水上蛟龙节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云和雪栽培系统入录省级农遗资源库。
(四)以治理有效为保障,焕发乡村振兴“新气象”
一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打造乡村书记“头雁争先”、后进村“蝶变”、社区书记比拼擂台赛,在全县形成抢跑争先的“赛马”机制。全面开展村社换届“回头看”行动,深入考察村级班子运行情况,排摸征迁遗留问题、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事项26个,切实提升村社组织阳光治理、高效运转工作水平。
二是持续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深入实施“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全域5星、全县示范”行动,建强农村基层党建“红色根脉”强基堡垒,推动领航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全县组建1+6+N的帮扶队伍“云善共富”暖心团,为群众提供集成式服务。深化乡村头雁培育,累计选拔培育省兴村名师1名、市兴村(治社)名师6名、县兴村(治社)名师4名。大力开展“名师领航”导师帮带行动,切实发挥省市县“兴村(治社)名师”、省市担当作为好支书等头雁效应,推动组建“小顺·梅湾·黄家地”红色联建型、“梨庄·沈村”雪梨产业联建型等 42 个党建联建,形成 263 个基层党组织帮带共富的生动局面。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化乡村依法治理,强化动态管理,高质量打造局村、等4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累计创建达25个。强化“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全科网格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创建清廉村居规范村24个,其中引领村4个。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7个。完成云和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验收工作,我县《创新“街乡共治”模式 推动城乡融合治理》案例获评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5.以生活富裕为目标,共筑乡村振兴“新生活”
一是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深入实施《云和县精准扶持低收入农户加快实现共同富裕20条政策》等政策,创新推广“共富鸡”“流动供销致富车”等精准帮扶举措,累计完成“共富工坊”46个,“共富学堂”42个,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20余场次,完成培训3000余人次,开发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69个。完成岗头安置小区、大坪幼儿园建设,实现人口转移1215人,在全市率先实现“大搬快聚”工作“五年任务四年完成”。
二是共同富裕进程不断加快。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首创街乡共治、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免担保等模式,成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金农联盟,截至12月底,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平台已挂牌92宗、交易金额近千万元;已发放“农权贷”贷款75笔1718万元;全县“两山贷”贷款累计880笔,余额达到17126.97万元,生态贷贷款7002笔,余额达到17.80亿元,“三权”抵押贷款余额11.56亿元,“数字生态贷”贷款余额达到1597万元。全县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441.33万元,经营性收入2138.72万元,实现总收入20万以上且经营性10万以经济达标村全覆盖,经营性收入15万以上村数65个,经营性50万以上村数19个。
三是城乡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农村等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农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100%。有序推进规范化村级卫生计生室(站)建设,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99.58%。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持续提升云和县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建设规范化残疾人之家2家。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是农业产业链还较短,产业融合发展不深。我县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一产“接二连三”不够充分,农产品加工多以农户零散初加工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数字乡村基础薄弱,发展支持政策不全。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大风口。但我县数字产业配套较为薄弱,现有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撑不足。
三是招商引资领域偏窄,乡村有效投资不足。作为浙西南山区县,我县虽然高度重视涉农招商引资,但受制于区位、资源等条件,带动力足、联动性强、融合度高的乡村产业融合项目招商困难,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整体不足。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奋力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
(一)实施乡村产业提质行动。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成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改造项目3000亩,创建省级旱粮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2个。修订完善《产业兴旺政策26条》,重点推进梯田共生产业,石塘茶叶、雪梨,元和街道雪梨等特色产业强镇发展,新增雪梨4000亩。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加快云和雪梨规范化生产示范项目、麻垟村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项目等项目建设。推进东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云和师傅小微产业园20个。
(二)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推动花园乡村向公园乡村转型升级,打造坑根、梅源、苏坑、长汀等公园乡村样板村。加强乡村风貌管控,完成农民建房审批办法修订,启动乡村风貌管控导则,形成常态化风貌管控机制。完成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沈村村建设,打造小顺、沈村、梅源3个未来乡村试点村。申报安溪、赤石、金水坑第三批未来乡村试点村。
(三)实施强村富民提效行动。持续推进“两个增收”工作,加强“一村一策”“一户一方”落实,持续推进公益性岗位、共富工坊、“共富鸡”“订单农业”“流动供销致富车”等精准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村级项目集体建”模式,支持强村公司承接农村小微工程项目,谋划实施光伏等一批收益稳定、回报率高的优质项目。力争2023年,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达到20个以上。
(四)实施集成改革提档行动。扎实推进“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重点在乡域层面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公园乡村试点(乡村宅基地集中流转建房试点)、深化农村产权抵押机制、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街乡共治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等5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深化,通过农村宅基地改革赋能,推动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共富。
(五)实施乡村人才提振行动。依托“1+10+X”的农民培训基地,分层分类开展农民全产业链培训,加强新时代工匠、“金蓝领”“农播”等培养。全年完成农民培训1万人次以上。升级以“农三师”为主体的乡土人才品牌体系,培育“云和师傅新六师”100名。
(六)实施重大项目提速行动。
1.云和县伏布5万头商品猪(种猪)养殖项目。总投资约为1.55亿元,计划2023年3月底开工,12月底项目竣工投产。
2.云和雪梨全产业链科创中心项目。计划投资约3亿元,占地约40亩。目前已进行概念性方案设计,力争12月底前项目开工。
3.云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选址为2个区块组成,面积约83亩,拟先启动1号地块位于睦田村东区块,目前已开展项目概念性设计和可行性研究。12月底前1号地块第一批入园企业厂房项目招商开工。
4.石塘上坪生态肉(蛋)鸡养殖示范园。总投资约1亿元。下步,尽快确定投资主体,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
5.云乡谷—浙南山水农旅游学基地。总投资1.5亿元,位于紧水滩镇,项目总面积约50亩。规划打造集“酒+生产、酒+科研、酒+研学、酒+服务”为一体的“酒+”全产业链。
6.农业标准地综合整治利用项目。谋划3个区块的农业标准地综合整治利用项目,分别是大垄湾区块、马槽头、三门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