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以“两个先行”“8个高地”为奋斗目标,生态环境工作成效显著。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专程赴云和开展调研工作。
(一)瞄准靶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气方面:开展了县城大气污染物走航分析,完成大气污染源调度清单上报;持续开展移动源污染治理,完成64辆柴油车路检路查、入户抽测、40辆非道机械抽测;强化工业废气治理,指导督促企业完成突出问题整改。治水方面:完成雾溪水库勘界工作,启动医废机构废水专项治理,会同工业园区管委会实施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自查工作。清废净土方面:打赢了“4.26”疫情防控阻击战,总结提炼了医疗废物清运“1234”工作法(即1份指南、2张图片、3个提示和4次确认),并在全省多地得到推广。创新构建“无废城市细胞”和“7+3”创建模式,成功创建省级“无废城市”,系全省首批、全市首个、山区26县唯一,并获得全省首批“清源杯”。浙江电视台、丽水电视台、丽水日报等媒体多次对我县“无废城市”典型做法进行了报导。
(二)数字赋能,深化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积极谋划“十四五”环境健康管理工作,基本完成“环境健康管理在线”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已在浙里办迭代升级,完成浙政钉上线,两次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会议汇报PPT,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大会上作数字化改革典型发言。《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案例入选第二批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地区典型经验案例。《云和县创新构建生态环境健康管理新模式 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入选第二批全省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富最佳实践。
(三)生态引领,夯实生态建设基础。完成了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储备库申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核问题整改、2022年度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申报、已命名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复审资料上报等工。今年12月,我县正式被纳入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储备库。积极开展低碳元素摸排和第二批省级低(零)碳试点申报工作,崇头镇入选全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试点,梨庄村等5个村入选全省第二批低(零)碳村试点。
(四)紧盯源头,提升服务效能。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持续做好审批服务,截至11月底,我局共办理环评审批事项19件,登记表备案事项53件,排污许可事项15件,排污登记事项33件。同时,参与了全县80余个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对接等审查讨论会,做到环保“提前介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
(五)严格执法,打造优良环境秩序。截至11月底,我局共开展行政执法检查80家次。其中,日常检查9家次,专项检查22家次,“双随机”执法检查44家次,共发现问题19个,均已完成整改。处理环境信访86起,均圆满办结。办理行政处罚案件6起,共处罚款人民币22.8万元。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起,赔偿金额17509元。其中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方面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更加注重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事故的隐患排查,处置能力。
(六)严控风险,做好清单问题整改。截至11月底,我局共上报并纳入市级“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9个问题被列入市级问题清单,1个问题纳入省级“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目前,已完成5个省市级问题的办结销号。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建立的“问题发现·督察在线”系统中,我局累计上报问题156个,已办结145个。
(七)一以贯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一是层层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37份,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二是将党课结合进每月主题党日,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今年全局共开展党课7次。三是以集中学、交流学、自主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将学习心得转化为使命担当。全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1次,党员干部专题学习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次。四是结合县委“紧起来、快起来、跑起来”作风建设年活动,创新开展“相约星期二·服务基层行”活动,由局班子带队,每周二赴企业、乡镇(街道)开展指导和帮扶,为企业污染治理、乡镇(街道)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同时,对照“佛系”“甩锅”“撞钟”三类12项整治重点,开展自查整改工作,共查摆单位及全局干部职工自身问题134个,目前已整改122个,持续整改12个。五是依托各类活动载体,为干部搭建成长平台,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在今年7月市局组织的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践行生态文明 助力共同富裕”知识竞赛中,我局参赛队伍荣获一等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打赢蓝天保卫战年度目标完成存在困难。截至11月底,我县污染天数已达5天(污染时间分别为1月14日、9月8日-10日、9月23日),AQI优良率为98.5%,已无法实现市级下达的年度目标(99.7%),臭氧浓度为125微克/立方米,预计也无法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目标(102微克/立方米)。
(二)山区26县考核中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比例100%的指标难以完成。根据山区26县考核办法,我县为生态发展类,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类水质比例需达到100%才能得满分,目前,我县有3个省控断面,分别是石塘电站下、紧水滩水库中心、浮云溪口断面。目前浮云溪口断面为Ⅲ类水质(浮云溪口断面1月份存在超标情况,预计今年浮云溪口断面只能达到Ⅲ类),其余2个断面为II类水质,按照考核办法,扣1.2分(满分3分)。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存在困难。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云和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单一,经过多年的污染整治、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工作,已较难上报可以支撑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项目。特别是氮氧化物减排,我县已基本无项目可以上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方面。根据相关核算方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只统计煤炭、电力、天然气、汽柴油等能源使用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我县能源结构单一,工业生产没有煤炭消费量,天然气、汽柴油等使用也主要集中在居民生活。电力消费中丽水华宏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几乎占全县电力消费的70%。因此,能源消耗过程碳排放量削减潜力很小,难以完成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削减工作。
(四)环保力量整体偏弱。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后,我局人员编制在全市是倒数,局机关内设科室只有1个。执法队机构改革后,相关执法职能增加,但编制数未得到实质性增加(增加的9名编制均从我局环境监测站的事业编中锁定),执法力量未得到实质性增强。县治水办人员配备不足,横向与其他县(市)相比较,我县治水队伍人数最少,目前工作人员仅4人,工作量大,人员紧缺,导致日常工作运行不畅。
三、2023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2023年治气、治水、治土工作计划,启动清新园区建设,深化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持续做好用途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创建一批“无废城市细胞”,完成省级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复核工作。
(二)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深化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健康卫士”工程,迭代升级“环境健康管理在线”场景应用。实施云和县梯田水气声环境监测站点建设,助力云和梯田创5A。积极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推动雾溪水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三)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推进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项目,积极申报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培育试点,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四)持续强化执法监管。一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工况监控平台,加强对企业运行监控;二是将执法检查和入企服务相结合,执法和服务指导双管齐下,进一步压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三是在“七张问题清单”工作中争先进位,实现“整改一个问题、固化一项机制、完善一项制度、治理一片领域”的效果。
(五)持续加强断面水质管控。一是积极谋划我县的水质监测点位调整工作,确保能够更科学反映我县水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持续关注省控断面特别是浮云溪口点位的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消除污染隐患。三是加快紧水滩引调水工程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引水,提升浮云溪水质。
(六)推进环境准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一是开展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同一项目涉及多个生态环保审批事项的,如涉及建设项目环评、辐射环评、入河排污口设置等,纳入一个环评报告,开展一次审查,出具一个批复,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效能,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建设。二是“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工作。在原有“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试点的基础上,将改革试点覆盖至省级以下工业园区。
(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承担好、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两手抓、一起抓,不断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继续通过周一夜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并结合“紧起来、快起来、跑起来”作风建设年活动和“相约星期二·服务基层行”活动,进一步筑牢全局干部的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一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担当”的生态环保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