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和县财政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遵循“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和“保基本、守底线、促均衡、提质量”的理财要求,按照“保、优、延、减、稳”的原则,统筹安排财政支出。全县财政总收入13.31亿元,增长27.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6.03%,增长26.48%。其中税收收入7.45亿元,增长40.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99亿元,增长8.52%。
一、聚焦疫情防控稳大盘,推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一是坚决落实降费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坚持把放水养鱼、为企业减负摆在突出位置,坚决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深入开展五减专项行动,累计减免税收5682.64万元。共为企业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7764.82万元。950户企业返还失业保险1208万元。
二是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木玩百亿产业、数字经济等重点工作,累计拨付扶持企业财政资金15971.03万元。积极运用“两直”资金压舱石作用,累计下达3.98亿元,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加快资金执行进度,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有力助推“六稳”“六保”工作落实。
三是优化金融政策扶持,为企业融资保驾护航。利用政策性担保公司平台,为60户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担保业务,担保金额7159.5万元。为12家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续保服务,担保金额2976万元,为1家困难企业办理展期业务。利用兴云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累计为12户企业提供转贷业务,转贷金额5470万元。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兑现科技项目专项奖励经费534.75万元。着力开展创新券推广服务,共发放创新券60万元,使用创新券33.9万元,服务企业32家,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二、紧盯重点工作抓落实,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实事
一是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始终坚持公共财政导向,把保障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加大投入与完善机制并重,努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落细落实农业农村工作,成功申报2020年度第二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投入1300万元实施34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整合财政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助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24亿元,实施消薄项目15个;共兑现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财政资金1308万元,完成872人的搬迁工作。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年教育支出4.03亿元,增长13.39%。安排民办教育专项资金1776.97万元,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建立民生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155元/月/人提高至180 元/月/人,城乡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2019年的1450元/人提高至1550元/人。
二是扎实保障重点项目,聚焦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等重点工作,多渠道累计筹集基本建设资金17.48亿元,其中向上争取新增债券9亿元,全年累计拨付13.21亿元,切实保障了重点基建项目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彰显财政要素保障作用。鼓励县属国有企业持续拓宽融资渠道,当年累计通过贷款融资筹集资金13亿元,其中城投集团计划通过国开行组成银团贷款8亿元解决童话小镇客厅资金不足情况,目前已完成国开行3亿元额度审批;新农村公司通过组团授信大搬会聚项目获得贷款额度7亿元;城投集团获得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融资授信额度3亿元,切实保障了我县各大重点项目的开展。
三是厉行勤俭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个严禁”等相关精神,严格按照“五减”工作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2020年公用经费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5%,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10%,“三公”经费压减不低于5%,累计压减公用经费支出252万元,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4796万元,统筹调整用于其他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
三、践行新理念促财政改革,精细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深化财政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坚持法治化导向,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借力部门综合考核,强化主体考核,加快执行进度。定期对部门结余结转资金进行清理、整合,累计盘活1.71亿元,统筹用于民生急需领域。开展公款竞争性存放工作。完成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公款竞争性存放14.30亿元,国有企业公款竞争性存放1.53亿元,有效实现“防范廉政风险和提高资金收益双赢”。强化财政绩效管理,扎实推进绩效管理“全覆盖”,认真组织绩效目标自评、抽评和重点评价工作,并先后组织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检查、财政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等专项检查,督促资金主管部门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制度审查考核机制,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定期审查单位内控制度完善情况和执行情况。
二是兜牢兜实财政风险底线。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守底线,控制增量、消化存量。截至12月底,我县限额内债务余额39.88亿元,(一般债务26.68亿元、专项债务13.20亿元),预计限额内债务率75%,整体债务风险可控;扎实开展隐性债务五年化解工作,累计化解隐性债务7.03亿元,2020年已化解1.76亿元。积极防范社保基金风险,定期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和滚存结余进行测算,做好支付风险提醒。认真落实社保风险准备金多渠道筹资责任,多渠道累计筹措社会保障风险金2367.55万元。兜牢兜实“三保”支出风险,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存量资金统筹,优先保障三保等急需领域。合理控制库款规模,密切关注库款运行情况,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库款保障力度,兜牢本地区“三保”底线。夯实基层财政支出风险,对全县10个乡镇街道、县工业园区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开展基层财政资金管理专项检查,检查发现存在的共4方面163个问题,目前已整改152个,通过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规范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基层财务风险。
三是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启动平台母公司的市场化改革工作,积极对接浙商证券、国融证券、新时代证券等证券公司,谋划我县国有企业评级及债券发行工作。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改革企业共实施政府性代建项目68个,项目总投资28.85亿,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1.92亿。2020年计划实施市场化项目12个,总投资30.05亿,当年计划投资10.39亿。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贯彻《浙江省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妥善解决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问题,累计接收7家央企移交退休人员229名。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报告工作。贯彻落实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开展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2019年度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规范我县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制定出台《云和县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管理暂行办法》,提高房产出租工作透明度,维护国有资产权益。
四、紧抓主体责任显担当,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狠抓主体责任落实。将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牢牢牵住落实主体责任“牛鼻子”,深耕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田”。对照责任清单,多次召开党组会学习传达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每季度通过党风廉政党组专题例会、党组扩大会议,重点听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工作汇报、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廉政工作专题汇报。认真落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认真开展正风肃纪督查,层层传导压力,形成谁分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持续开展警示教育。系统学习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组织财政干部和重点单位财务干部参加旁听庭审警示教育活动,以案明纪,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积极开展廉政谈话,及时关注全局干部的思想动态,突出廉政谈话实效。三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及时完善内控机制,把财政权力运行放进制度笼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七个不直接分管”等制度,做到慎人、慎事。四是部门联合协同监督。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及时专题研究巡视巡察、纪检审计、财政监督发现的重要问题和人大特点问题调查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主动予以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整改,进一步规范了全县国有资产出租、公款竞争性存放等工作。五是积极丰富廉政文化。深入推进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与家风建设,大力弘扬“实、稳、优”财政核心价值理念和“严谨、坚守、创新、奉献”的财政职业精神,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通过廉洁家访专项活动,教育引导财政干部陶冶道德情操,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把严约束、强自律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净化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夯实崇尚廉洁、遵纪守法的根基。
五、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不动摇,筑牢思想政治防线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中心组学习计划,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和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局党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向县委报告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全面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化。邀请县委宣讲团开展重大理论宣讲,提升财政干部理论水平;通过微信、浙政钉等网络新媒体,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全面加强舆情风险研判,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正确;大力宣传我局干部见义勇为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楷模促学习,以思想促发展。
六、增强依法行树理念,推进法治财政建设
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心,践行财为政服务、法为财保障工作理念,深入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全链条压实责任,定期开展理论中心组带头学法,推动干部学法用法常态化。组织开展以案释法、旁听庭审、警示教育等活动,不断拓宽学法渠道,推进学法形式创新。全面铺开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应用,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保证我局各项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做到依法决策。扎实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推进以预决算公开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信息公开为重点,深入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和实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将面临持续政策性减收,以及折抵指标政策变化,收入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存在减收风险;另一方面,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带来的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加大,如仅人员基本支出预计将达到12.1亿、化债支出需要1.5亿元、被征地农民转保责任分担等政策调整新增支出2.02亿元,此外G235、梯田创5A、党校迁建、土地复垦项目改造等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持续加大,财政收支形势日益严峻。
2021年,县财政局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展现建设“重要窗口”的财政担当。紧扣“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分析研判财政形势,对标对表做好谋划,为谱写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新篇章、“十四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