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索引号: 331125000000/2020-20094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发布机构: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7-24
文号: 云政办发〔2020〕39号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和县乡村振兴“两进两回”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 陆玲鹰  发布时间: 2020-07-30 15:55:20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云和县乡村振兴“两进两回”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和县乡村振兴“两进两回”实施意见 

  为推动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激发乡村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丽水市“两进两回”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让乡村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热土、安居乐业的净土。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三带三园”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省级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孵化“三乡”工程示范项目30个;争取各级支持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累计达12亿元,实现涉农贷款余额达到70亿元,农业信贷担保额达到5000万元,农业招商引资累计达到3.8亿元;培育“农创客”30名,农二代100名,培育省级“青创农场”2个;吸引300名新时代乡贤返乡回乡投资兴业、建设家乡,乡贤助推乡村振兴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三、实施科技进乡村行动 

  (一)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健全产业专家技术团队联系科技示范基地制度,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名师工作站,实施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项目、产业团队技术项目和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开展农技专家、“云和师傅”联系种植大户行动,把科技服务送到企业和田间地头。大力推动新品种、新机具、新成果进乡村,推广茶叶生产理条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无人机等新机具,引进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新技术。加大对科技创新应用方面的奖补支持,进一步提高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品种引进培育等创新方面的补助力度。 

  (二)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巩固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建设一批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带领农民群众创业创新。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组织农业专家科技服务队进文化礼堂、农民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等活动。扎实推进“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帮助农业主体解决用工、技术、销售等难题,指导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强益农信息社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智慧农业。 

  (三)加强人才招引培育。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八大行动”,打造三农专家团队10个以上,培育本土人才1000名(其中“云和师傅”领军人才300名、乡村振兴头雁300名,乡村文化能人300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含高素质农民)10000名以上,全县乡村振兴人才总量占农业总人口比例达到15%。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招录各类科技型人才,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对于外地人才到云和乡村就业创业的,给予一定的安居补贴。支持本土实用人才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对新取得涉农的高、中级职称本土实用人才,给予一次性补助。  

  四、实施资金进乡村行动 

  (一)强化农村金融要素支撑。不断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持续推进公益林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民宿经营权及自有资产等为抵(质)押的融资模式,鼓励开展农业农村固定资产二次抵押贷款。探索多渠道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产业、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依托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发“回乡创业贷”等信用贷款产品。 

  (二)推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鼓励工商资本重点投向农业发展、休闲旅游等产业,结合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参与创办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机构)。围绕“三带三园”,建立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库,推广重大投资项目“联系员服务制”,优化工商资本下乡环境。 

  (三)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坚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合理确定财政投入规模、渠道。围绕省市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导向,最大限度争取省市对县的财政补助基数和“两山一类”等专项资金支持,确保每年投入农村的资金不少于4亿元。 

  五、实施青年回农村行动 

  (一)鼓励青年回乡参与工作。实施“青春绘童话 青年助振兴”乡村振兴新青年专项行动,组织大学生回乡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特色景观制作和人文风貌引导,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法律等宣教活动。实施“新青年下乡”活动,每年招募百名大学生到乡镇、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特色乡村振兴岗位实习。开展“家燕归巢---家乡行”游学活动,组织在外云和籍大学生回乡学习考察,带动大学生等知识青年群体更好地认识乡村振兴、投身乡村振兴。 

  (二)支持青年回乡发展产业。设立乡村振兴就业岗位,招募青年合伙人,支持返乡青年竞聘“村务助理”“民宿管家助理”“农村电商专干”等职务,助力乡村振兴。支持乡村振兴新青年协会会员企业投身乡村发展,通过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实现新青年投身乡村、回归创业的目标。 

  (三)加大青年带头人培养。建立云和籍博士、硕士、大学生人才数据库,进一步掌握云和籍青年人才信息情况。加强精准化培训服务,深化创业大讲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与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设青年“农创客”“新农青年”创新创业实验班。 

  六、实施乡贤回农村行动 

  (一)开展返乡三大行动。积极开展“乡贤归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举办乡贤联谊大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会议等活动,全面推动智力回乡、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援、文化回哺、公益回扶、人气回聚。积极开展以“云商返乡创业,才子返乡创新”为主题的 “能人返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工程(“三乡工程”),力争每年培育“三乡工程”示范项目5个。积极开展“云和师傅”领军人才培育行动,每年组织“云和师傅”领军人才培训班2期100人。 

  (二)规范组织建设。加强乡贤组织规范化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的乡贤工作格局。建立乡贤会常态化运行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工作规则和管理制度,引导乡贤参加本区域重要会议、重大项目和统一战线重大活动制度,提高乡贤参与共建共治的意识和水平。 

  (三)发挥乡贤作用。搭建乡贤讲习队、乡贤参事团、乡贤帮忙团、乡贤文化阵地、乡贤基金会、乡贤论坛等六大载体,积极引导广大乡贤聚焦家乡建设,以各种形式参与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工作排忧解难。引导乡贤在公共事业建设、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孝亲敬老、志愿服务、挖掘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独特民间艺术等方面积极作为,大力推进乡贤资本和乡贤能人“上山下乡”。 

  七、工作保障 

  (一)打造回乡创业平台。面向回乡创业各类主体提供科技示范、技术集成、创业孵化、平台服务等一站式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或技术来我县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或创办企业。鼓励农业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引进对象可按乡村振兴人才有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支持街道(乡镇)结合特色产业建设,建设“两进两回”人员创业平台,并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二)落实回乡创业政策。出台乡村振兴人才新政,激励人才回流,在创业扶持、就业引导、教育提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落实用地政策支持,鼓励村集体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和宅基地重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并每年预留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两进两回”项目。 

  (三)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实施“人口双向流动”改革,创新建立城市人才回村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无忧机制;实施“土地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空闲农房“二次创业”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城乡土地自由优化配置;实施“城乡投融资”改革,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破解城市资本下乡障碍。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企业开办一日办结、证照分离、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改革举措,优化农业许可服务,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回乡创业办证流程。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两进两回”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构建共商共谋、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列入“三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县政府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两进两回”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