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云和县供电公司供电信息公开年报
一、企业供电工作基本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
云和公司电网现有220kV变电所1座,主变2台,总容量360MVA,110kV变电所3座,主变6台,总容量为253MVA;35kV变电站5座,主变10台,容量64.7MVA。35kV线路11条,线路长度128.557公里,其中电缆长度2.322公里;10kV线路74条,线路长度880.7146公里;配电变压器1422台,合计容量572.215MVA,其中公变795台,容量为230.405MVA。10kV平均供电半径为5.235公里,低压线路平均供电半径0.436公里。2016年,公司共有用户62738户,供电量11.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2%;售电量10.958亿千瓦时,同比上升27.4%;综合线损率2.49%,同比增长0.01%。2016年云和供电公司总负荷27.74万千瓦,公变总容量232.435MVA,用电户数62158户,户均用电量3.74KVA。
2.供电工作情况
云和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向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质量。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也都能满足《供电监管办法》要求,城市地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城市居民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5%,10kV以上供电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8%。
(1)2016年,我县综合供电可靠率99.8928%,综合电压合格率99.898%;城镇居民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99.99%,10千伏以上供电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99.975%,农村居民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99.993%;均符合监管要求。
(2)2016年,我公司共完成抢修2277次,均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全县综合用户平均停电时间(AIHC-3)9.42小时/户,综合用户平均停电次数(AITC-3)2.957次/户,其中城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AIHC-3)1.38小时/户,城网用户平均停电次数(AITC-3)0.693次/户。
二、企业供电信息公开工作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
为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鉴于人事变动,2016年度本公司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成员的职位依然不变,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担任组长指挥,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建立了“办公室组织协调,各科室承担职责范围内公开事项,互相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建立政务公开承诺制度,监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公司落实了2名人员具体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本公司按照公开条例需要公开的内容,下达到各科室,并要求各科室根据条例的规定,逐条整理、上报,不断推进信息公开工作。
2.主动信息公开工作情况
按照停限电有关的时限管理规定,计划检修停电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公告,共计2378次,主要通过95598备案、电话、短信、电视媒体、微信等方式告知用户,对大用户是通过电话直接通知到联络人,而其他用户则是通过电视、公告栏张贴等方式通知到村委、小区。
收费信息公告共计1次,为小水电电价、线损调整内容,主要通过营业厅公告、电话等方式通知到辖区内的每一个小水电用户,确保了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调价工作。
3.依申请信息公开的情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的要求,国网云和县供电公司向社会公布了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机构和受理流程,按规定程序受理、审核、处理和答复。2016年,我公司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公开的申请。
4.向监管部门报送信息的情况
2016年云和供电公司用电情况正常,用电负荷平缓,未发生突发事件。我公司未报送有序用电方案、保供电方案、重要用户、应急预案等、突发事件报送等。
三、企业供电信息公开工作待改进情况
1.对信息公开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信息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为此,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切实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严格按照公开原则,全面推进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工作。
2.信息公开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更新速度和互动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拓展公开渠道,使公开载体多样化、全面化、实时化,充分利用宣传栏、95598服务热线、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公开载体,同时积极探索其它公开载体,使多种公开载体形成合力,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企业下一步信息公开和供电服务工作开展计划
1.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电力监管条例》、《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等文件的深入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政策要求,做到该公开的及时公开,不该公开的要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完善相关制度、严格考核,确保信息公开准确、及时、有效。
2.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浙江省政务信息平台,按照及时便民原则,不断加强对客户关注度高的供电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准确维护公布平台的内容。同时努力拓宽公开渠道,利用好各种介质,提高信息公开数量和质量,规范流程,方便客户,持续强化信息公开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