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农发〔2013〕4号
云和县农业局关于印发 2012年农业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局属各科站:
现将《云和县农业局 2012年农业工作总结和 2013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2月4日云和县农业局2012年农业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思路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紧紧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结合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以“奋战开局之年的六个专项行动”为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3年2月4日
一、今年农业工作情况
(一)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农业生产形势。
2012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6.16亿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80元,同比增长13.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6万亩,产量2.34万吨,产值4600万元。蔬菜生产小幅增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2.7万亩、33336吨、6629万元。食用菌产业平稳发展,全年栽培量、产量、产值分别为7635万袋、3.12万吨(干产0.274万吨)、3.1亿元。茶叶生产形势依然较好,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6万亩,新增茶园面积2246.7亩,茶叶产业产销两旺,产量和产值分别达795吨和9980万元。水果量减价升,全年水果种植面积为2.38万亩,产量8709吨,同比减少1.5 %,产值4102万元,同比增长39.4%。中药材产业前景乐观,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至目前新发展中药材1530亩,全县累计8900余亩。畜禽生产平稳,出栏生猪 3.08 万头,同比增长21%,存栏生猪2.23万头,同比增长18%。羊饲养量0.3万只,家禽饲养量109.2万羽。
(二)围绕农业“两区”建设,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以来,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投入资金3010万元,重点推进了菇稻轮作区高效大棚蔬菜项目、水果精品园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等10个项目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综合区已全面启动规划项目八大类,共实施建设子项目近40个,基本建成面积2万亩,累计完成投资9681.5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6.5%,力争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达1亿元以上,完成规划总投资的 70%左右。综合区内云和梯田休闲观光核心区建设已经完成;综合区内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已经成型;水果、珍稀菌精品园建设已接近尾声,珍稀苗木精品园建设任务已经过半,稻鱼共生精品园也已于10月底启动。计划再用1年时间能够全面完成综合区建设任务。
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粮食生产功能区投入各项资金约490万元,加快推进了元和街道、安溪乡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总面积2257亩。具体落实功能区水稻高产示范方建设,在紧水滩石浦村、浮云街道云章村、赤石乡麻垟村、白龙山街道沙溪村落实了4个机插示范方开展“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的“五统一”服务;在浮云街道云章村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了首批水稻生态补贴试点工作;在元和街道、安溪乡落实6个水稻高产示范片,选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功能区内统防统治率达到100%。
(三)围绕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生态农业建设有力推进。认真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肥效试验,抓好标准农田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的水稻播种、施肥方案设计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展示区 1000 亩;加大全县水稻统防统治工作力度,实施水稻统防统治1.07万亩,比2011年增长13.33%,统防范围扩大辐射到全县的9个乡镇、街道,并在紧水滩镇石浦村和雾溪乡库区建立2个共800亩的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示范方;推进雾溪乡、紧水滩镇1200亩的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新方法、新农药、新药械的“三新”技术,应用率达 91.5%,化学农药亩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做好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2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1200亩,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至目前,我县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利用率达 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2%,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50.8%。
2.农业安全生产狠抓落实。一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各乡镇(街道)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开展了2期培训;开展常规监督检测,共抽样检测“瘦肉精” 2467批次,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抽样检测390批次,合格率达100%;开展食用菌产地准出示范,在全市率先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3 家产地准出示范合作社完成了验收工作;按照百日行动的总体部署,制定《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农产品产地防腐保鲜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等活动,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869家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298人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起,累计排查发现并整治(整改)问题和隐患48个,整治率100%。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开展“瘦肉精”和含“瘦肉精”饲料清查收缴行动、“绿剑”春季集中执法行动,并于2月份顺利通过省执法总队考核组考核对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绩效工作的考核,荣获全省农业行政执法绩效考核优胜单位。二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今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做到了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应免尽免,不留空挡”,猪口蹄疫、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的免疫完成率分别达106.7%、214%、101.6%和100%,畜禽规模养殖户免疫率达到了100%。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确保畜牧产业安全生产。植物检疫方面,全面布置落实了春季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开展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梨树疫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普查工作;在安溪乡、元和街道、白龙街道、紧水滩镇等地设立了 17 个疫情监测点;开展种苗市场检疫检查、“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确保农民用种安全。三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开展农机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和安全生产年活动,着力抓好农机隐患治理和“平安农机”创建,全年上路检查180人次,检查拖拉机 213 台次,查纠拖拉机台数78台次;重点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上道路拖拉机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及“安全生产月”活动,并新建市级农机安全村5个、安全乡1个,累计建立农机安全村24个、安全乡镇2个。
3.农业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我县农业品牌建设步伐。今年,我们精心组织全县各企业参加浙江省·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选送石塘镇天清茶厂的“添清茶”样品参加评比,经专家评审,我县的“添清茶”在全省150多家茶叶企业和日本静冈县40多家茶叶企业选送的样品中脱颖而出,摘得金奖。我县制作的“仙宫雪毫”专题宣传片也在此次省茶博会上播放,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积极组织企业参加2012年浙江省精品水果评比,“仙宫”牌云和雪梨、“俺家大田”牌夏黑葡萄和早甜葡萄喜获金奖、银奖和优质奖。选送灵芝盆景和云和梯田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东分赛,其中云和梯田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获大赛园区创意金奖,也是丽水市在华东分赛上获得的唯一一项金奖,并在全国总决赛上获得园区创意银奖。我们还选择6家农业企业与浙江丽水(深圳)农产品营销配送中心挂钩合作,向深圳人民展示展销云和特色农产品;推荐华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大田水果专业合作社参加 2012 全省名特优农产品农商对接大会;组织企业参加省农博会,“仙宫牌”云和雪梨、云和板栗和“山兰牌”黑木耳获得金奖。加强“三品”认证工作,今年新增有机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云和县翠园竹垟木专业合作社、外 岗禽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的无公害农产品材料还在审核中,至目前,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34个。
(三)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
1.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我们始终坚持把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全面部署、狠抓落实。今年,县政府把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有力地推动了建设工作的开展。我局为各中心统一制作了牌子和公章,并进行了授牌、印章仪式。同时,规范和明确责任农技员的工作岗位和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行。我局和县发改局联合向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申报了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为三乡三镇三街道 9 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争取到专项资金 54万元;制定了《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申请中央财政补助60万元;起草了《云和县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反复征求意见和建议后,经县政府发文(云政〔2012〕43号文件)报送至省农技推广中心。我县第一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为元和、凤凰山、浮云、赤石、雾溪等5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元和、凤凰山两街道为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根据省厅要求,我们组织5个中心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创建任务、安排实施进度。至目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各中心的业务用房和检测室已基本调剂和修缮完毕,预计年底前仪器设施可采购到位。
2.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组织新型农民培训、科技队伍“进村入户”、农技人员结对服务指导、实施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等措施,加快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全年完成了农技人员培育农业生产主体 52个,新培育科技示范户242户,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垟今年我们在崇头镇下、梅源、黄源等28个行政村建立了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方,总面积1.1万亩,涉及农户3641户,共增收节支 208.16 万元。做好农作物新品种引种实验、示范工作,通过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增产潜力的并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水稻新品种3个、油菜新品种2个及西瓜新品种2个。扶持发展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并引导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水稻机插服务400亩;做好新农机具推广工作,重点推广适合山地耕作的微耕机和耕整机300多台,今年全县机耕面积4.5万亩,机耕率达 70%。积极开展春耕备耕“送服务、促春耕、保增收”下乡活动;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了“3·15”现场法律法规咨询活动。推广优质超级稻新品种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9号等2.7万亩;以技术培训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做好香菇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并选霞晓桥、沙溪2个点位试验区,做好香菇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做好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工作,引进抽查新设备,全年共抽查 1600立方,服务农户1000余户。3.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继续普及农民信箱应用推广,全年新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318人,并配合各镇、街道人员变动,调整用户归属地197人,新增用户单位6家,至目前,全县农民信箱用户总数已达7610户,启用率达95%,进行了信件和短信互动累计达219万次。全年建立农民信箱网上摊位147个,组织网上农博会宣传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520个,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293条,采编“每日一助”农产品短信服务127条,并完成了农运会网上火炬传递活动。做好云和农业信息网维护工作,全年发布信息1435条、农业视频44个,对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业企业、农家乐和休闲农业进行了专题宣传。扎实推进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了《云和县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收集“两区一园”各项属性数据用于上图入库工作。至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已上图30个区点,面积6670亩,上图入库率100%,等待验收;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上图工作正在进行中,云和县朱村茶叶示范区已完成上图入库。认真做好了 2011年市级农业丰收奖总结验收工作和 2012 年农业丰收计划申报工作,《食用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获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云和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应用与推广》、《云和县优质黑羽土鸡“孕妇鸡”良种选育推广示范》两个项目获市农业丰收奖三等奖;《云和梯田生物多样性养配套技术集成和示范》等五个项目被列为2012年省、市农业丰收计划。(五)围绕四大基础夯实,优化农业发展环境。1.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结合“进村入企”活动,通过宣传培训、印发资料等形式,帮助农业企业开展规范化建设,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业龙头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我局会同财政、农训办、质监等部门举办了合作社理事长和财务人员培训班,共有153家合作社、230多人参加了培训。申报市级龙头企业4家,市政府已于10月底对申报企业进行了初审,审核结果目前未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9家(在农业局登记备案29家),并申报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结果还未出。至目前,全县3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21家(在农业局登记备案1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基地近7.95万亩,共带动农户2.42万户。2.招商引资工作形势喜人。今年,我县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有10个,其中续建项目4个,在建项目2个,意向项目4个。农业招商引资协议金额为10280万元,实际到位金额3000万元,其中浙江博士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百合、灵芝加工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000万元;紫珠堂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的紫珠草种植项目已落实种植面积300亩,完成投资200万元;浙江望景畲药发展有限公司的白术药材种植项目已落实种植面积700亩,完成投资600余万元。为保障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杨柳河工业园区三期500亩农产品加工基地已列入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具体产业布局方案已委托省精规院设计。2.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水利建设。加快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做好中央农村沼气申报项目储备工作。提升农机装备拥有量,共购进补贴机具835台套,购机总额达424万元,获得国家补贴资金110万元,受益农户达543户;钢架大棚 82 只,面积达 3.84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88万元,获得国家补贴资金14.8万元。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钢管大棚基地5万平方米、冷藏库3390立方米。加快推进菇棚改造项目进程,今年共改造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区长田、河上片的菇棚213个,面积达5.26万平方米,切实改变了传统香菇菇棚建设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布局零乱、整体形象差抗灾害能力弱的局面。
3.农村集体经营管理规范有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的权证日常管理工作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33万亩,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2.29万亩。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今年,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云和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出台了云政办发〔2012〕1 号《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和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目前,我县农村“三资”监管网络已实现县、乡二级覆盖,“三资”数据日常核算管理已纳入信息化管理、网络流程,下一步我们计划在行政村建立财务查询触摸屏,将“三资”监管网络延伸到村级。继续抓好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预计年底前能完成60个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工作任务。深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会同财政、农办开展扶贫资金检查,共检查14个项目单位;继续做好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申报、检查、验收工作,完成了全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信息化试点建设。(六)围绕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今年,我局围绕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了考察学习、大讨论、结对帮扶等活动,努力提高农业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2月份以来,认真部署,扎实开展了“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全局79名领导和党员干部参加了走访活动,共走访行政村12个,农户138家,专业合作社12家,农业龙头企业6家,创业大学生2家;与村级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5个,落实困难帮扶资金4万元。4月18—22日,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之标杆县市考察学习活动,局各科室负责人和“两区”建设企业代表共24人赴遂昌、安吉、长兴、诸暨、缙云等5个县市,对当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两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回来后,及时开展考察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升理念,寻找差距,明确目标,强化干部队伍的创新和拼搏意识。此外,强化农业窗口服务意识,认真做好农业许可审批工作。截至目前农业服务窗口共办理各类农业许可案卷3988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和平安综治工作,统筹推进工、青、妇等各项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农业推广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较为重视,但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少,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的配套技术研究难落实,引进的成果缺乏经费难推广,农业成果转化率低。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低,农业技术人员大量离队,农业推广技术力量薄弱,工作开展困难。2.高附加值产品仍然偏少。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农产品仍以普通、低档、原料型的产品居多,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偏少,这就限制了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业产值的增长。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尽管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规范操作、销售能力以及带动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三、2013年工作思路2013年是实施农业“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重点抓好农业“两区”、广东紫珠草开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着力做好“集约农业”、“安全农业”、“精深农业”三篇文章,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耕地产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竞争以及农业防灾抗灾”五大能力,推动我县更快更好地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一)致力“六个推进”,做好“集约农业”文章。从粗放农业逐步转向集约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集约化经营,要重点抓好“六个推进”工作。一要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的生态优势,加快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提升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禽及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围绕“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和“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013年,计划食用菌生产量稳定在7000万袋左右,新增标准化茶园2000亩左右,新增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面积2000亩以上。二要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继续用好支农资金整合大平台,争取财政支农资金、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综合区建设。2013年,力争综合区投入4000万元以上,基本完成农业综合区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功能区计划投入资金770万元,在崇头镇黄源、云丰区块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742亩。三要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与粮油高产创建、标准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有效对接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和供销部门的市场优势,重点帮助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拓展产品销售网络,实现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计划发展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新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10 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5 家。四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加快耕作制度创新,并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工作。继续重点抓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争取推广以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国内发菌、国外出菇”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加强对农业“两区”和标准农田的科学管理。五要推进农业功能拓展。依托云和梯田和云和湖开发,借助云和梯田景区、童话乡村建设的平台优势,以及“云和梯田开犁节”、“云和湖垂钓节”、“云和天一农耕园”等活动载体,“接二连三”地把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有机衔接起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原生态农业。六要推进农业基础夯实。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政策扶持和激励,兑现农地补助款,大力引导农民整体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提升,认真做好垦造耕地项目后续种植和地力培育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目前“三资”监管计算机网络系统已实现县、乡二级覆盖,下步计划在部分乡镇的行政村建立财务查询触摸屏,力争将“三资”网络系统延伸到村级。
(二)致力“五个确保”,做好“安全农业”文章。一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安全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要进一步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积极示范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应对不良气候、市场波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提升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二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规范企业规范化经营和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全县15个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6%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要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以净化农资市场为主线,以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开展春季“绿剑”集中执法活动,并做好抽检不合格农业投入品的禁销查处工作,维护农民利益;全面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程,完善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四要确保动植物防疫安全。继续落实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动植物疫情防控措施和体系建设,2013年,继续做好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以网格化管理系统促进疫病防控工作,完善免疫程序,确保养殖大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村散养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 90%以上,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五要确保农机生产安全。组织实施 “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计划新建市级农机安全乡 1个、安全村 5个;巩固拖拉机道路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事故指标要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之内;确保拖拉机年检率达
到 90%。
(三)致力“三个强化”,做好“精深农业”文章。
一要强化生态农业发展做精品。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发展更多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实施“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广微蓄微灌技术、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并把沼肥利用与种植业生产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有机结合,引导农民采用“猪—沼—果、菜、青饲料”等生态循环
模式,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力度,目前,已选择禾丰蔬菜、大田水果、梅源梯田农产品、农家宝农产品等专业合作社的10余个产品送检无公害,为 2013年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作准备。二要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创精品。依托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农产品品质十分优越,但因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生态优势仍难在农产品效益上体现出来。2013年,要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五德源”生态养殖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金名片”;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争取再创佳绩。三要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大发展。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与其他先进县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县政府为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已在工业园区杨柳河三期区块划出相对独立的500亩用于农业加工园区建设。2013年,我们要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做好企业入园条件等文件的起草和申请入园企业信息入库等前期工作,着力引导资金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产品营销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高的企业入园,加大力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注重品牌包装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