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云和县农业局2011年农业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
索引号:002654358/2012-09005     发布机构:云和     发布时间:2012-12-05 11:14:32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核心目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为推动云和“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加快建设“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全年农业工作总结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显现。2011年,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5万亩,总产2.44万吨,分别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124.6%、116.2%;全县食用菌生产总量为7985万袋,与上年基本持平,香菇总量5916万袋,其中花菇4350万袋,使用二次套袋的花菇量达4100余万袋,比上年增长29.2%;代料黑木耳生产量1921万袋,增幅为5%;珍稀菌的设施栽培、工厂化栽培得到进一步发展,杏鲍菇、茶树菇、金福菇、鸡腿菇、滑子菇等品种的规模达148万袋。在茶叶培育方面,通过项目培育、茶厂改造、良种培育等措施,茶园面积快速扩张,发展茶叶基地4107.5亩,总产量790吨,其中名优茶580吨,分别同比增长19.7%、45%,实现茶叶总产值6800万元,同比增长42.7%;全县有水果基地2.7万亩,总产量6769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可实现产值2943万元,同比增长32.1%。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新增白术、灵芝、元胡等11个品种的中药材基地1706亩。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猪饲养量达4.7万头,同比增长3.5%,牛、羊饲养量分别为0.33万头、0.44万只,同比持平;家禽饲养量111万羽,同比略减;全年肉类、牛奶总产量分别为4305.6吨、14吨,分别同比增加3.5%、40%;禽蛋产量220吨,同比减少24%。

(二)“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281.5万元,完成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计划的42.5%。已建成综合区农田水利项目14项,通村主干道项目10项;黑木耳良繁基地建设项目、珍稀菌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食用菌菌棒工厂化项目已投入生产,菇棚改造项目完成两景区沿线菇棚改造内容;水果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已投产,茶树菇设施栽培项目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已完工,高效大棚蔬菜项目基本完成大棚建设。二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县对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因缺补缺、全面完善的原则,继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点在崇头镇建设南山畈、下垟畈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2265亩。截至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50余万元,农田基础设施、培肥耕地地力、土地流转、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两大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黑木耳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今年成功引进黑木耳新品种5个,在三望栏村建立了一个生态黑木耳示范基地。今年3月份,“云和黑木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月份,在原有的《云和黑木耳地方标准》基础上,组织专家认证、修改,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云和黑木耳省级地方标准》。二是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多措并举。继续抓好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和推广。今年已将“仙宫雪毫”向国家工商局进行申报注册公共品牌,目前正在受理过程中;已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4107.5亩,其中30亩连片的有3009亩,改造老茶园915亩。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茶园面积3.4万亩。此外,多次邀请省市技术专家来云和指导茶叶产业发展,并组织企业参加省市茶叶博览会、茶商会、培训会等,努力探索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之路,其中天清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的茶叶在浙江第六届绿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云和县茶叶产业协会已于10月26日正式成立。

(四)原生态农业品牌逐步打响,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打造品牌农业为突破口,完善茶叶、蔬菜、水干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积极创品牌、创名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效益,发展生态农业。一是推进农业安全生产。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起草《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各乡镇签订《云和县2011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主要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全年共抽取初级农产品2118批次,检测合格2117批次,合格率99.95%,其中,养殖业1919个批次、合格率100%;种植业199个批次,合格率99.50%。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全年共出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83个(次),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次),查获违规单位10个,立案查处12件。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开展了以柑桔黄龙病、梨枯梢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为防控对象的20余次普查,有效地控制了植物疫情的发生与蔓延;今年,县兽医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考核组现场考核,全面开展各项检测工作,定点屠宰场共检疫生猪1.96万头,农贸市场共检疫家禽33.67万只,动物产品235.59吨;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年活动,全年共检测本地养殖场58个,屠宰场1个,共检测“瘦肉精”4119份,合格率达100%;以网格化管理系统促进疫病防控工作,完善免疫程序,确保重大动物规模养殖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全县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着力抓好农机隐患治理和“平安农机”创建,建立市级农机安全村6个,安全乡镇1个,并上报市验收,全年没有发生农业机械造成人员死亡事故。截至目前,我县已成立19个农机安全村,安全乡1个。二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今年已申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4个,完成县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1个,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达56%;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万亩(次),实施水稻综合防治面积3.5万亩,统防统治面积0.94万亩,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50.4%;新增设施农业面达0.075万亩,其中新增标准钢架大棚面积为0.015万亩;新增了大田水果专业合作社的葡萄,高山阿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四季豆、辣椒和马铃薯等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增了3个市级绿色农产品,已申报天恩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枝玉叶”、“秀山翠羽”2个系列品牌茶叶为绿色食品。三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以网络订养的模式积极推广云和高山本猪、五黑“孕妇鸡”等鲜活农产品。4月份,与钱江都市频道、省农业厅以及省内多家媒体携手启动“我们养猪吧”大型公益扶贫活动,成功开创了新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逐步打响了“云猪”的品牌,提升了我县农业的知名度和效益,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云和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截至目前,已发展养殖户500余户,养殖高山农家猪800余头,其中已被杭州市民预订296头。此外,今年6月,成功借助第五届云和梯田开犁节的平台举办了农展会。7月份,组织开展了我县首届农产品包装大评比活动,51项农产品参加活动,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共6名。为进一步扩大我县农产品知名度,提升云和农业品牌形象,11—12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浙江省农博会、浙江(上海)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丽水新春农博会等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山兰”牌黑木耳、“仙宫湖”牌板栗荣获省农博会金奖;成功举办了“浙江丽水·云和黑木耳推介会”,进一步打响了以“云和黑木耳”为主的云和特色生态农业品牌。推介会上,我县2家专业合作社还与上海3家企业现场签约了共计1630万元的黑木耳购销协议,成功搭建起了农户、企业、市场互动交流的平台。

(五)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今年,我局开展了种养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确定实施14个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起草《云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和起草说明,经多次修改完善后提交县委、县政府讨论。全年已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45名,开展信息化大篷车169人,规范建设农民信箱村级网站110个,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1470台(套),完成水稻机插0.02万亩,耕种收机械化比例同比增长3.1%。今年已规划和指导好景区公路沿线菇棚改造工作,共改造整治菇棚1287个,切实改变了香菇生产环境,也为云和梯田、仙宫湖4A级景区建设增添了特色农业观光亮点。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强龙工程”和农业合作社“提质工程”,今年已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评价工作,15家企业监测评价结果合格,已经县政府确认,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小组审批。今年全县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6家,新培育县级规范化合作社28家。目前,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32家,在农业局登记备案的有134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农户2.42万户。三是加强农村集体经营管理。鼓励和扶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3万亩,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96万亩;加大农村“三资”监管力度,会同县纪委对全县169村开展了村级财务大检查,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及时做好全县农村三资代理中心的撤并调整工作;完成全县10个乡镇169个行政村完成了村经济合作社的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开展“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工作。四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及创先争优活动,从农业工作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学习俞佳友先进事迹”主题活动、“四破四立”解放思想大讨论、“岗位廉政风险点”自查及防控承诺活动、“农业科学发展”咨询活动、“联基地、联大户”行动以及“为‘三农’服务,为党旗增辉”系列活动。全局5个党支部分别和大垟村、叶垟村、三望栏村等5个行政村的党支部、村委结对,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展重点帮扶服务,共谋结对村农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广泛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县职工广播操比赛、全县机关党员运动会、“老李帮忙团”党员服务、“红歌献给党”拉歌赛、梅湾红色之旅等活动,并取得拉歌赛银奖和广播操二等奖的好成绩,在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此外,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和平安综治工作,并统筹推进工、青、妇等各项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要素保障压力依旧大。我县是个欠发达的小县,盆地面积小,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投资金、土地等要素仍然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农业“两区”建设上,我县地方财政紧张,当地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水平低,引进建设资金有困难,资金紧缺是“两区”建设的一大难题。此外,农业加工基地的建设在用地上难以得到安排,极大影响了我县农业的深度发展。

2.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落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高效农业转变慢。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有限。食用菌、生态名茶等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程度不够高,未能产生较好地产业质量和效益,农业落后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3.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少,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乡镇正常的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基本没有人员去开展,而且农技干部工作艰苦,待遇低,其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目前,大多数乡镇农技站还缺乏必要的办公、试验、设备、培训、通讯、交通等条件,推广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不高。

4.因土地流转制度缺陷等因素造成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土地流转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几千年来土地是命根子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他们情愿让自己名下的承包地抛荒,也不肯出让土地承包权。目前土地流转制度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不强,土地流转多数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对未及时流转而形成抛荒的农田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手段加以管理。

三、明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全面突破发展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积极打造“中国生态黑木耳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两大基地,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力度,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升安全农业建设以及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推动我县更快更好地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

(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打造“两区二基地”。围绕“两区”、“二基地”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继续稳定粮食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地位。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积极推广水稻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积极宣传粮食扶持政策,做好扶持资金兑现工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2012年,计划推广优质超级稻良种4万亩左右,其中省主导品种2万亩以上,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5%。二是做精做优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和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2012年,计划建立菌棒工厂化生产厂家2-3家,年加工菌棒3000万袋,要做好原黄源、云丰区域内的夏菇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沙溪新建大棚蔬菜基地、后洋黄花菜和黄源高山茭白基地建设;计划落实2000亩茶叶种植任务,抓好茶叶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2012年,现代农业综合区将重点推进水果精品园长田湾雪梨核心基地、食用菌良繁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园区管理房及标志性建筑、综合区农产品交易中心、云和梯田生态米精品园、食用菌加工示范场、秀珍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七项建设任务,预计总投资3130万元。粮食生产功能区方面,将重点在元和街道、安溪乡的6个区块建立总面积2257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计划投资600万元。四是加快打造农业“二基地”。进一步提高代料黑木耳种植比例,整合茶叶品牌,发展集中连片茶园,全力打造“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和“浙江生态绿茶基地”。此外,要加强中药材的发展工作。2012年,要重点建设生态黑木耳示范基地建设200亩,继续做好云和黑木耳品牌建设工作,执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加强宣传展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要依托云和县茶产业协会组织申报集体商标,创建我县茶叶的公共品牌;要建设中药材基地1500亩。

(二)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突出区域资源优势。结合我县山水童话乡村创建,以生态和观光农业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带动农村全面提升。山水童话乡村建设是原生态农业、观光创意农业发展的引领,云和梯田等独有的资源优势为我县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提升为童话乡村的建设元素,注重设计创新,张扬个性美,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12年,计划要从“我们养猪吧”高山农家猪认养活动延伸出去,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努力推进梯田内的“土猪、山羊、鸡、高山蔬菜、梯田稻米”等实行认养的栽培生产模式,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地农博会,大力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三)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推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功能,严加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借助“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农牧结合等措施提高农田地力。2012年,要做好新增耕地后续耕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指导工作,努力完成新增耕地后续耕种农作物的验收工作。要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微蓄微灌技术、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引导农民更多采用先进设施装备。计划落实统防统治面积0.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要把沼肥利用与种植业生产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猪—沼—果、菜、青饲料”生态循环模式。二是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或食品,继续抓好农机隐患治理和“平安农机”创建工作。2012年,要力争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4个,通过认证面积0.3万亩;对已建立的3个“农机安全乡”、25个“农机安全村”进行规范,并计划新建市级农机安全乡1个、安全村5个。三是强化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继续稳定和强化县、乡、村三级动植物防疫体系,2012年,要加强植物检疫防控指导,继续做好有害生物普查等工作,并以网格化管理系统促进疫病防控工作,完善免疫程序,做到养殖大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村散养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90%以上,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四)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手抓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开展“强龙兴农工程”。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经营。要重点培植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以大宗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工业的整合。2012年,计划发展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新认定县级规范化合作社10家。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要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设备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外向发展能力。当前“汇源”果汁的入驻、云和镇和安溪乡两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引进等已为我县农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2012年,我县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农业跨越发展的重点。

(五)加强农业基础工作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2012年,要构建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并继续抓好种养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确保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布局,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科技队伍“进村入户”以及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等活动;加快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及“万村联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二是加快土地流转。要坚持政策引导、规模经营的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和激励,大力引导整体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带和特色区域产业的形成。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耕地抛荒,引导经营权流转。2012年,计划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0.3万亩,力争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万亩。三是加强农村集体经营管理。2012年,要进一步完善“三资”监管计算机网络系统,扎实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计划完成57个村的审计工作,力争实现85%以上的村达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5%以上。四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要号召我县农技干部向全市“十佳农技干部”学习,切实开展农技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强化事业心、责任心,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实施“农技干部联基地联大户”制度,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认真落实培育农业生产主体、联系科技示范户等工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