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云和县农业局2011年上半年农业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索引号:002654358/2011-09014     发布机构:云和     发布时间:2011-10-11 10:17:10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云和县农业局

2011年上半年农业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主导产业,保持了全县农业经济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农业工作回顾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显现。

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5.7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4.5%,其中粮食生产面积3.27万亩,增长4.8%。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受近年来食用菌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影响,菇农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高涨,食用菌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全县生产食用菌4200余万袋,其中花菇生产量4000万袋,并已发展杏鲍菇、茶树菇、金福菇、滑子菇等十余个珍稀菌种植品种,生产量达200万袋。茶产业生产呈现产销两旺格局,上半年新增茶园面积1800余亩,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4万亩,茶叶总产量765吨,增长17.7%,实现茶叶总产值6800万元,增长43.3%。其他产业生产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发展蔬菜1.58万亩,增长6%;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其中桃、李产量分别为90吨、170吨,增长21%、25%,杨梅量降价升,产量403吨,产值380万元,增长15%;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猪、羊饲养量分别达3.29万头、0.35万只,增长17.1%、6.1%,牛饲养量0.28万头,同比持平,家禽饲养量45.5万羽,同比略减,肉、奶类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704吨和11.9吨,增长01%、32%,禽蛋产量30.40吨,同比减少34%。

(二)“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综合区规划建设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精品园、稻菇轮作区、粮经轮作区及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自去年以来,我县已启动了综合区通村主干道、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的菇棚改造项目、食用菌菌棒工厂化项目、黑木耳良繁基地建设项目、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推广项目,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的后山基地建设项目,珍稀菌精品园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项目、茶树菇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粮经轮作区的生猪生态养殖项目、高效大棚蔬菜项目。截止6月上旬,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已建成综合区农田水利项目14项,通村主干道项目10项;食用菌菌棒工厂化项目已投入生产,黑木耳良繁基地建设项目基本完成,菇棚改造项目完成两景区沿线菇棚改造内容;水果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珍稀菌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已投产,茶树菇设施栽培项目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已完工,高效大棚蔬菜项目基本完成大棚建设。

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我县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点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水利建设,农机具配备和机埠、农电建设,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三新技术推广工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完成云和镇、大原乡、赤石乡、沙铺乡等4个乡镇的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共2148亩的建设,并于今年1月通过了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核认定。今年,我县对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因缺补缺、全面完善的原则,继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点在崇头镇建设南山畈、下垟畈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2265亩。截止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50余万元,农田基础设施、培肥耕地地力、土地流转、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两大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1、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围绕“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坚持以“稳定产量、调整结构、提升品质”为总体思路,进一步提高代料黑木耳的种植比例,创新黑木耳生产模式,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目前,云和黑木耳证明商标的申报材料经先后多次修改完善,已于今年3月申报注册成功,《黑木耳生产标准》也已着手制定,正准备继续深入指导黑木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多措并举。继续抓好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合理规划茶叶产业,发展集中连片茶园,并继续实施茶树改良工程,加快推进茶园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及茶厂优化改造,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和推广。目前,已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1800余亩,春季老茶园改造800余亩,并在云和镇程宅村建立200余亩的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推广物理防治技术,已在朱村乡联合村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安装杀虫灯,在雾溪乡安装护茶板1000多张;在讨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发展茶叶产业和品牌建设的方案上报县政府,确定将“仙宫雪毫”作为我县茶叶公共品牌,并向国家工商局进行申报注册;认真组织筹备关于成立云和县茶叶产业协会的工作,已形成协会章程初稿及相关材料;深入重点茶叶生产区域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多次邀请省市技术专家来云和指导茶叶产业发展;5月、6月组织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茶叶博览会,天清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的茶叶在浙江第六届绿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积极参加丽水春茶产销形式分析会、茶商大会和5月份在丽水召开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丽水综合试验站成立暨技术培训会,取长补短,努力探索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四)“农业科技推广、市场主体培育、农业安全生产和农村集体经营管理”四大基础不断夯实。

1、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凸显亮点。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起草《云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和起草说明,经多次修改完善后,于6月中旬提交县委、县政府讨论。二是开展种养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已由局属各专业科站申报,经局研究,确定实施14个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三是组织实施农业丰收计划。1—2月,2010年度的《紫番薯产业化开发》项目获省农业丰收三等奖,《深化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甬优系列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分别获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目前,已组织申报2011年农业丰收计划。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全县新增农民信箱用户748户,农技110接受咨询178次,万村联网建设发布信息1295条,新建农业主体网站36个,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村2个。五是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开展信息大篷车“送信息、送技术”下乡活动,上半年,建立科技示范户240户,发布主推品种11个,发布主推技术9项。加强农广校学员培训,6月份,已顺利完成2009级两个教学班55名学员毕业登记工作,目前,正积极做好农广校2011年度45名的招生任务。

2、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推进。今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评价工作,15家企业监测评价结果合格,已经县政府确认,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小组审批。目前,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90家,在农业局登记备案的有109家,共带动农户2.36万户。今年,我们还通过合作组织,以网络订养的模式积极推广云和高山本猪、五黑“孕妇鸡”等鲜活农产品,成功开创了新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4月份,与钱江都市频道、省农业厅以及省内多家媒体携手,正式启动“我们养猪吧”大型公益扶贫活动,本猪认养项目由云和县黄源高山农家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目前,正与淘宝网积极洽谈“云猪”网络团购事宜,争取打造“网络第一猪”。

3、农业安全工作紧抓不放。一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深入开展“绿剑”系列行动和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起草《云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各乡镇签订《云和县2011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可追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上半年共出动执法车辆45车次,出动执法人员140人次,检查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113家,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查获违规单位10个,立案查处10件。开展主要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上半年共抽取香菇、木耳、杨梅、蔬菜等农产品107批次,合格率99.07%。开展2011年度食用菌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工作,重点抽查5个生产基地,共抽取鲜香菇样品8个、鲜黑木耳样品15个、菇棒样品2个、耳棒样品4个,送至省农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加强“三品”认证工作,上半年,已对本县“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企业)中的4个农业主体单位进行了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志规范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完成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8个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共检测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申报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正准备申报1个绿色食品。二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今年,我县兽医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考核组现场考核,并全面开展各项检测工作,上半年共检测“瘦肉精”1530份,抽检58个养殖场,1个屠宰场,检测合格率为100%。加强动物产品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上半年定点屠宰场共检疫生猪5753头,农贸市场共检疫家禽16.83万只,动物产品75.48吨。同时,以“普查、监测、阻截带建设”为抓手,布设各类疫情监测点17个,对柑桔黄龙病、梨枯梢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进行重点防控。着力加强植物检疫管理,上半年,共实施调运检疫178批次,签发植物调运要求书13份;实施产地检疫3家,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3份。三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积极推广适用农业机械,召开了全自动茶叶机械推广现场会,引进新式龙井茶机170多台,新式大中茶制机7台,推广小型耕作机械60多台套,并购进1台育秧流水线、2台插秧机,示范推广水稻机插200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抓好农机隐患治理和“平安农机”创建,开展上道路拖拉机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车辆20台次,组织人员60人次,累计排查农机修理网点12个,排查隐患37项;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对14个乡镇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发放安全宣传图画220幅。组织抓好农机监理业务,对拖拉机上牌发证严格把关,共核发拖拉机行驶证件30本,换发拖拉机驾驶证21本,发放报废拖拉机通知书96份。上半年没有发生农业机械造成人员死亡事故。

4、农村集体经营管理着力加强。一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的权证日常管理工作,上半年共换证6份;4月份会同县委办、林业局、财政局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题调研工作;制订了《云和县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的政策意见初稿。二是创新“三资”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计算机系统网络建设,目前,全县各乡镇已全部实行网络上记帐;3月份会同县纪委对全县169村开展了村级财务大检查;继续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共对5个信访村、队进行了审计;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组织新当选的村干部进行了村级财务管理的业务培训。三是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制定了云和县农民负担源头监管的实施意见,配合省农民负担明查暗访组对我县云和镇、赤石乡两乡镇的农民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同时,继续做好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要素保障压力依旧大。我县是个欠发达的小县,盆地面积小,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投资金、土地等要素仍然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2、农业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支撑削弱。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较为重视,但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少,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的配套技术研究难落实,引进的成果缺乏经费难推广,农业成果转化率低。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低,农业技术人员大量离队,农业推广技术力量薄弱,工作开展困难。

3、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落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高效农业转变慢。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有限。食用菌、生态名茶、云和雪梨等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程度不够高,未能产生较好地产业质量和效益,农业落后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4、受自然客观条件影响,动植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的潜在威胁难以估计,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5、机制尚未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难度大。由于机制尚未健全,外籍挂牌、套牌拖拉机管理无序,严重冲击我县农机安全监管秩序,报废拖拉机上路时有发生,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下半年,我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今年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围绕年度目标工作要求,以实施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为中心,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完善农业创新及服务体系,确保今年农业工作各项指标的实现。

1、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两区”、“二基地”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推进“两区”建设。至2011年底,要基本建成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以及建成崇头镇南山畈、下垟畈2265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5月份现代农业综合区已申报2011年省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项目4个,包括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个,分别是杏鲍菇废菌糠资源化利用示范、隔溪寮梨山生猪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试点;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个,即云和县生态精品葡萄科技示范园建设;产地准出规范化管理示范建设项目1个,即云和县食用菌产地准出规范化管理示范建设。下半年,待项目批复后将立即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按计划开工建设,争取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设内容。同时,下半年将拟报2011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1590万元。粮食生产功能区方面,要加快完善沟、渠、路、电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并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以及种植绿肥等措施培肥耕地地力,将功能区内农田肥力提高1个级别。通过实施重大粮食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计划年底前使功能区内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年粮食亩产达到450公斤,亩效益达到1000元。二是加快“二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下半年,计划在三望栏建立100万袋以上规模的黑木耳核心示范基地;在石浦、南山建立50万袋以上规模的黑木耳标准化基地。同时,要合理规划,发展集中连片茶园,组织成立云和县茶叶产业协会,为云和茶叶发展和品牌整合服务,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加强业务技术创新,力争做出农业的特色。一是稳定农业生产。要认真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作任务,全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3万亩以上,粮食生产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以上,完成农作物种子储备2.5万公斤,推广水稻主导品种面积2万亩;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城郊设施叶菜基地面积增加10%以上。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扎实推进标准化基地、高效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今年计划新增菌茶果菜高效生态示范基地3个,发展茶树无性系良种4000亩,优化改造果园2500亩;着力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在今年已发展的600余亩基础上,力争全年发展2000亩;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浙江省农博会、浙江(上海)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丽水新春农博会;继续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强龙工程”和农业合作社“提质工程”,今年计划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农业示范性合作社1家,培育规范化合作社9家,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个。三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深入实施测土配方行动和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积极推进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技术、秸秆还田等土肥实用技术的推广。今年计划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次),实施农作物统防统治0.8万亩,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3万亩。继续实施农户沼气净化工程,推广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建立“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深入开展信息化大风车培训,大力推进农民信箱村级网站规范建设。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五统一”水稻示范种植,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以粮食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力争今年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计划全年开展技术培训700人次。五是深化农村经营管理。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构建县、乡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形成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信息服务、规范运作等管理服务机制;抓紧出台土地流转的政策意见;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完善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大对涉农收费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3、加强安全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启动“六五”农业普法行动,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工作,强化农业安全生产。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下半年,要完成云和黑木耳标准的制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或食品,力争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农产品1个,通过认证无公害、绿色面积0.6万亩。制定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亩,其中钢管大棚100亩。积极建设一批与国家、国际标准对接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计划建立100万袋以上规模的食用菌基地2个,生态黑木耳基地1个,100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3个,300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2个,完成石浦村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后续田间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抓好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和强制性免疫工作,确保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全年蔬菜、生猪省级抽检合格率96%以上,生鲜乳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达100%。规范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和调运检疫,有害生物普查等工作。三是着力加强农机安全和农机监理工作。继续抓好农机隐患治理和“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全年计划建立省级农机安全示范乡、省级农机安全示范村、市级农机安全示范乡各1个,建立市级农机安全示范村5个。

4、强化为“三农”服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四个年”各项工作任务,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加强年”活动,致力于为“三农”服务。一是强化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机关党建的坚实基础。坚决摒弃“庸、懒、散”现象,切实推行“五办”工作法,把“为‘三农’服务,为党旗增辉”活动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党员的年度考核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深入基层结对帮扶。注重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深入了解农民之所需,切实做好农民之所想。深入开展对黄源乡大垟村、黄源乡叶垟村、朱村乡联合村、朱村乡张兰村、崇头镇三望栏村等5个行政村的结对帮扶活动。三是完善日常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考核监督体系,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的工作机制。按规定及时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强农惠农政策,贯彻省市有关会议精神、重大决策事项。严格贯彻《信访条例》和信访工作制度,把信访工作纳入全局重要工作议程,以“尊重、理解、关心、解难、高效”的原则,及时办理信访事件。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