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索引号: 331125000000/2024-34963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
发布机构: 云和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4-03-19
文号: 云政办发〔2024〕14号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和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2027)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 云和  责任编辑: 李苏宁  发布时间: 2024-03-20 09:46:42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云和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2027)五年行动计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云和县人民政府公室

2024年3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和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2027)五年行动计划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目  录

前言 5

一、行动基础 5

(一)现实基础 5

(二)突破重点 6

二、总体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战略定位 8

(三)行动目标 8

三、重点行动 10

(一)实施“富民安居”的人口县城集聚行动,畅通市民化转换通道 10

(二)实施“一核两廊”的城乡空间重塑行动,构筑大县城空间格局 12

(三)实施“以产兴城”的生态产业提质行动,打造金名片产业矩阵 14

(四)实施“城市蝶变”的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建设数智化保障设施 18

(五)实施“全龄优享”的公共服务提质行动,绘就优质服务新蓝图 20

(六)实施“全域5A”的生态人文增效行动,构建绿色低碳新图景 25

(七)实施“城乡一体”的全域治理优化行动,形成全局化治理模式 27

(八)实施“协同开放”的区域共建共享行动,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 29

四、组织保障 32

(一)健全工作机制 32

(二)强化要素保障 32

(三)落实政策配套 33

(四)营造良好氛围 33

前  言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2〕37 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委办发〔2023〕20号)、《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云和县积极开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并成功入选省级试点,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战略部署,进一步放大优势效应,推动“小县大城”战略实施取得新成效,高水平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特编制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基础

(一)现实基础。

县城要素集聚走在前列。2001年以来,云和县坚定不移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产业、要素等资源向县城集聚,形成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位居浙江省前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入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十大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集聚成效显著。云和县坚持做大做强产业平台,工业园区面积扩展到5.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高达1050家,园区集聚度达90%以上,形成了木制玩具、阀门铸造、轴承等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安置了3万多名富余劳动力,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和“山海协作工程”示范区。

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云和县立足“一核两廊”空间发展架构,加快从“浮云溪时代”迈向“云和湖时代”,创新实施全域5A战略,不断做大县城格局,中心城区范围拓展到22.17平方公里,住宅、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城镇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创新“街乡共治”做法,实现进城农民80%以上事项“线上办、跑零次”;推进“同城同标”,进城农民子女无差别享受城区优质教育服务,实现93.4%的学生在县城就读,高考上线率达100%,成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组建县医疗健康集团,打造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08岁,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健康服务示范城市”等荣誉。

(二)突破重点。

“半市民化”现象仍存在,引人留人聚人亟待突破。云和县在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半市民化”现象依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相对较弱,全面融入城市能力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县城人口将面临“通缩”压力,引人留人聚人将是今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础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支撑能力亟待增强。云和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级不高、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且新增企业数相对较少,同时面临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亟需打破产业链“低端锁定”。

优质公共服务仍需完善,城乡均衡供给亟待突破。随着人口不断集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压力不断增大,优质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仍旧比较突出,有效覆盖不够、设施利用率低以及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亟待突破。

对外互联互通基础薄弱,区域协同发展亟待提升。云和县交通优势不足,仅依靠高速公路实现与四大都市区的快速联系,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有效流通,对外开放及区域协同发展将是今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化提升“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全域谋划、全域布局为引领统筹配置资源要素,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以人口集聚量质双升、产业平台能级跃升、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生态人文和谐共生、区域协同一体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高水平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全力构建“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融合互促的高质量发展的共富图景。

(二)战略定位。

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区。总结提炼“小县大城”经验做法,围绕“产城、人城、乡城”三维融合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平台“二次创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未来社区建设等重大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奋力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

全省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立足云和“小县域、大城关”“小人口、大集聚”的发展实际,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动“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深化街乡共治、乡贤参治等治理实践,聚力破解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致富难等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

丽水最美大花园生态价值转化核心区。围绕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建设,依托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推进“两山合作社”建设运营,建立浮云溪等多条碳汇走廊,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生态金融交易、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监测研究等工作。

(三)行动目标。

围绕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的目标,力争到2027年,县城城镇化率达78%以上,县城和特大镇GDP占全县的比重达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9以内。

人口集聚量质双升,引人留人育人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农业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力争到2027年,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例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年度新增就业岗位数占总岗位比例达95%。

产业平台能级跃升,产业迭代升级取得新发展。力争到2027年,实现县城和特大镇规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40万元/亩。推动木玩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强链补链,引导钢压延、轴承、阀门向高端精密制造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经济,到2027年,争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超100亿元。

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城乡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力争到2027年,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全域路网密度持续提升,城区路网密度为12.8千米/平方公里。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管网进一步完善,到2027年,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35%。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城市服务保障取得新成效。力争到2027年,县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阶段生均教育支出达到24194元,县城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5%,0-3岁常住儿童≧20人的乡镇(街道)托育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4.5人。

生态人文和谐共生,人居环境改善呈现新面貌。力争到2027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8%,污水集中处理率98.3%,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无废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三、重点行动

(一)实施“富民安居”的人口县城集聚行动,畅通市民化转换通道。

围绕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新市民就业更充分、居住更安定、教育更优质、落户更畅通。

1.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一是推进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持续推进异地搬迁、“大搬快聚”工程,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互促的良好发展新局面。到2027年,实现65%的农民下山转移,85%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二是以特色产业集聚外来人口。在农业转移人口聚集区布局云和特色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提高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吸引贵州、四川、江西等省外务工人员来云就业落户,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三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县城。全面实行电子居住证网上申领、核发、签注、使用,全域贯通“浙里新市民”应用,为新市民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精准辅助流动人口治理科学决策。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一是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探索实施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加快推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加快实施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中心二期工程、谋划推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中心三期工程。针对云和木玩特色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持续推动职业院校、木玩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以科技创新牵引教育教学改革,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会,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资源,面向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士兵、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和下岗轮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特色产业促就业,职业教育促融入”市民化模式。

3.推动各收入群体高质量就业创业。一是推进产城融合扩就业。实施云和县老木制玩具城区块产城融合示范区有机更新项目,推进木玩智创空间—人才公寓项目、童话小镇主题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木制玩具特色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形成产城融合、企业集聚、人员就近就业的“十分钟便捷就业”格局。全力推动木玩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走向纵深,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产业带动农民与农业转移人口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打造“云和师傅”“乐业云和”品牌促就业。全力培育“云和师傅”劳务品牌,通过“名师带高徒”“技术传帮带”模式,为下山农民传授就业创业技能,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口就业。全力打造“乐业云和”就业服务品牌,整合就业政策、岗位资源、求职需求等信息,带动农民无忧、快速、就近就业。三是返乡创业促增收。大力招引省内外高校毕业生来云就业创业,为各类人才提供项目落户、人才公寓、医疗保障、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全方位精准服务。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力争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团队、拉动一个产业。促进人才进乡村深入开展合作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居民增收。

4.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升级云和梯田、云和湖等主要景区交通道路,改善村庄饮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二是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强化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监管,推动景区服务提质。三是加强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并将云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农村工艺品制作等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推进“公园乡村”建设。将71个行政村划分为童话城郊风貌区、云雾梯田风貌区、滨湖水韵风貌区、梨花风情风貌区四大风貌区,发展特色旅游,结合自然资源和特色木玩文化、畲族文化,打造具有云和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到2027年,打造公园乡村示范村25个。

(二)实施“一核两廊”的城乡空间重塑行动,构筑大县城空间格局。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一核两廊”空间格局,形成三产融合、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发展态势。

1.突出“一核带动”,强化中心城区引领。一是承载产业发展。围绕“小县大城”核心战略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城主城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推动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集中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推进特色工艺晶圆制造生产线建设项目、木玩产业创新孵化基地、现代新型工业社区等一批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建设,发挥城镇动力核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促进要素集聚。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三大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在县城集聚放大、向乡村顺畅流动。三是带动全县发展。提升主城区发展综合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核与廊”“核与点”之间的经济、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和文化连接,为周边城镇提供较高等级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产品,突出主城区的核心带动力。

2.突出“两廊协同”,促进资源链条贯通。一是加快云和湖创意产业经济走廊建设。以云和湖水系资源为依托,串联赤石乡、紧水滩镇、浮云街道和石塘镇,因地制宜推进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开发,发展水经济、滨水康养、文创、科创等新经济,推进云和湖旅游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协同打造红蓝绿人文纽带,将云和湖打造成省内引领性的旅游度假区、养生养老先行示范区。二是加快云和梯田农耕文化走廊建设。以云和梯田创5A为核心引擎,丰富旅游新业态,串联崇头镇全域,加快5A项目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文旅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行业,精心打造梯田农耕文化特色精品旅游路线。三是提升两廊协同发展水平。推进景城一体化建设,将全域旅游作为城乡建设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核心支撑,通过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全域内外部空间网络,促进两大走廊复合发展与融合渗透,提升走廊建设品质与影响力。

3.突出“多点开花”,推动片区多元融合。石塘镇发挥毗邻丽水市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等,加快打造云和东集旅游集散、餐饮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旅游服务节点,打造“帆影渔歌·茶香石塘”;紧水滩镇弘扬瓯江船帮文化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鼓励发展生态养殖和生态林业,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打造“诗画仙宫·渔人天堂”;赤石乡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实施民宿品质提升工程,提升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浪漫赤石·玫瑰花乡”。崇头镇依托云和梯田景区和“山水林田草”资源,加快发展生态种养业,转型提升食用菌产业,鼓励花卉种植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梯田农耕乐园”。安溪畲族乡、雾溪畲族乡等畲民聚集地重点突出畲乡民族文化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康养产业,加快推进佛儿岩景区创4A山水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建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三)实施“以产兴城”的生态产业提质行动,打造金名片产业矩阵。

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集约,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实现县域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破解县域产业现代化发展共性问题树立“云和样板”。

1.打造“4+4+N”的生态工业现代化发展“金名片”。一是高质量促进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木玩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利用“木玩平台”优化面向设备运行、生产运营、用户交互等三大闭环处理流程,构建数据与业务流程结合、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格局。放大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服务支撑,支持新云等龙头企业开展关键基础和共性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实施“同业联合、同域整合、同向智合”强企行动,深入开展高质量并购重组,鼓励重点企业围绕主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组建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力争全县木玩产业产值早日突破100亿元;做大做强钢压延产业,鼓励支持华宏等龙头企业向高端钢铁制造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品升级。到2027年,钢压延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推动轴承行业迭代升级,推进轴承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变,提供智能监测、故障诊断、报废回收利用等增值服务。到2027年,轴承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鼓励阀门制造业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开展国内、省内首台套设备开发及新产品研发,向耐磨蚀、耐高温、抗高压的精密铸造新材料及其应用发展。到2027年,阀门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二是高水平引育四大新兴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半导体全链条、新能源、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半导体产业,持续对接引入半导体产业优质上下游企业,打造未来产业“新蓝海”。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强与大数据、软件服务等国内外领先的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软件服务两大领域的数字经济发展为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撑。加快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重点招引智能装备产业链上具有尖端技术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抢抓“双碳”政策机遇,引进一批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项目。三是高标准推进N个小微产业园建设。以木制教玩具小微企业园、金沅木制教玩具小微企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商产业园为依托,提升经开区能级,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云和师傅”小微产业园、工业园区公共服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利用小微园区和特色小镇等产业核心区引导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集聚。

2.打造“深度融合”的农文旅产业发展“金名片”。一是高效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品种提升、连片种植、品牌创建、主体培育等关键环节,实施云和雪梨产业创新集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无人机等技术,精准采集农户、土壤、虫情等多类涉农数据,建成雪梨产业数据库,与浙江省农科院等社会科研单位合作共享数据,打造雪梨生长模型,精准指导农户生产,推广“强村公司建设+农户签约管理”的模式,规划建设高标准雪梨示范基地,推动全县种植规模达到2.2万亩以上;大力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重点推动铁皮石斛、三叶青、黄精、灵芝等“处州本草丽九味”种植,探索发展“中药+美食”“中药+文创”等健康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双强”行动,推动云和雪梨、茶叶、黑木耳、仙宫有机鱼等主导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筹办、参加各类生态农业节庆活动、展会,强化品牌宣传,提升品牌效应。二是做优做强“旅游+”文章。以建设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云和梯田5A级景区为契机,深入实施“旅游跨越发展3610工程”,加快木玩童话小镇、云缦康养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域5A大花园。大力发展“旅游+民宿”,打造“云和云居·六头民宿”品牌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慢生活体验区。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传承农耕文化、畲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世界梯田博物馆、畲族博物馆等文化产品,办好云和梯田开犁节等特色节庆,创新推出一批具有云和特色的精品研学旅行体验产品,培育更多网红旅游业态。

3.打造“点面结合”的全域商贸流通网络“金名片”。一是建立三级仓储一体网络。积极谋划智慧交通物流汽车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商贸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统筹制造业物流、电商物流和城乡配送,建设统仓共配,以“邮政+三通一达”的模式,建设“一县一仓配、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网点”的县域快递物流体系。二是优化农村电商运营模式。全面优化电商发展政策,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引进知名电商企业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电商运营专业化指导,实现“服务下乡”和“村货进城”的双向链接。加强与抖音、快手、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平台合作,引导农户利用平台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回应市场需求,按需调整产品供给,织密“电商园+淘宝村+村民网店”的网络体系,推进电商与农村有机融合。三是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按点布局冷链物流仓储设备,加快推进冷库、冷链物流园区、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中心及复合型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广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为云和雪梨、云和湖有机鱼、云和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四)实施“城市蝶变”的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建设数智化保障设施。

依据《童话云和城市建设导则》,以产业、民生所需为导向,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公共市政配套、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县域基础设施体系提档升级,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构建复合型浙西南部交通枢纽。一是构建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235国道云和段改建、长深高速公路云和赤石互通改建等重点项目,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升级“一环二高三干五联”综合交通网络。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温武吉铁路、丽云宁铁路等项目争取实质性突破,谋划实施S210仙居至景宁公路(云和规溪亭至朱村口段)工程,提升云和与龙泉、景宁、松阳的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对外交通通行能力。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着力提升县城内部公路发展水平。二是强化航空枢纽路线布局。积极推进航空路线建设,加强云和通用机场的前期规划,同时提前谋划布局与丽水机场的交通干线连接工程,拓展丽水通用航空网络服务范围,打造浙闽赣边际通用航空运营重要节点,利用连接丽水航空线路输送云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三是提升水路货运通达能力。打通骨干航道和海河联运主通道瓶颈,重点升级建设内河公用码头泊位,提升内河公用码头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开发石浦东西交通码头与紧水滩库区水上服务站等码头,将云和发展成为瓯江中上游地区的水陆联运枢纽和物流中心。

2.建设全方位覆盖市政基础设施。一是全力打造海绵城市。加紧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及城南管网优化工程、浮云溪城区段改造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排水管网、雨水泵站、调蓄设施的改造建设,适当建设地下蓄水储水设施、排洪通道,增加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同时推进城乡污水设施标准化运维,实现“准四类”清洁排放标准排放。二是加强城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完善天然气管道网络,不断提高云和城乡居民天然气覆盖率,提升企业用气比例,改善云和县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科学规划管网建设更新,不断提高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三是整治拆改老旧设施。加快谋划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市有机更新-龟山脚区块综合开发等项目,为后续的改造提升和美丽城镇建设腾出发展空间。加快浮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全域摸排农村住房安全隐患,依法做好农村危旧房腾空、修缮、拆除等工作,加快打造立体停车场、休闲广场等系列便民场所,提升城镇与村庄风貌。四是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推进未来社区迭代升级,重点推进小徐未来社区建设项目,通过规划引领、探索创新,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利用,布局一站式邻里中心、康养中心等空间,倡导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未来社区”建设。

3.布局数字化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前瞻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提高光纤网络覆盖率,实现行政村以上地区和县域交通干线5G全覆盖。二是加快行业数字化建设。加快建成“智慧工地”系统,在建工地全面接入视频监控和环境扬尘监测,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监管,切实提升行业监管与服务效能,提高建设施工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数字赋能城市未来。以未来社区建设为依托,将数字系统设计融入云和县小徐未来社区方案编制,建设CIM智慧平台、社区智慧平台。实现智能化的物业管控、商铺管理、服务预约等管理服务。

(五)实施“全龄优享”的公共服务提质行动,绘就优质服务新蓝图。

充分利用“小县大城”战略下全域人口高度集中的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均等优势,以“全龄优享”的公共服务全面提质为目标,构建全域公共服务资源空间一体化治理地图,应用于全域“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和治理。分类施策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行动,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全面提质增效,构建“零门槛全覆盖无差别”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1.城乡教育服务提质升级。一是提升“学有所教”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县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对云和全县学位资源供给情况进行分析预警,进一步健全完善优质公办资源长效供给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招聘机制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加强专业发展支持和激励机制,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新型教育技术与设备投入,建设高水平学校和实验基地,提供优质教育硬件设施。二是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城同待遇。整合公安、住建、人社等部门数据信息,打通数据关口,力争全面实现“零证明”报名入学,加快实施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白水区块配套幼儿园项目,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以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正当权益,保障其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加快谋划云和县第二中学校舍改造提升工程、梅源中学校舍提升改造工程,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共同体,大力推进城乡间、学校间的结对协作,引进名优教师、学科导师和山海协作区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双高建设”,不断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辐射力度。

2.城乡医疗服务提质升级。一是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实施中医医院迁建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快医共体建设发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建设和装备更新,加大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和保障,增加基层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二是建立医共体利益均衡共享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医药联动等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互联互通信息化建设,与公安、统计部门实现人口数据共享,全面掌握常住人口医疗需求,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加快完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基层办事“三张清单”,打造“30分钟医保服务圈”。以省级“三张清单”作为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的基准线,加大数据共享、部门协同,进一步精简办理材料、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切实提升全县医疗保障经办服务标准化水平。三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全域覆盖。推进县级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群众看病的首选之地。通过“专家下沉、学科下沉、资源共享、基层医疗技术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流动医院”等多途径推进强基工作,有效缓解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四是加强智慧医疗建设。依托云和县医疗健康集团,加速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持续提升数字化改革“智慧医疗”,巩固医疗服务“最多跑一次”成果,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落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城乡就业服务提质升级。一是提供就业保障。制定农业转移人口精准就业帮扶解决方案,推广重点群体帮扶应用场景,为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培训与指导,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措并举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就业。在薪资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网络,并建立欠薪举报奖励等制度;在维权保障方面,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贯穿县、镇、村、企四级,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处理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充分发挥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山海协作产业园、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作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创业,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发展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同等落实灵活就业政策及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人员在审批服务、资金场地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政策支持,依法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激励员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4.城乡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一是升级养老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项目提升,整合全域乡镇片区资源,打造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域推广“长者益智幸福坊”、爱心驿站与“云善暖心服务”制度,满足村居孤寡、独居、留守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二是提升养老服务。谋划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加强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特色养老服务,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创新养老模式。发挥家庭养老基础作用,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支持各类服务机构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探索打造综合型养老社区、医养结合型护养中心,推动发展健康养老、生态养老、旅居养老等高端养老模式,有效满足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5.城乡住房服务提质升级。一是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标准、体系构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筹集力度;依法落实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土地、财税、金融、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优化审批流程和环节,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扩大保障面,依法将来云就业创业的青年、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将纳入保障体系。二是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小徐未来社区建设,持续推进普光社区等老旧小区改造、创建全域未来社区。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住房制度为方向,协同开展农村危旧房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计划,研究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建房资格、土地要素、资金配套等政策,切实有效解决农户建房难问题,减轻刚需建房农民经济方面的压力。对现有存量保障住房的合理分配,优先安排连片规模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基础设施不配套、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实施改造。

(六)实施“全域5A”的生态人文增效行动,构建绿色低碳新图景。

围绕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战略目标,突出绿色转型,以“全域5A”童话大花园建设,推动生态价值核算常态化运行,形成生态共富圈,并将云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典型经验推向全国,成为全国山区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样板。

1.“全域5A”建设童话大花园。一是发挥云和梯田创5A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全域5A大花园,重点推进“云和梯田景区”“云和湖景区”创建。以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项目、白鹤尖4A级旅游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广“中国醉美梯田”旅游品牌,打造云和旅游金名片。力争到2027年,实现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二是推进云和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云和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全面推进云和生态养生文化村项目、云和湖聚仙岛旅游综合体、宏地·云缦康养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做足亲水生态休闲度假文章,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引领性的旅游度假区。到2027年,打造1个旅游度假区。三是布局“旅游+康养”。以木玩童话小镇建设为载体,以童话小镇地标建筑—木玩展示体验馆为依托,对县城区域进行童话主题的文化空间引导和设计,打造体现“童话空间”特色的文化创意型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依托全国首批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着力塑造云和环境健康品牌形象,持续擦亮“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健康服务示范城市”金名片,挖掘“旅游+康养”潜力,在高山地区加快打造云和梯田农耕乐园、清凉无忌黄家畲等康养项目。

2.“全域美丽”建设生态共富圈。一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围绕云和县三产定位,立足优势、开足马力、竞标争先,结合各乡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做深做实一二三产融合文章。以梯田开犁节、云和雪梨丰收节等节气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旅转化,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二产服务化、三产产业化,打造“云”字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云和旅游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提前谋划布局农业赛道,积极申报省级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前期准备。2027年,争取6个农业重大项目入库。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乡村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重点发展以云和雪梨为代表的精品化经济作物,以雪梨为媒介,推出采摘游、观光游等旅游休闲新方式,打造小顺—安溪雪梨乡村风景线,实现雪梨文旅融合发展。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持续激发要素活力,让农民充分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建设诗意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全域统一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和花园乡村,统筹推动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开发类四类乡村发展,重点提升“最美梯田”“十里云河”“梨花乡里”三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3.“全域实践”建设生态价值转换链。一是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两山合作社”实体化运营,探索调节服务碳汇核算体系,推动调节服务的生态价值实现从政府购买的生态补偿单一形式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发展。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养老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探索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有效衔接。二是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经验。以标准化促进生态价值转换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价值转换“云和模式”,开展重点核心标准研制和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全域推广“生态信用+”的雾溪转化模式和“四位一体”的崇头发展模式,以点带面开展对标达标质量提升活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认证、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等规范形成,争取率先建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样本。

(七)实施“城乡一体”的全域治理优化行动,形成全局化治理模式。

坚持城乡一体化治理方式,运用数字化理念和方法,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基层治理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时响应、全程智治。

1.加快推进“扁平一体”机构编制改革,实现机构职能整合提升。一是精简机构组织。优化城镇编制资源配置,开展“大中心、模块化”的机构编制“扁平化”管理改革,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精简机构数量,节约财政支出,做到“乡镇机构减少、基本服务不减”,切实解决区划优化改革后群众办事的后顾之忧。二是整合提升机构职能。强化部门之间的一体化整合、行政审批与行政执法的集中整合,统筹全县区域内管理、执法、服务等各类资源,推动“以条为主”的部门多头管理向“以块为主”“条抓块统”的乡镇综合治理服务转变。

2.迭代升级“街乡共治”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升级。一是“模块+部门”实现互联互通。明确各模块职能职责、责任领导、责任人,依托属地事项清单和乡镇权责清单,根据职责边界将所属事项对应到相应模块,以专人专岗的形式与上级部门进行对接,通过县乡两级“多方会诊”,有效破解城镇环境整治等基层治理难题。二是“模块+专班”实现互补互促。以重点功能模块为基础,对一些重点、难点工作跨模块统筹最优质的要素资源,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集团作战”“专班攻坚”,形成专兼结合、统分结合的互补机制,高效推动民生、产业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模块+组团”实现互帮互助。按照“体制不变机制变”的原则,根据模块化职能和各村发展特点,推动服务下沉、组团联村,明确各模块牵头责任领导兼职组团联村负责人,利用模块联络员和村级网格员的桥接功能,实现组团服务需求的收集汇总和分解落实,及时摸排一批群众诉求、办成一批惠民实事、解决一批民生难题。

3.全面建设“数智融合”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县城治理功能跃升。一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更好发挥社会治理中心作用,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二是推进数字社会建设。搭建县城智慧化管理平台,推进交通、城管、教育、卫生健康、文旅等数字社会各领域场景应用建设,通过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上地下管网、路灯、桥梁、公共绿地等一网统管,推进城市管理综合体系的智能融合。三是做好“平安云和”建设。启动实施“平安云和全域提升”专项行动,迭代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总结提升信访积案清零、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等实战经验,系统深化消防、危化品等领域专项治理,力争2025年夺取“三星平安金鼎”。

(八)实施“协同开放”的区域共建共享行动,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

全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积极融入丽水市“一带三区”发展目标,按照“跨山统筹”理念,推进云和与景宁联合打造云景聚落发展区块,协调云景区域功能布局、推进产业合作共赢、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打造山水童话与畲族风情交织融合的精致之地。

1.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配合省市推动“温武吉”铁路前期、丽云宁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加快谋划云和通用机场建设,进一步提升云和县内畅外联水平。同时,围绕产业园区、景区、交通干线和枢纽、城市规模住宅小区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5G精品网络优化覆盖和完善。二是加快山区对外开放合作。在上海、杭州、温州、台州等地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深入对接长三角优质企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引进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云和。推进“组团出境拓市场”行动,深耕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大出境参展政策支持力度,每年组织5个以上展团、50家以上企业出境拓市场;开展木制玩具产业对接会。

2.主动融入“一带三区”建设。一是主动连接莲都区旅游资源。紧抓丽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放大云和生态旅游优势,积极对接丽水市“瓯江中上游休闲养生新区”发展思路,加快与碧湖镇、古堰画乡的协作步伐,积极吸引旅游外溢人口,与莲都区共建诗画浙江旅游共同体。二是依托瓯江承接丽水生态产业资源。优先保护瓯江水系两岸生态空间,统一划定功能性蓝绿空间,推进流域治理,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进莲都-云和-龙泉-遂昌-衢州水路连通,串联瓯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推动云和全域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协同发展。三是加快云景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生态格局融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云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全力构建两县20分钟交通圈,为云景一体化提供交通支持。实施云景生态产业园赤龙区块项目,深入探索产业项目共招共引等协作机制,协商建立合理的税收、产值、收益分成机制,积极引导优秀企业入园,充分利用两地各自优势条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谋划建设云景风情廊道建设项目,以云景生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两地畲族风情走廊。积极推进绿道骑行、马拉松、摄影大赛等主题运动休闲型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两地慢游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畲族文化运动体验区。

3.升级打造“山海协作”工程。一是创新飞地“互飞”模式。通过“飞地”双向互飞模式,引进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抓住数字政府建设契机,引导发达地区的战略新兴产业向云和转移。探索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建设“科创飞地”“人才飞地”,主动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创新资源。加快探索与发达地区共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飞地”园区,发展“补链式”“延链式”“强链式”的产业转移,吸引更多优质要素和高端资源入驻产业园。二是借力飞地输出“云”字品牌。谋划推动“一区两带三园百微”(一区:即云和雪梨创新集成发展示范区;两带:即云和梯田农业农村共生系统产业带,云和湖循环经济产业带;三园:即安溪、三门、田垟3个田园综合体;百微:即100个“云和师傅”小微产业园)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紧盯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云和梯田大米、云和梯田高山蔬菜等优质特质农产品,依托山海协作推动“云”字特色品牌发展,问海借力,筹办参加各类生态农业节庆活动、展会,提升“云”字品牌效应。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强化县域统筹、部门协同、分层落实,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专班,全面掌握项目发展及强化日常督查,“一事一议”督促完成重点工程。建立高位指挥、高位组织、高位协调的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制约建设发展工作顺畅开展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数字化改革牵引,加强数据互联互通,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估制度与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工作的跟踪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估。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多跨协同机制,谋划打造一批多跨场景应用。

(二)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土地资源保障。推动节约土地、减量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提升用地强度和效率,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统筹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衔接,坚持及早谋划、主动对接、提前介入,做好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用地协调。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以招商为基础,积极申请省市级以上产业基金和财政奖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撑,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强化高端人才招引。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和留用,依托高校专家团队和智力资源,迭代升级系列“人才新政”,加快形成高端人才、中坚人才、技能人才集聚发展的优势局面。加大资源节约力度。重点围绕土地、生态资源,分项建立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节约集约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地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机制和制度经验。

(三)落实政策配套。研究制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财政、土地、能源、人才等政策措施,对涉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要社会事业、重点产业等优先给予保障。强化对“扩中”“提低”的政策支撑,创新落实普惠性政策。针对“扩中”“提低”九类重点群体,制定个性增收激励方案,围绕创业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培育、公共服务、城乡融合等方面,研究出台政策,切实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扩中”“提低”重大计划倾斜。

(四)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县域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推进。增强政策解读和宣传,群策群力,激发县域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方面,创新省地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一批地方亟需的城镇化重大项目。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全县人民推动构建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牢“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