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0多年一以贯之 “小县大城”演绎“致富童话”
作者:记者 陈雅雯 通讯员 项大圣  来源: 云和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徐晶晶  发布时间: 2023-09-22 16:57:56 浏览量:

眼下,元和街道梅湾村杨寮自然村的200多亩油茶基地里,一棵棵油茶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这是该村下山转移农民尤贤礼八年前回乡种下的。他告诉记者,按照去年的市场行情计算,这些油茶今年预计可为家里增收10余万元。

尤贤礼是我县最早一批搬迁下山的农民。2001年,我县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引导高山、边远山区和库区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民搬迁下山。尤贤礼赶上了搬迁的“早班车”,拿到了县城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两年后,他们一家搬进了两直四层半的新楼房。2008年,尤贤礼把新楼房租了出去,每年仅租金就有9万多元收益。2018年,合同到期后,尤贤礼又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自己开宾馆当起了老板。

尤贤礼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一张久久为功的“小县大城发展蓝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全县58%的农民下山转移、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3.4%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74.0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山区县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

为让山上农民下得来,我县一方面及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通过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来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统筹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人口流向及方便群众生活、就业、就学等因素,优化搬迁方式、扩大搬迁范围、提高搬迁补助,实行分层次、梯度式转移,让更多农民进城来。我县先后建成了南山小区、普光小区、大坪云甬小区等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

搬得下,也要稳得住、融得进。为此,我县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非农户口的性质划分,明确农民转换为居民后,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和待遇。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由居民直接海选产生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水平。

“不仅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孙儿还能到全县最好的小学读书!”雾溪村村民宋其蕴通过下山转移政策,搬到了县城的大坪安置小区,家中的孙女也跟着享受到户籍改革政策红利,顺利进入县实验小学就读,实现“同城同待遇”。

为消除搬迁农民的后顾之忧,我县在户籍制度改革中还积极推行农民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分离的做法,一方面,把社会身份转入所在社区,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经济身份保留在原经济组织,享受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收益及相关涉农政策和待遇,并可继续享有下一轮土地(山林)承包等权益。尤贤礼就是享受到这项改革的红利,他的土地承包权、林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农民该有的权益,都跟着他进了城。于是,2015年,得知杨寮村开垦出300亩荒山后,他租下200亩种油茶,已累计增收20余万元。

“稳下来,还要富起来。”县“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要让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问题。为此,我县在做大做强木玩等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同时,大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对搬迁群众开展来料加工、电商、厨师等各类技能培训,并积极落实搬迁农户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形成了木玩以及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一大三宝”创业格局,引导搬迁群众转产转业。

今年50岁的李金龙出生在海拔800多米的雾溪畲族乡龙井自然村,从小过着“收获的粮食仅仅够自家吃、一年到头全家没几个余钱”的生活。

穷则思变,李金龙下山来到县城,从木玩厂小工做起,一直干到车间主任,还被评为“浙江工匠”,在城里扎下了根。2020年初,李金龙辞去原企业的工作,自己办厂当起木玩老板,解决了70多位下山农民的就业问题,仅当年就实现1000余万元产值。

人兴旺了产业,产业容纳了就业。当前,我县共有木玩企业1000余家,并相继建成了云和县木制教玩具小微企业产业园、云和县木制玩具滚漆中心等,蓬勃发展的木制玩具产业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以新云集团等为首的木玩企业,更是逐步走出了从代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自主品牌建设的转型之路。

随着进城农民逐年增多,为破解“新市民”的管理和安置小区社会治理难题,我县还创新建立街道与乡镇、城市与农村协同治理的“街乡共治”新模式,有效破解涉及进城农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难点问题。今年3月底,我县专门成立白龙山区委,推动“街乡共治”迭代升级,让进城群众真正无差别地“乡事城办”。

农民进城的事解决了,留在村里的生态公益林、空闲农房以及村集体资产如何盘活就成了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新问题。为了打通城乡互通的“双向渠道”,2015年以来,我县在继续深化原有改革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开展生态公益林未来补偿收益质押贷款,创新村集体经济项目管理方式等,有效盘活“沉睡资源”,还制定出台了《“空闲农房二次创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等,实现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

安徽人李凯,在得知我县大力倡导创新创业,鼓励人们到农村去开办民宿后,第一时间租下了梯田景区边的一栋宽敞农房,并签下了15年的租约,成了云和梯田第一个扎根坑根村的外乡创客。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一幢幢空闲农房纷纷租了出去,牛栏、猪圈、灰寮也被改造成了酒吧、书店、咖啡厅,实现空闲农房从“养老鼠”到“养老板”的转变。

2018年8月,市委书记胡海峰来我县调研,并给我县提出了“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的崭新课题。几年来,我县以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为目标,制订发布规划,建立推进体系,全力构建“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融合互促的良好发展局面,“小县大城”正向着2.0版迈进。

20多年的探索实践,“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也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得到了浙江省委的充分肯定,其理念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先后获得“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等荣誉,入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十大发展模式,并在省内外众多山区县推广。

把青山还给青山,在新家园里“作画”。如今,像尤贤礼、李金龙这样的搬迁脱贫故事还在不断续写。在云和9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讲述着共富故事,传递着共富力量。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