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部门专题 > 云和政协 > 委员风采 >
蓝荣清:家族文化基因的忠实继承人
发布时间: 2022-08-12 15:44:50

蓝荣清,生于1925年11月,2008年初去世,享年83岁。在杉坑岭村,蓝荣清次子蓝柳春接待我了。杉坑岭村离县城很近,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杉坑岭。村口有棵大樟树,蓝荣清的新房就在大樟树边上。

我事先就跟蓝柳春在电话中说明我此行的目的。电话中蓝柳春告诉我说,他父亲留下很多资料,足足有14塑料框。对于采访者来说,采访对象的资料多当然是件好事。

刚入座,蓝柳春就说,父亲去世前跟孙女说,他这辈子没什么东西,就留下14箱资料,你看看有没有用,有用就用起来。蓝柳春说,1961年前,父亲在拓园小学教书,61年精简回村务农,兼任生产队会计。上世纪70年代后期,县统战部聘用他编修《云和畲族志》,一直做到70多岁,这期间,父亲去过福建、广东调研畲族文化,还听说有一段时间是做过门牌方面的工作……显然,蓝柳春对他父亲这段时间从事的具体工作是知之不多的。

我说,去看看你父亲那14框的资料吧。

跟随蓝柳春,我上到他家四楼。那14框资料就在房间的一角堆着,上有覆盖物。蓝柳春说,有一些被县图书馆借去了。我把14框资料平摊开来,有几框是各类出版物,比较杂,但畲族文化、畲族戏曲、畲族习俗等有关畲族的书籍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几框是他的手稿,涉及的范围就更加集中了,有畲族的山歌、畲族的迁徙、畲族神榜、畲族风俗、论文等等。分门别类,装在一个个大信封里面。我轻轻打开几只大信封,纸质已经有些发硬、变脆。有一框是各类证书,有省级甚至国家级颁发的论文获奖证书、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会员证、县政协颁发的先进委员证书等等。蓝柳春说,女儿在街道上班,工作很忙,父亲留下的这些资料她也用不上。他担心这资料受潮发霉,每年都要搬出去晒一晒。我说,如果这样,你就送给图书馆好了,那里保存条件好,你父亲这资料今后肯定会有人用得上。

从一大堆的资料中看得出,蓝荣清是一位畲族文献学家,他担任过云和县畲族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是云和县著名的畲族文化研究学者,对畲族历史、文艺、民俗方面,知识渊博,所著的论文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他以毕生心血收藏研读畲族文献,为畲族的起源迁徙寻根究底。他还普查畲族民间文艺资源宝库,调查国内外学者关于畲族研究的著作和事迹。十载主编《云和畲族志》初稿,所著《畲族文献真品荐》入选浙江图书馆优秀论文集。

在众多的证书中,我留意到其中的一本证书,那是1999年3月,县政协发的,他的《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对我县畲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几点建议》被评为政协大会优秀发言。我对蓝柳春说,你跟我多说说你父亲在村里的事迹吧,比如你父亲在村里还做过哪些事?经我提醒,蓝柳春说,父亲会拉二胡,早年村里的文宣队就是他带起来,正月里会到外村演出,父亲还带头办过幼儿园。我非常期待蓝柳春能跟我说说文宣队的那些事、幼儿园的那些事。可是蓝柳春只知道父亲做过这些,具体的故事他并不知晓。在他家四楼那堆资料中,我刚刚看一只大信封,信封上有蓝荣清手迹“1984.5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座谈会”的字样,联系到他创作的畲族山歌,蓝荣清在戏曲创作方面也一定花费了不少心血,而这些,我更是无法还原了。

最后,蓝柳春带我去他家边上一幢老宅,老宅的大门前立有桅杆,原来这就是蓝宝成的旧宅第。蓝柳春说,他是蓝宝成第五代嫡孙。蓝宝成,据县志载,“光绪八年(1882),杉坑岭村蓝宝成中恩贡,为云和畲族首创先例。光绪二十四(1898),在杉坑岭村创立畲汉共学村塾。”他主持多项公益建设;打破陋习,开创畲汉联姻;致力民族平等及畲汉教育,培养出蓝应东、雷开第、张之杰等一批受现代教育并先后致仕致学的畲汉人才,是近代畲民的杰出代表。

突然,蓝柳春说,你问问蓝著英吧,幼儿园刚办起来的时候,是她当老师,后来她当了县里的统战部副部长……我只好听蓝柳春的安排了。

蓝著英也是杉坑岭村人,与蓝荣清同宗。蓝著英说,论辈分,我应该叫蓝荣清为叔公,但我一直都叫他“蓝老师”。蓝著英说,蓝荣清是她的恩师。在她的印象中,蓝荣清就是一个文化人。回家务农后,虽然没有任何职务,但在村里威望却很高。他能说会道,他的话入情入理,邻里间产生的纠纷,都乐意找他评评理,调解纠纷。

蓝著英说,蓝老师一直有育人情怀。

上世纪70年代初,他利用小学教室夜间的空闲,办起了“农民夜校”。蓝荣清自编教材,亲自上台教授50岁以上的村民识字、唱山歌,参加夜校的村民有五六十人之多。这所蓝荣清义务举办的“农民夜校”前后坚持了六七年。现在看来,若单从学制上看,算得上是一所高等的“扫盲班”了。

“农民夜校”的老学员“毕业”后,蓝荣清的眼睛开始朝下看。1981年,蓝荣清在村里开办幼儿园,蓝著英就是他聘请的唯一的幼儿园老师。幼儿园仍然是利用小学空余的教室,桌凳先是从蓝荣清家搬来,后来他向统战部等有关单位要了一点经费,才给幼儿园置办教学用具。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多的时候有20多人,跟他的祖上一样,对适龄儿童是“畲汉共收”。蓝著英说,幼儿园向家长每月收取0.5元学费,约10元,村里每月补贴10元,约合20元。蓝著英在幼儿园教了3年就被乡政府招聘,当了乡镇干部,而幼儿园一直办到1988年,前后也是七八年。

“农民夜校”到“幼儿园”,蓝荣清可谓用心良苦。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后来才出现的口号,而蓝荣清早早就亲力亲为了,这是睿智的体现。重教可以说是蓝荣清家族的传统,蓝荣清高祖蓝宝成办村塾,子孙大多接受现代教育。蓝荣清年青从教,精简回家务农期间,仍然坚持办夜校、办幼儿园,直到老年仍然修志、著文,这是一种家族传承。他是家族文化基因的忠实继承人。

我与蓝荣清先生未曾谋面,通过几天的采访,通过他的事迹,我对老先生肃然起敬。而对于一位有抱负、有追求,且能为此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前辈,本小文肯定是概括不了的,定会挂一漏百。在此,我只好恳请老先生在天之灵,见谅了。

(蓝柳春、蓝著英口述殷川整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