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十三五”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331125000000/2021-29195 发布机构: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1-09-09 11:49:49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牵涉到千家万户,农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基础。为了全力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根据《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规划相衔接,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云和县农业各项建设稳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工作部署,积极实施“生态兴农、科技强农、多措富农”方略,着力推进农业“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建设,聚焦生态精品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农业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提高2010年以来,云和全县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稳步增长态势,农业总产值由2010的5.1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08亿元,年均增长6.41%;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3.2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54亿元,年均增长7.05%;农业总产值中食用菌、茶叶、水果、山地蔬菜、中药材、畜禽等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由2010年3.9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44亿元,年均增长6.8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7元,年均增长13.4%,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7年居全市前列。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稳定在7.4万亩以上,2015年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2.19万吨;六大主导产业中,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2015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为8000万袋,鲜产7.4万吨,产值3.5亿元。茶叶产业不断做大,2015年产量达0.09吨,产值0.34亿元;山地蔬菜发展迅速,2015年产值达0.57亿元。生态畜牧业稳步增长,2015年畜牧业产值0.65亿元,年生猪出栏3.21万头,家禽出栏36.87万羽。水果、中药材产业势态良好,2015年年产值分别达0.329亿元、0.1359亿元。库区有机鱼养殖与稻鱼共生模式成为渔业发展的主方向,渔业产值已达0.14亿元。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精品农业不断壮大一是农业“两区”建设取得成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底,基本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10027亩,功能区内开展“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的“五统一”服务示范。崇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累计投入1.6亿元,于2015年6月通过省级验收。二是农业“三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到2015年底,中国生态黑木耳基地建设规模达1554.4万袋,生态绿茶基地达3.98万亩,云和雪梨基地建设,改造老梨园2000亩,发展新梨园500亩。三是茶叶、食用菌、水果、油茶、用材林、干珍果(板栗)主导产业示范区,云和雪梨、高山四季豆、特色水果、稻鱼共生、珍稀苗木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新发展油茶林0.9万亩,基本完成“六主导九精品”建设任务。

(四)产业业态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畜牧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畜禽产量逐年增长,201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0.39万吨,蛋产量0.056万吨,牛奶产量31吨,畜禽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食物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已成为保障城乡居民食物供应的支柱产业。二是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优质猪、禽、蛋、山羊等优势区域,养殖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养猪大户36户,养牛大户12户,养羊大户17户,养鸡大户17户,养鸭大户22户,养鸽大户2户,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的专业化水平。三是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全面推进,2015年底,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全部拆除。治理生猪养殖场11家,落实沼液消纳地2.02万亩。以畜牧业家庭农场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全县拥有家庭牧场23家。四是畜禽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建立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和疫情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兽药、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完成县级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的改革,强化了县级畜牧兽医监督管理职能,推行区域动物防疫检疫派驻制度。

(五)主体培育不断强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大力扶持培育、创新发展农业各类经营主体,通过“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其管理水平及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示范性、综合性家庭农场创建,全县家庭农场从数量及质量均得到提升;通过扶持培育,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其中省级1家;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省级示范社16家、市级23家;引进从事农业大学生19位,大学生创业典型9个。

(六)科技兴农持续推进,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推广为重点,在节约农业技术、新型农作制度、产品质量控制、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并取得突破。在主导产业示范区、农业精品园内建立科技示范园、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基地认证,“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区域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训力度,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达11858人次,新培育科技示范户达660户以上。

(七)生态农业稳步推进,质量安全持续向好首先以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生态循环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4个,深入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生态养殖工程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工程,发展利用农业秸秆、废弃菌棒、玩具加工木材加工锯末为原材料的机制木炭生产企业1家,生物质颗粒生产企业3家,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7.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7.5%,2012年,云和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其次,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氮、磷排放,减轻和控制农业自身污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执法监管体系、追溯体系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综合执法能力和行政监管能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大幅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茶叶机采化、食用菌生产工厂化、畜牧养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大棚建设、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83万千瓦,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内机械修剪和机采、机制率分别达到80%和91%。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增施有机肥、农艺修复、农牧结合及其它先进适用技术,中低产农田的地力、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九)品牌建设持续深入,知名品牌打响全国重视农产品市场营销,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一是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农产品营销活动, 2010年,云和黑木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随着营销活动的扩大,“山兰牌”黑木耳、“仙宫湖牌”板栗连续两年获得浙江农博会金奖,“仙宫湖牌”云和雪梨分别荣膺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和浙江农博会金奖。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把“仙宫雪毫”做为云和茶叶区域品牌加以培育,积极参加各类展销推介活动,“仙宫雪毫(添清茶)”、“仙宫雪毫(仙宫凝露)”获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金奖,“仙宫雪毫-苏庭茶” 在2013年浙江绿茶(南京)博览会中荣获金奖。

(十)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成效显著,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开展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两个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权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全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05万亩,相关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重要批示,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上介绍其经验,产生了全国性影响。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创建顺利通过验收。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并全部换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证明书、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统一开设股份经济合作社银行账户。安溪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制度全覆盖工作全面完成。

云和县农业在“十二五”时期所取得的成绩,为“十三五”时期农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复杂局面,云和也同全国一样,同样处于经济深度转型、结构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从云和县农业发展来看,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就会开辟云和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一)云和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生态资源优势持续放大所带来的机遇。云和地处浙西南,在“中国生态第一市”的腹地,具有突出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县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0.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6%,综合环境质量列全国第10位,云和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是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为丽水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县域内山区地域广阔,山地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潜力巨大。云和气候宜人,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具有明显水平地域性和垂直差异性的山地立体气候,具有生产多样化精品农产品不可多得的自然禀赋。云和所具有的极为宝贵的生态资源是其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日益凸显,生态优势将在“十三五”时期持续放大。从近期出台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来看,2020年前,我国关于生态文明重大制度要基本确立,云和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经济深度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是经济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深度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成长的烦恼之外,也会带来重大的转型红利。对农业产业发展来看,转型红利主要有:(1)新消费时代到来,将对高质量农产品带来前所未有的消费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内需的提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消费的提级升档将加快进行,并形成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云和背靠长三角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其生态精品农产品作为高质量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2)服务业时代的到来将对以农业为依托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三五”期末,我国服务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占比将达到56%以上,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将率先步入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时代,服务业时代的到来,为云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市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县坚持多年的“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使全县实现了35%的农民下山转移、70%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74%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92.5%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云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推动要素资源快捷流动,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将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所有这些都对云和生态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科技革命而带来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技术正改变着所有的经济形态,也在改变着既有的产业业态,以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带来的影响在近年来持续扩大,网上农产品销售已经风生水起、不断做大。“十三五”期间,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将会在关键领域继续获得重大突破。云和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及农业现代技术应用的初发地区,随着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将面临着因技术发展而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5、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交通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发展机遇。2015年年底,金丽温高铁已开通,“十三五”期间,以衢宁铁路、丽水机场、丽水港为代表的一批交通项目将陆续建成,云和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将日益融为一体,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会便捷地在云和与两大经济区之间便捷流动,这为云和农业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人力、资金、技术方面的保障,也为云和农产品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云和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云和农业产业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困难,从未来五年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地区经济增长降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丽水经济发展降速明显,2015年丽水经济增速为6.4%,云和县经济增速为5.6%,未来5年,我市、我县经济将继续保持在5%到8%增长区间,不排除经济增长步入更低速度的可能性,这与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巨大: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工业反哺资金将大大降低,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经济降速也将对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产生影响,迟滞城镇化进程。三是经济降速影响居民收入,对高品质农产品消费带来不利影响。

2、农产品市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生态精品农产品是云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从近期周边生态农业发展来看,云和农业面临着周边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从周边市场来看,省内金华、衢州、湖州及外省江西、福建等地区近年来纷纷举起生态经济的大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其生态农产品已同云和形成了同质化竞争。从农产品进出口市场来看,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已在多年前形成,农产品“黄箱补贴”已接近天花板,国内农产品涨价的空间受到挤压,云和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农产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3、农业成本快速上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巨大。农产品成本“地板”提升效应,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挤压非常明显。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流转租金成逐年上升趋势,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化肥、农膜、设施装备等投入品越来越多,现代农业业态如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其投资更为巨大,农业成本处在快速上升通道,这对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4、生态功能区建设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要素制约。从我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来看,丽水市禁止准入区面积占比为18.02%,限制准入区面积占比为77.01%,两项合计为95.03%,云和县是丽水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丽水重要水源地,从“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来看,丽水建设“双示范区”将会实施史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将抬升农业产业环保门槛,对农业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空间与环保制约。

5、云和农业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一是云和地处山区,山区与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7%,山地资源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同时山地资源更容易受到恶劣自然条件、极端天气条件影响,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二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尚待完善,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等方面的能力需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全省相比尚有相当的距离,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云和县农业产业主体分散、碎片化情况比起其它兄弟地区较为严重,给农业产业合作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四是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不强,粗放经营农业的格局尚未有大的改观,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五是云和农业主体与全省相比,其文化程度、科技素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对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两山”旗帜,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赶超”发展战略,以“生态精品、农旅融合”为县域农业发展定位,围绕农业多功能拓展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转型提升,结合省市农业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四区两镇六带”建设,按时完成“三创三专项”任务,做大做强“七大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努力促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争取与全省同步“高水平、高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

专栏1:

“四区”: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云和县西南片产业集聚区(内含云和县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云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

“两镇”:石塘特色农业强镇、崇头特色农业强镇。

“六带”:农旅融合产业景观带即“十里云河”、“最美梯田”、“浪漫婚纱”、“畲乡风情”、“梨花微雨”、“茶田古道”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

“三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创建。

“三专项”:美丽农业经济专项工作、美丽田园整治专项工作、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专项行动。

“七大产业”:生态绿茶、云和雪梨(水干果)、高山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生态黑木耳、山茶油、库区有机鱼(包括稻鱼、稻鳖共生)。

(二)基本原则

——生态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是浙江省、丽水市赋予云和农业的重大使命。云和必须在耕地资源使用、农业产业培育、循环农业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技术采用等诸方面坚持走生态化、绿色化路子,在推行“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空间发展战略同时,全力打造生态精品农产品基地,全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建设,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

——集聚发展。克服现有农业经营方式中的低、小、散现象,代之以适度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大“四区”建设的力度,以“四区”为集聚平台,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成型发展,通过农村产权制度的深入改革,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村级土地股份合作,促进集中连片流转,使云和农业步入集聚发展、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推进农业产业集群成型并快速发展。

——精品发展。在周边农产品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未来,云和农业必须走精品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的路径,通过精品农产品生产、区域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使云和品牌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全产业链农业产品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转型发展。云和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的路子,一是从产品结构上向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精品的绿色农产品发展,建设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二是从农业产业结构上,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养老)农业和乡村旅游,建立资源节约、生态精品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农业体系。三是从农业经营方式上重点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专业市场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创新发展。云和农业产业发展一定要走先行先试的路子,创新上先行一步,改革上先试一步,继续保持在探索“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时的改革精神,力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电商拓市方面先行探索、取得突破,为云和生态农业提供发展动力。

(三)发展目标

立足云和生态资源,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精品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优质、功能多样、文蕴深厚的生态农产品精品与全产业链农业精品,走出一条“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具有云和特色的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道路。

——各项农业产值及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2020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畜牧产值0.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4%,年均增长7.5%左右;农业增加值突破5.2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总产量2.2万吨。七大主导产业:食用菌产值4.47亿元,年均递增5%以上;茶叶产值达到1.75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水果产值达到0.51亿元,年均增长9%;蔬菜产值达到0.84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中药材产值达到0.24亿元,年均增长12%;畜禽产值0.65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水产产值达到0.2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2020年各项农业产值农民收入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产值

2020年目标产值

年均增长(%

农业总产值

亿元

7.1

10

7

畜牧业总产值

亿元

0.65

0.9

7.5

农业增加值

亿元

454

527

3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股

11967

22700

12

食用菌

亿元

3.5

45

5

茶叶

亿元

0.99

18

12

水果

亿元

0.33

053

10

蔬菜

亿元

0.57

073

5

中药材

亿元

0.14

027

15

畜禽

亿元

0.65

0.95

8

水产

亿元

0.14

02

8

农产品加工业

亿元

1.2

3

20

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

亿元

-

5

-

农业全产业链产值

亿元

-

13

-

 

——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成并高效运作。规划期末,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景区化提升、云和县西南片特色产业集聚区、石塘、崇头特色农业强镇建设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7个。建成2个以上高品质、省内知名的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点),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星级企业10个以上。

——实施并全面完成市级生态精品现代农业“912”工程。培育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6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企业11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4家以上)、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合作社11个、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10个,生态精品农业产品(或生态精品农产品基地)110个,带动农户10000户,动员全县力量开展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并在2019年通过市级验收。一批特色精品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

——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并通过省级验收。通过“双创”行动,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力度,到2020年,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全县农业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三品”认证基地占比为55%以上,品牌化销售率达到50%以上,生态精品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包括农村产权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基本完成。完善县、乡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推进村级土地股份合作,促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化生产经营率达70%以上。创新融资平台,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多元并举”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试点农业信托等新型融资模式,推进农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四、农业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丽水市及云和县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战略,以及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种子种苗向城区集聚,生态精品农产品生产、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向城区外围山区发展的思路,加快形成“四区两镇四品六带”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四区:

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在全县14个乡镇44个行政村,39个标准农田项目区,“十三五”期末,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10000多亩,稳步提高粮食产量。

云和县西南片特色产业集聚区内含云和县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该区主要布局在崇头镇、雾溪乡、安溪乡、赤石乡、白龙山街道,规划红线7万亩,核心区3.5万亩,内含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5万亩,农产品加工园区500亩。该区域承担着云和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融合集聚的重要功能,重点布局食用菌、中药材(保健品)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结合云和梯田星级提升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提升、梯田星级提升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等工程,将该区块建设成为云和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块。

两镇:

即石塘特色农业强镇和崇头特色农业强镇。石塘特色农业强镇布局在石塘镇辖区内,计划投资8500万元,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及农旅融合产业,把该镇建设成为省内著名的特色农业强镇。崇头特色农业强镇主要布局在崇头镇辖区内。计划投资7000万元,实施农业遗产开发与保护、精品农业发展、农旅融合等工程,将该镇建设成为云和县另一个特色农业强镇。

四品:

即四精品产业,生态绿茶产业区、食用菌产业区、云和雪梨产业区、油用牡丹(包括中药材)产业区。

生态绿茶产业区主要布局在瓯江以北石塘镇原朱村乡、紧水滩镇原大源乡山区、丘陵区域,以朱村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为基点向瓯江北岸布局,形成3万亩茶叶产业区,争取把这一区域打造成浙西南“仙宫雪毫”名茶的主产区。

食用菌产业区以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向全县宜栽区辐射。以该区域农产品加工区为依托,加大食用菌技术研发,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把该区域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区,持续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

云和雪梨产业区主要布局在云和东南部区块,以安溪雪梨精品园为核心,东向元和街道原云坛乡拓展,西向重河湾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延伸。依托“云和雪梨”原产地地理标志,继续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在巩固既有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云和雪梨”品质提升力度,通过提质扩量,进一步提高“云和雪梨”品牌市场影响力,以苏坑老雪梨为基点布局东部万亩雪梨产业区,把该区域打造成“云和雪梨”地理标志产品核心种植区。

油用牡丹(包括中药材)产业区以梯田主景区外围耕地和崇头镇原黄源、云峰、大湾、沙铺四乡区域为核心区块,向全县高山宜栽区辐射,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9000万元,建成全县油用牡丹基地30000亩,把油用牡丹(中药材)建设成云和最具特色的精品农产品产业区。

“六带”:

“十里云河”、“最美梯田”、“畲乡风情”、“梨花微雨”、“浪漫婚纱”、“茶田古道”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

“十里云和”是指“石塘镇下坑村—浮云街道局村村—紧水滩镇龙门村”一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这一区域依托瓯江及库区自然风光,依托生态农产品及渔产品,加大农旅结合,扩大规溪花田规模,优化石浦花海结构,推进“赤色”农旅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互联网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把该产业带打造成集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景观带。

“最美梯田”是指“凤凰山街道后山村—云和梯田景观台”一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该产业景观带以崇头镇周围高山梯田为核心景区,主要以农事体验、梯田观光、梯田摄影、农事休闲养生为主要形式的产业景观带。“十三五”期间,要加大景区建设提升力度,实施各项景区提升工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设该区块各主导产业示范区,加大产业延伸力度,把该产业景观带打造为集农事体验、旅游休闲、摄影采风、养生冶性为一体的观光农业的核心产业景观带。

“畲乡风情”是指“移动公司大楼—安溪乡政府—安溪乡黄处村—雾溪乡政府—城西小学”一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该产业景观带以雾溪、安溪两个畲族乡为依托,要以“畲乡风情”为特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畲乡民俗体验、民宿休闲养生产业,加大平阳岗生态绿茶基地、黄处铁皮石斛基地、黑木耳标准化基地、安溪雪梨精品基地、乐福久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提升,把该产业带打造成集生态精品农产品种植与加工销售、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农业产业景观带。

“梨花微雨”是指“下城门—浮云街道大徐村—元和街道霞晓桥村—元和街道沈庄村”一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十三五”期间,该景观带要加大苏坑云和雪梨老梨园保护与开发,实施陈村、沈村、包山、坪地雪梨基地基础设施改造,进行沿线耕地农业废弃物整治及水利设施提升,积极申报云和雪梨栽培系统文化遗产并进行遗产保护开发,把该产业带建设成集云和雪梨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景观带。

“浪漫婚纱”是指“凤凰山街道后山村—赤石乡麻垟村”一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在“十三五”时期,通过实施后山生态茶园基础设施提升、临海洋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清洁化生产、南山湖农旅融合示范园建设、新岭油菜花创意田园建设与提升等项目,提升该区块创意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创建建林村美丽牧场、黄岗、建林村码头蜜蜂生态养殖示范点,提升该景观带“浪漫”指数,把该景观带建设成为云和最具浪漫色彩的现代休闲农业景观带。

“茶田古道”是指“石塘镇政府—石塘镇金村村”一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景观带。“十三五”期间,该景观带要通过石塘镇政府至石塘镇金村村古道修复、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基础设施提升、金村绿茶加工集散点建设以及浙江仙茶谷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实施,全面提升景观带基础设施水平,加大主导产业集聚力度,把该景观带建设成为集名茶生产销售、休闲养生、文化体验为一体特色景观带。

五、主要任务

(一)夯实发展平台,提升农业产能紧抓全省26县发展机遇,努力把各农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延伸载体,建成稳粮增效、生态循环、接二连三、质量安全和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先行区。

1、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定粮食产能。按照基础设施完善、耕地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先进和服务体系健全的要求,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严格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活动,继续通过全县粮食功能区沃土工程项目和统防统治项目的实施,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山区生态米生产,大力发展特种粮油作物,着力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组织化水平上下功夫。

2、推进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区景区化提升建设,提升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以景区化提升为重点,丰富园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现代农业元素,持续打造综合区升级版,辐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园区绿色发展。全面实施农业绿色化发展行动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开展氮肥、化学农药施用总量控制,加大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组织运行体系,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和清洁化生产、生态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二是推进园区主业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做优水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实施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工程,重视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做深做精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把传统产业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三是继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提高园区排灌能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园区生产装备改善,提升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及仓储、物流等设施配套,提高园区的产出率和生产效益。四是推进园区功能拓展和景区化提升。推进园区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加快相关公共生产及服务设施配套,打造农业产业景观带,充分发挥园区的生产、体验、休闲、观光多重功能,提高园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3、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拉长产业链条。通过科学招商,精选实力强、技术优、带动大的农业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提升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油茶加工业发展,努力在关键技术和加工工艺上取得突破,增加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

专栏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1)食用菌加工。充分发挥云和食用菌产业历史久、基础好、影响大的优势,以“绿色、生态、健康”的理念打造食用菌产品精品品牌,重点开发食用菌即食休闲食品、保健品等,深化食用菌药用价值的开发。

(2)果蔬加工。充分发挥果蔬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果蔬生产、产品分级处理、果蔬保鲜冷藏和包装、贮运流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果蔬加工项目,分级包装商品化处理率75%以上。以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先进的果蔬加工设备,广泛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重点发展冷藏蔬菜、脱水蔬菜、净菜、蔬菜汁、蔬菜粉等产品项目。开发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和医疗保健功能的果蔬汁,提取有效功能成分,生产功能食品。推进水果采后的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发展果汁、果酒、果脯等精深加工。

(3)茶叶加工。进一步推进茶厂优化改造和工艺改进,加大茶叶深加工开发力度,按照“生态健康、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及目标消费群的特征需求,重点开发茶多酚、速溶茶、茶食品、茶保健品等产品,引导茶叶产品向高科技、多样化和保健方向发展,加快发展茶叶保健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4)中药材(油用牡丹)加工。以云和优质的中药材资源为原料,将中药制药产业和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品产业作为重点的培育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及相关制药企业合作,加快饮片加工、保健制品等加工业发展,深化灵芝、何首乌、广东紫珠和油用牡丹等药材的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中药材龙头企业。

(5)油茶加工。以云和生态山油茶基地为依托,引进油茶籽加工企业。以油茶籽加工企业为龙头,推动油茶基地的再发展,带动茶籽饼、茶籽壳再次利用,促进油茶产业向全产业链模式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农旅结合以各农业园区为基础,把发展“六次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增长极,积极开展云和县西南片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云和县石塘镇特色农业强镇、云和县崇头特色农业强镇(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工作,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实现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将产业基地与旅游景区叠加统筹建设,推动重要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相互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1、推进产业融合,开展农业产业集聚区(“一区”)建设。以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依托,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建设云和县西南片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以食用菌和中药材(保健品)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为核心,结合云和梯田星级提升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发展道路。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推进规模经营和生态循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相互融合,推进产业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实行一体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和全产业链开发,构筑生态农业发展新平台。

2、推进农旅结合,开展特色农业强镇(“一镇”)建设。全域推进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展示农耕文化、开发农业旅游为主线,结合高山、森林、水域、梯田等地域特点与传统农耕、畲乡民俗等地方文化,紧密结合民宿经济发展,注重农旅结合开发观念的拓展与提升,挖掘农业生态休闲养生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型、农庄经济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形态休闲养生农业产业,与打造“山水云和、童话乡村”深度融合。规划期内通过重点实施生态绿茶提升、生态油茶基地建设、板栗产业示范园高效复合经营改造、农旅融合休闲农业观光点提升等工程建成云和县石塘镇特色农业强镇;通过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食用菌产业提升、梯田生态稻产业提升、农旅融合休闲农业观光点开发与提升等工程,建成云和县崇头特色农业强镇。

专栏3:

农旅结合产业发展思路及布局

——发展思路。一是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域景观、环保生态的山林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风情和农耕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休闲度假点、休闲农庄和乡野避暑农舍。发展农庄经济型休闲养生农业。二是依托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带,结合养生保健产品、高山土特产、创意农产品、云和雪梨、食用菌、绿茶、油茶、板栗、油用牡丹等产品,适时适季开展观赏之旅、采摘之旅、品尝之旅,发展特色产业型休闲养生农业。三是以“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展示农耕文化、开发农业旅游”为主线,通过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模式,倡导休闲、娱乐、教育等理念,促进城乡互助,以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方式,开发开心农场农家乐型生态养生农业。

——发展布局。根据全县旅游总体格局、产业分布、现有旅游景点和交通组织,打造农旅结合“两镇六带多点”的总体布局。规划期内建成石塘、崇头特色农业强镇,以“十里云河、最美梯田、畲族风情、梨花微雨、浪漫婚纱、茶田古道”六条旅游精品线路为轴,布局 “产业+景观”的观光休闲农业带,依托各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合作社,构建多个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点。

 

3.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生态优势和地方特色,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培育壮大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为核心,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实施市级《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农产品旅游地商品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创新创意开发、健全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营销体系以及推动农产品母子公共品牌运作等工作举措,统筹各相关部门力量,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我县生态精品农产品转化为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商品,加速实现绿水青山主客共享。

(三)坚持四化发展,力促产业提质“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为发展思路,在全面完成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361”工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912”工程,充分发挥各示范主体龙头带动作用,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生态精品农业产业,着力加大“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云和有机鱼”等云和最具优势农产品扶持力度。

1、粮食生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提高单产、功能拓展、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云和梯田为核心、粮食生产功能区为平台,积极发展云和梯田生态米种植,加快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水稻生产向生态精品方向发展。

2、畜牧业。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家禽、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蜜蜂产业及特色畜禽。生猪生产全面推广规模化经营,家禽业走一体化发展道路,实行园地、草地、林地生态放养为主的优质禽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优质家禽生产体系。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蜜蜂产业及生态高效特色畜牧业,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3、食用菌产业。集聚集约、稳量提质、转型升级为抓手,实施重点提升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努力开发特色菌”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稳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中国生态黑木耳基地”建设,强化黑木耳、香菇的优势地位,有序发展草腐菌类、珍稀菇类和药用菌类,做精特色,做强产业。加快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业,挖掘食用菌文化,发挥“云和黑木耳”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带动效应,延伸产业链。

4、茶叶产业。通过扩建与提升两大措施,扩大生态绿茶基地,进一步研发“仙宫雪毫”系列名优茶和大众商品茶,做大做强品牌,加快形成以“仙宫雪毫”为区域特色品牌的产业体系。

5、水(干)果产业。重点发展云和雪梨、板栗、山地硬肉桃等精品水(干)果,积极创建“万亩云和雪梨”精品园,利用“云和雪梨”地理标志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步形成以“云和雪梨”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6、蔬菜产业。重点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利用高山冷水田,大力发展茭-鱼共生基地,利用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基地。

7、中药材(油用牡丹)产业。重点发展开发前景大、保健类可提取加工类品种和药食两用品种,积极引导发展、加工提取“丽九味”地道中药材品种。完成30000亩的牡丹花卉种植,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牡丹产业整体推进,开发百亿油用牡丹产业全产业链。

8、油茶产业。重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山油茶基地,加快推进山茶油精深加工,提高油茶产业的综合效益。

9、水产产业。重点发展库区有机鱼和稻(茭、莲)鱼共生模式养殖的生态鱼,重视石蛙、娃娃鱼等特色品种的开发与提升。

(四)突出生态循环,保障质量安全依托实施典型创建示范、产业融合提升、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农业节水和农产品质量安

全放心六大行动,全面开展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完成创建任务,基本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1、加快全县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以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积极开展典型创建示范,推广农牧结合、资源利用生产模式,在建立种养业结合对接机制、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种植业清洁化生产、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做出亮点。以农业园区为主平台,按照种养业配套、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体系。

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为抓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和承诺机制,强化部门监管职责,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按“五个一”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一标”认定管理,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完善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依托,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模块和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将90%县级以上农业主体全部纳入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可追溯。

(五)改善设施装备,强化发展基础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快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推动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农田设施完善、农业机械作业和设施栽培配套推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生产基础。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管护,完善农田基础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沟路渠结合配套,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通过增施有机肥、农艺修复、农牧结合等措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进一步培肥耕地地力,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和长效养护机制。

2.加快农业“机器换人”。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为重点,以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省工节本、省时提速和省力增效。

3.推进农业“设施增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开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立体栽植、控温控湿、物联网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应用,提高光、温、水肥人工调节、自动化调控能力,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滴灌,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产出率。

(六)发展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从平台建设入手,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为导向,大胆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实现路径,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建立农业大数据,使之贯穿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

1、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依托市级“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县“物联网+农业”体系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扩建粮食、蔬菜、畜牧、水果等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实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农业“两区”、规模基地的农业生产现场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监测、管控和预警。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围绕农业“电商换市”,加强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高速宽带普及,扶持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和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体系建设,提高生鲜农产品的存储能力、运输能力和配送能力,解决农产品电子商务储存难、运输贵的难题。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加强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监管,规范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3、积极发展电子服务,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全县农业数据中心和共建共享共用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政务管理、农业预警预报、农产品质量溯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大力推广掌上农民信箱、农技信息服务手机APP,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完善全县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每个乡镇(区域)都有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每村都有一名固定信息员的目标,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七)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创业创新紧密结合省、市战略布局,充分运用好各个改革、试验、示范试点,坚持改革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农业改革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切实增强发展动力。

1.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联合与合作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利益联结紧密、产加销相互协作嵌套的生产经营服务共同体,探索建立“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创新协作体系,改变农科教脱节状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着力攻克良种培育、丰产栽培、集约节约、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关键性技术。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以高层次的科技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作用,促进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办科技研发机构,促进科研与生产有机衔接。

3.推进农业大众创业。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发展,对直接从事农业二、三产业开发的,在生产用地、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创业典型在创业初始阶段予以支持。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创客继续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在学历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八)培育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和流转权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两新”并举、融合发展。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规范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扶持种养大户,积极吸纳工商资本、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二三产业,进一步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用地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能带动的“土专家、田博士”。

2.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经营权登记和纠纷调解仲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采取有效措施,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多种方式推进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整村整组连片流转,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进行规划布局和进行招投标发包,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流转时间不长、关系不稳等问题。加强县乡村流转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

3.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机、粮食、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为农民开展机耕机收机烘、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化、全程化服务。积极发展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机制创新,提高各类主体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鼓励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服务,通过资金补助扶持等方式,发展农机服务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提高农业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程度。

六、重点工程

(一)主导产业提质工程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综合区提升发展和市生态农业“912”工程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产区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着力开展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及各大主导产业振兴发展。“十三五”期间,建成云和县西南片特色产业集聚区、云和县石塘、崇头特色农业强镇;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区景区化提升建设上新台阶;培育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6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企业11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4家以上)、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合作社11个、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10个,生态精品农业产品(或生态精品农产品基地)110个,带动农户10000户。

(二)农业“双创”工程依托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目标,积极开展六大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双创”工作。

1、实施典型示范创建行动。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农产品产区的目标任务,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和农业“三区”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到2017年,全面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

2、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行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排泄物区域循环利用、优化种养结合生态布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到2017年,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治理与提升,建成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示范点3 ,建成生态示范牧场9个;建成3个高品质省内知名的休闲农业示范园

3、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在农业“两区”和双创示范区着力改进和完善水稻茶叶等主要作物生物防治集成技术,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到 2017年,全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6% 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 。

4、实施清洁田园推进行动。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环保处置”体系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市场化运行机制,到2017年,全县基本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置,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两区”内土壤清洁和尚清洁率达到95%以上。

5、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落实农业节水措施,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推广干清粪、自动刮粪、自动饮水、非接触式发酵床等节水工艺模式。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全面加快节水农业发展。2020年,全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6100亩。

6、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行动。进一步推进“三品”认证工作。“十三五”期间,组织全县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个,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进一步推动产地准出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统一技术标准,规范运行模式,通过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实现追溯网络化管理,达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对我县45家县级农产品生产主体建立完整信息库(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主体简介、产品推荐、企业人员、二维码追溯、数据字典),新增追溯示范点20家生产主体。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以定量检测和快速检测为手段,以生产基地为重点,开展例行监测、日常检测和监督抽查;乡镇(街道)级以保障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加大速测频次,全县初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三)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加快畜牧小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发展,继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畜禽排泄物的整治力度,对全县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加大对排泄物的整治力度,促使防止反弹。指导家禽、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做好排泄物污染整治工作。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完备的动物防疫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安全屏障。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6万头,牛饲养量0.4万头,羊饲养量0.7万只,家禽饲养量70万羽,蜜蜂存栏0.4万箱;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4450吨、1000吨和20吨,畜牧产值72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生猪、家禽、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5%、96%、90%,生猪、家禽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优质三元杂交商品猪比重提高到85%,生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畜禽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由73%提高到76%;规模场产地检疫率保持100%;逐步完善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使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动物发病率、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智慧农业促进工程围绕“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电商拓市”,加快建设一批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现代设施栽培基地和养殖小区,以及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物联网和电商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示范创建,以及规模设施基地、养殖场应用光温水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病虫害(疫病)预警系统等智能技术装备,推进农机化、设施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两区”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市级以上示范主体网上农产品营销普及率达70%以上。

(五)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转化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的科技支撑水平。强化源头创新,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同时加强本土农业科技队伍培养。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提升发展,以农业“三区”建设和特色精品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努力在新品种植、农作制度改革、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领域,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立足科技转化应用,加快建立健全政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的农技创新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发展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到2020年,力争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7个,全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达95%以上,完善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7个。

(六)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围绕“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和“中国生态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云猪”、“云和梯田”等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全力助推农产品变成旅游地商品。一是完善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提升城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香菇交易市场和城西食用菌集散中心等骨干一级市场设施和功能;按产业发展需要,在主导产业示范区增设二级市场;在规模基地结合农产品冷库和收集场所建设增加农产品鲜销集散点三级市场。加快推进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2016—2018年,我县玩具智慧园、仙宫果业、梯田景区、仙宫景区、珊瑚珍品商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梯田景区商业街和云和皇城国际大酒店等相继建成丽水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生态精品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以市场功能辐射带动生态精品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对外走高端市场,通过在大中城市举办生态精品农产品推介会、建立展示营销中心、开设专卖店和连锁店等拓展市场;对内与乡村休闲旅游实现良性互动,吸引外来游客直接品尝、体验生态农产品,实现在产地销售。做好国外市场拓展,着力向外拓展食用菌、竹木制品等优势农林产品。积极推行现代交易方式,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探索生态农产品配送、专供模式,提高流通效率。三是大力推进网络营销。加强农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重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积极号召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学习相关网络营销知识,培养网络营销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者或农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水平。四是积极发挥品牌产地市场效应。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开展黑木耳、茶叶等农产品原产地品牌申报,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10个。

(七)土地确权赋权工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股权等产权制度改革,铺开土地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林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完善覆盖县、乡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在全面完成承包耕地确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采取政策激励、服务跟踪、项目配套、信息引导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依法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强化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加强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全面落实“三年一轮审”制度。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助推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17年,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2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工作全县铺开,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8%。

(八)农业人才培育工程。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强本土农业人才培育,充分发挥本土农林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作用。加快基层农技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注重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广泛吸引农科学生参与农技推广事业,采取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手段,加快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能满足不同岗位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培育经纪人营销队伍和网络营销,完善提升各地农业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努力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尽快适应新常态,努力把事业做精彩。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全面提升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以更加专业的能力素质抓农业工作。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奋勇争先的劲头,切实抓好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时刻保持自警、自省、自重,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农业干部队伍。

(二)建设法治农业要切实增强法治观念,系统学习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牢牢把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努力营造依法治农的良好环境。根据推进法治农业建设要求,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大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生产有毒有害农产品等违法行为,实现检查发现违法行为查处率、抽检不合格产品查处率、投诉举报案件查处率三个100%。严格落实农业领域“四张清单一张网”,提高依法审批和管理服务效能,做好农业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承接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后项目资金规范使用指导,做好农业保险试点,防汛防台抗旱、平安农机等法律责任落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大政策扶持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三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结合发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领域,精心设计实施载体,优化扶持政策。重点在要素资源保障、建设用地保障、建设用地指标、人才支撑、财政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创设力度,强化资源整合,强化政策落实,形成推进合力,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问题。

(四)健全投入体系主动适应财政支农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引导农业主体和民间、金融资本投资发展农业,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逐步形成以主体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的原则,建立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风险灾害救助体系。在“农民可接受、财政能承受”的前提下,根据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做好新品种的选择和开发,逐步增加保险品种,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覆盖面。继续开展地区性特色农作物品种保险试点,坚持需求导向,开展符合农户需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五)加大对外宣传强化整体宣传策划,强化对外宣传推介,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推介会等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积极培育经纪人营销队伍和网络营销,完善提升各地农业市场营销网点建设。深入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新宣传载体和落脚点,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提高云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生态农业的整体影响力。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

主体

实施

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亿元)

实施年限

项目性质

主导产业提质工程

1

云和县西南片区特色产业集聚区

各农业主体

云和县崇头镇、雾溪乡、安溪乡、赤石乡、白龙山街道

利用山区生态优势,重点突出食用菌和中药材(保健品)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结合云和梯田星级提升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创建主要内容为:全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提升工程、梯田星级提升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程、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等四大项建设内容。

3.5

2016-2020

新建、续建

2

云和县石塘特色农业强镇

各农业主体

云和县石塘镇

重点实施生态绿茶提升工程、板栗产业示范园高效复合经营改造工程、农旅融合休闲农业观光点提升工程。

0.65

2016-2020

新建、续建

3

云和县崇头特色农业强镇

各农业主体

云和县崇头镇

重点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工程、食用菌产业提升工程、梯田生态稻产业提升工程和农旅融合休闲农业观光点开发与提升工程。

0.6

2016-2020

新建、续建

4

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园区各农业主体

综合区

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油用牡丹全产业链体系,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

1.48

2015-2020

续建

5

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景区化提升

相关业主

白龙山街道、凤凰山街道、崇头镇

对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景区化提升改造10000亩

0.3

2016-2020

续建

6

生态农产品基地扩建与提升

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县

生态茶园、果园、稻鱼(鳖)共生、高山蔬菜、中药材等基地扩建、提升,标准菇棚和农业互补项目农产品基地建设等25000亩

0.65

2016-2020

续建

7

油用牡丹项目

相关业主

全县

在全县范围种植油用牡丹30000亩

0.9

2016-2020

新建

8

农产品加工园

建设

招商

农产品加工园

计划建设用地300亩,入园企业20家左右

3.5

2016-2023

续建

9

“广东紫珠”加工提取项目

浙江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农产品加工园

新建日加工原材料20吨生产流水线一条,续建原材料生产基地1000亩

0.39

2016-2020

续建

10

农业生态休闲养生示范园建设

相关业主

赤石乡、石塘镇、崇头镇

南山湖生态休闲养生园、仙茶谷休闲农业观光园、崇头镇后生态休闲养生示范园等项目

0.6

2015-2020

续建

农业“双创”工程

11

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

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全县

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回收和无害化处置

0.05

2015-2017

新建

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

12

生态养殖场扩建与提升、标准化养猪场新建、生态精品畜牧业培育

养殖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

全县

生态养殖场的整治与提升、栏舍改造与扩建,

标准化规模猪场的新建、生态精品畜牧产业规划与建设

0.2

2016-2020

新建、续建

智慧农业促进工程

13

农业园区智能化节水灌溉工程

园区各相关业主

农业园区

农业园区内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提升改造3500亩

0.18

2016-2020

新建

14

紧水滩枫(枫桶)莲(莲塘)农光互补地面电站

相关业主

紧水滩镇

新建农光互补电站一座,装机容量20MWP,中药材套种800亩

1.6

2016-2018

新建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15

云和县农机培训基地和动植物疫病检疫检测中心

相关单位

元和街道

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

0.053

2016-2017

新建

16

水果鲜储中心建设

相关业主

白龙山街道

鲜储库房及综合性场所5000平方米

0.05

2017-2019

新建

农业品牌创建工程

17

生态精品农产品营销中心(旅游产品)

相关单位

城区

建设一个生态精品农产品营销中心,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

0.15

2016-2020

新建

18

云和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

相关单位、业主

梯田景区

在云和梯田景区建设云和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推动重要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0.5

2016-2020

新建

19

云和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单位、业主

相关单位

在“十三五”时期,云和梯田力争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0.5

2016-2020

新建

土地确权赋权工程

20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相关单位、业主

全县

到2017年,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2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工作全县铺开,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8%

0.035

2016-2020

续建

农业人才培育工程

21

基层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相关单位、业主

全县

加快基层农技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加快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能满足不同岗位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0.075

2016-2020

续建

总投资


15.963



名词解释:

1、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是云和农业“十二五”提出的主要发展平台,两区指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基地指中国生态黑木耳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南方早熟梨基地;六主导指食用菌、水果、茶叶、干珍果、油茶、用材林主导产业示范区;九精品指珍稀菌、特色水果、珍惜苗木、稻鱼共生、笋竹、云和雪梨、高山四季豆、荸荠、土鸡养殖精品园。

2、全产业链农业:是指农业发展从种植到加工、销售、营销、消费,或者从种植到观赏、体验、养生诸产业链条的全称,这种农业产业链条多向延伸的总称就叫全产业链农业。

3、农业“一区一镇”:“一区”指农业产业集聚区,“一镇”指特色农业强镇。“十三五”期间,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农业“两区”建设基础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通过集聚资源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等途径,培育建成30个左右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左右特色农业强镇,成为农业“两区”升级版和全省“双高”农业建设的先导区、样板区。我市在省厅基础上,增加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任务,提出了“两区一镇”建设任务,其中“一镇”建设在县级层面给予了两个指标,因此我县提出“一区两镇”的建设布局。

4、生态精品农业“912”工程:是在生态精品农业“361”工程基础上设计的新工程,是“361”工程的升级版,其主要内容是:到2020年,全市累计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大学生创业典型各200家,生态精品农产品2000个,带动农户增收20万户,实现农业总产值200亿元。

5、三生融合:指农业产业发展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发展之路,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农业诸方面功能。

6、接二连三:农业的不仅要发展种养(第一产业),而且还要发展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还要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周边服务(第三产业),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增收,有学者将这种打通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称为“第六产业”。

7、农业“两区”:指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地力、运用先进技术、健全服务体系等手段建成的以种植粮食为主的耕地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是指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是推动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先进科技转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区域。

8、农业“三区”:是指我市农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平台,即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

9、一控两减四基本:是我县创建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的核心目标,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畜禽粪便及死亡动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到2017年,全县氮肥使用量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9%,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处理。

10、“三品一标”认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要方向,对推进农林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