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十三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1-09-09 11:29:42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为了全面提升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我县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丽水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了《云和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推动云和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文化体育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育民、惠民、乐民、富民”的文化发展主题,着力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文体项目建设,丰富城乡居民文体生活,抓重点、攻难点、求亮点,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育强县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县,2013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4年我县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县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推进城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800余万元对县文化馆进行立面改造,使县文化馆成为我县富有童话色彩的标志性建筑,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云和支中心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县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推进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每个乡镇(街道)都已建起500 以上的综合文化站, 其中,崇头镇、石塘镇、紧水滩镇、雾溪乡文化站被评为省三级文化站。完成中心镇图书馆分馆建设。推进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童话广场大家乐”文体健身点110个,乡村戏苑2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布点124个,农村图书流通点80个,室内固定电影放映点12个,文化礼堂19个。凤凰山街道巧云村等6个行政村(社区)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和农家书屋均实现全覆盖。崇头镇、浮云街道被评为丽水市文化强镇(街道)。

2.群众文化活动出彩出新。“十二五”期间,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积极策划组织云和梯田开犁节、畲族“三月三”、“云和湖”垂钓节、木玩文化节、田西瓜节、安溪雪梨节等一系列具有民俗特色和云和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在大力传承和弘扬节日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我县对外影响力。积极筹办“乡村春晚”系列活动, 2014年,我县成功创建为丽水市首批“乡村春晚”示范县,不断丰富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举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活动,积极打造“一乡一品”群众特色文化品牌。每年都举办十佳青年歌手大赛、小戏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8场以上。深入实施文化惠民“三下乡”活动,坚持送百场戏、千场电影、万册图书下乡。扎实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每年组织“春泥计划”免费培训班,在暑期开设舞蹈、戏曲、游泳等课程,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农民工子弟免费培训。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积极组织汀州吹打、包山花鼓戏等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举办了云和瓯江蛟龙文化节、云和梯田尝新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将云和民间民俗文化有效保护、不断传承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黄绍公馆、石门桥等5处文保单位成功申报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我县“省保”零的突破。“云和银矿遗址”成功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我县“国保”零的突破。截至“十二五”末,全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文物保护点108处。非遗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十二五”末,全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个。省级非遗传承人9个,市级22个。元和街道包山村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特色村。完成《云和梯田传说故事》、《浮云记忆——云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云和民间故事集萃》等地方文化图书印刷出版工作,《同治云和县志》影印出版。古籍保护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县图书馆内馆藏古籍3258册,成为全省首批古籍保护达标单位。2014年,县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古籍修复站。

4.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突出专项检查。认真组织开展“扫黄打非”、游戏娱乐场所净化、净网等专项行动,加大对网吧、歌舞厅、游艺娱乐场所的执法检查力度,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优秀单位。强化日常监管。通过建立文化市场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投诉举报机制、组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等措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常管理机制。成立由网吧、娱乐场所、出版物、印刷企业等组成的全市首个文化行业协会,并代表丽水市在浙江省文化行业协会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优化审批服务。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重点项目审批代办制和“阳光审批”服务,对所有文化审批项目的条件、要求、程序,进行逐一梳理、规范、优化,并全部录入省网上政务大厅,审批平均提速90%以上。

5.体育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小康体育村建设为载体,不断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成小康体育村158个,标准篮球场126个,健身路径166条,体育设施农村覆盖率继续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为1.65平方米,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凤凰山街道巧云村、勤俭村被评为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紧水滩镇梓枋村被评为省级体育休闲公园。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以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群众体育获得较大发展。每年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8场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体育强县并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承办赛事实力明显增强。先后承办了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乒乓球比赛、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中国浙江自行车系列公开赛(第三站)云和梯田爬坡赛等省、市级大型体育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先后获得丽水市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荣誉称号。不断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加强体育基层协会骨干网络组织建设,成立了22个单项协会、1个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3个省级青少年俱乐部、7个农村体育俱乐部,共培养体育骨干二、三级体育社会指导员70余名,分布在全县各健身点、晨练点,发挥着积极作用。

6.文化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十二五”期间,木玩文化产业引领发展。推进木制玩具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木制玩具与幼教、动漫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木制玩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先后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新云木业集团入选为全省“文化企业30强”。瓷器雕刻产业互促发展。建成根艺石艺产业园并获得“中国根艺石艺城”称号,成功举办“中国第十四届根艺石艺博览会”。组织“叶氏哥窑”为代表的青瓷作品,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举办展览,并参加“创新天地--中法工艺大师的巅峰对话展”。文体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体资源与旅游业、养生养老等产业有机融合,规划建立一批野营、拓展体育休闲基地。云和湖及仙宫湖旅游景区分别获得“浙江省野生鱼垂钓休闲基地”和“浙江省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7.广电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内外宣传水平不断提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完成多功能演播室建设,重点提升《云和新闻》品质,狠抓节目精品。云和梯田风采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2013年,配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采拍的《云和梯田》节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同年成功开播云和方言法制类电视节目《老王说法》。2015年,自主策划、拍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本土特色纪录片——《烽火云和》。完成“台网分离”工作。2013年,我县顺利与浙江华数签订了全资加入“一省一网”的增资框架协议,成立浙江华数全资子公司,原从事有线电视专业技术与安装维护的25名事业人员平稳分流到云和华数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台网分离改制的工作,并正式进入企业化管理运作轨道。各项事业建设蓬勃发展。农村应急广播建设稳步进行,完成全县169个行政村的应急广播建设任务。城郊双向化改造全面实现,乡镇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对播出机房硬盘数字播出系统和全台各机房UPS电源供电系统进行全面改造;购置了电视直播车、高清数字摄像设备和非编系统等,并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

8.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文化队伍逐步壮大。牢固树立“以人兴文”的理念,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全县文化系统在职工作人员7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资格11人,中级 27人,乡镇街道文化站均配备1至4名文化员。积极发展民间业余文艺社团,现有民间畲族风情艺术团、职工艺术团等业余文艺团队352支,诗词协会、抗战文化研究会等文化协会14支。志愿服务积极开展。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10支200余人,指导、协助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组建“文化礼师”队伍,抽调各层面文化志愿者38人,组织策划农村文化礼堂各项活动。文艺创作硕果累累。通过参加省市文艺赛事等途径,力推一批富含云和元素、彰显云和特色的精品佳作,《畲乡歌会》、《云和梯田》、《传袋》、《歇力咯》等一批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二五”以来,文化体育等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级对文化体育的要求及群众对文化体育的需求都越来越高,文化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制约着文化体育进一步发展。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目前,我县仍无博物馆、大剧院,公共文化休闲场所、设施偏少,布局欠合理,现有的设施无法承担大型文艺晚会,制约了我县文化影响力和文化魅力的展示,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乡镇(街道) 文化站利用率不高,设施设备不齐全。部分居民小区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设备老化

2.文化产业内涵有待加快发展。传媒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艺术品产业及新兴的网络产业匮缺,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有待加快发展。同时,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云和人文精神和反映地方特色审美追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展。

3.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文化员由乡镇(街道)实行“块管”,调动、提拔任用也由乡镇(街道)直接决定,忙于经济和行政工作多,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少。文化主管单位对文化员的指导和管理缺乏抓手,直接影响了我县乡镇(街道)、村文化的发展。文艺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戏剧创作、小品表演等领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

4.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亟需加强

目前,就文化体育论文化体育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现代文化体育的多元化功能有待挖掘,对文化体育如何服务“一城、一湖、一梯田”发展格局的产业发展思考不够,文化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三)当前文化体育工作面临的发展环境

1.宏观背景:中共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再到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无不彰显党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与关切,文化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并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更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此,在宏观层面必须要把握八大变化和六个要点:

八大变化: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进行时”到“完成时”;不再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从“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到“向基层倾斜”重视“体系”建设重视“网络文化”建设重视“传统工艺”振兴重视“人才培养”。

六大要点:坚持“以文化人”这条红线;坚持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推动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双效统一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发展要以精品为导向。

在体育发展方面,随着体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体育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国务院先后对体育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使得体育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县内形势,“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愈加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级对文化的要求及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都越来越高,文化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的总体定位是“一心三区”,即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国家全域旅游先行区、全省美丽县城建设样板区和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因此,要更加坚定地坚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步伐,确保文化体育发展为“一心三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体育七大主要任务,实现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建设“一心三区” “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全面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围绕一城一湖一梯田的全域旅游大格局,着力打造木玩文化、船帮文化、梯田文化,做好“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文化+农村建设”等文章。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七大主要任务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云和建设成具有文化特色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名城。到2020年,实现下列具体目标:

——文化设施效能提升。优化提升县、镇、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到“十三五”末,形成一批以木玩文化产业为引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2以上。

——文化服务能力增强。“十三五”末,县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5册。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5次以上。

——文化遗产保护深化。大力开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放大优秀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重点是修缮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和挖掘“抗战历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丰富“老云和”文化内涵。继续挖掘古村落等的历史文化遗迹,加强古村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打响历史文化品牌。

——体育服务体系健全。推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快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休闲与旅游结合产业得到快速提升。群众体育更加丰富多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8%以上,积极打造“健康云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水平稳步提高,体育布点项目有质的提升,良性均衡的体育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2.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公共文体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公共文体产品和服务供给,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体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3.坚持为民服务。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体服务品质,优化公共文体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 

4.坚持社会参与。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增强公共文体发展活力,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5.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体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体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体与科学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文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

三、“十三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文化体育事业着重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七大主要任务建设。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1.建成一批文体地标设施。在现有的城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完善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的共享水平。重点谋划建筑造型独特、内容丰富的云和木玩童话城堡,占地1.55公顷,建筑面积20000,高4-5层约35米,是云和童话小镇地标性建筑,也是云和“山水童话”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名城的地标性建筑。城堡集国内外木玩展厅、云和县历史文化展厅、云和城市展厅、小镇文化展厅等多功能于一体,同时包括剧院、童话演艺厅、儿童体验厅、木制玩具销售、童话主题餐饮、少儿主题微乐园、童话主题酒店等配套设施,此外城堡提供小镇、梯田、云和湖VR自助游等体验。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文化馆、图书馆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现代化运作和管理能力,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做优做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和示范窗口。县图书馆完成RFID图书自动化管理及24小时自助借还项目建设,大力加强数字馆藏建设,开展新媒体服务。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让更多优秀出版物进入家庭、社区、校园、农村、企业、机关,有效提高群众的阅读兴趣,形成全民阅读的社会风尚。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送戏下乡每年不少于100场,送电影下乡不少于1500场,送书下乡不少于10000册。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政策,扩大采购范围,提高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采购比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建立适度竞争、择优扶持新机制,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加大力度鼓励、引导群众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十三五”云和县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特征

1

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册)

1

约束性

2

省级文化强镇

1

预期性

3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

12

约束性

4

每年组织送书下乡(册)

10000

约束性

5

每年组织送电影下乡(场)

1500

约束性

6

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场)

100

约束性

7

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场)

5

约束性

8

每年组织大型群众文体活动(场)

12

约束性

3.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做优做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云和梯田开犁节”、“畲族三月三”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汀州吹打、包山花鼓戏、沙铺山歌等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景点、景区。积极发挥县级文化活动品牌对基层文化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精心发展“一乡一品”文化格局,全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力推“云和湖垂钓节”、“安溪雪梨节”、“木玩电商文化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为各乡、镇(街道)量身定制独具特色的文化招牌。不断推进群众动手“种文化”,积极鼓励乡土文化“进城”,让乡土文化逐渐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主力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类民俗表演、民间艺术节庆活动,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城乡文化统筹载体,促进城乡联动、村企联动。

“十三五”云和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分布图

乡镇(街道)

地方文化

特色文化品牌

浮云街道

船帮文化

浮云七天乐、瓯江蛟龙文化节

元和街道

传统戏剧文化

包山花鼓戏

白龙山街道

抗战文化

白龙讨火种信俗

凤凰山街道

木玩文化

木玩文化节

崇头镇

梯田文化银矿文化

云和梯田开犁节、五彩稻谷尝新节

石塘镇

抗战文化、船帮文化

长汀沙滩音乐节、高畲三月三

紧水滩镇

汀州文化、船帮文化

云和湖垂钓节、田西瓜节、

石浦花海音乐节

赤石乡

汀州文化

汀州美食文化节

安溪乡

畲族文化

安溪雪梨文化节

雾溪乡

畲族文化、女神文化

雾溪花艺文化节

(二)打造更多文艺精品

1.推进文化艺术创新。提高文化艺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艺术创新激励政策,对在省级以上重大艺术赛事中取得佳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2.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深入挖掘具有云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努力推出反映云和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优秀文艺作品。做好新编包山花鼓灯戏《女神传奇》编创、排练、演出等工作,将其打造成我县经典地方大戏。将濒临消亡之际的稀缺剧种,发起抢救性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之中,努力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拓展创作领域,让老云和的文化味焕发出新的生命,世代传承。

3.加强专业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才和育才并举,通过建立 “文化匠人”工作室项目,加强传、帮、带,加快培育本土文体人才,重视培养文化带头人,并积极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增强文化人才自信,铸就云和文化“工匠精神”。

(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挖掘力度,进一步整理研究我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突出分类保护规划,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新建一批非遗传承基地、传承教学基地。继续做好非遗“进校园”、“进礼堂”等活动,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各级项目的申报工作,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2.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创新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规范管理文物市场,依法做好文物征集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推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实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安工程”,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和辅助决策为核心内容,建设以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和安全体系为保障,各级联动的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系统工程。

3.强化古籍保护力度。改善古籍保护条件,抓紧抢救和修复濒危古籍,着力提高修复水平。继续开展特色馆藏家谱与道教抄本的数字化,对古籍进行“再生”及提高利用率。通过古籍专题展览展示、古籍修复技艺互动体验活动等多种方式宣传古籍保护成果。

(四)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1.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常态化推进“扫黄打非”工作,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部门联动、考核督查等系列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扫黄打非”各专项行动,努力守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2.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技能比武,加强执法队伍作风建设,提升执法业务水平和案件查办能力,树立良好形象。适应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3.打造“数字文化”智能执法。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提升综合执法的科技与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文化”智能执法系统项目建设,实现互联网文化的技术监控和智能预警、全县网吧、娱乐场所实时监控,指挥调度与移动执法快速响应、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执法,文化市场行政办公的高效协同等26项服务功能。

(五)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1.推动体育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工程”,不断完善基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00万元,兴建占地约2.7亩的青少年羽毛球、乒乓球等综合训练馆;投资550万元将现有游泳池升级改造为室内游泳馆,“十三五”末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广泛开展“体育下乡”活动,把体育资源送到农村、送进农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举办职工运动会、垂钓大赛等覆盖各类人群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市民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十三五”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以上,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2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1%以上,不断掀起全民健身新高潮。

2.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发挥云和山水生态环境优势,将现代体育健身休闲运动与传统体育养生理念相结合,推动健身、休闲、运动、健康与旅游相结合,重点依托云和梯田、云和湖等景区,培育谋划徒步穿越、山地自行车、冬泳、野生鱼垂钓等休闲体育产品,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和度假游客运动健身需求。“十三五”期间,努力将仙宫景区打造成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项目;将梯田景区打造成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级体育旅游优秀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积极推进占地60亩的石塘坑休闲运动养生基地建设,全力打造20公里环库徒行体育休闲项目,不断壮大体育产业规模。

3.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有效提升青少年业训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坚持“体教结合”,科学布局业余训练基地,合理设置业余训练项目,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队员选拔、训练组织、考核奖励等方面建章立制,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六)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1.提升产业双效益。紧紧抓住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2%(12%的提法从何而来:2014年,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35%;丽水市2014年占比4.56%,全市提8%,故我县保守提12%)以上,成为我县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婚纱摄影等新型文化业态。着力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优质木玩产业基地、中国高端玩具发展基地、木制玩具行业标准制定高地及中国创意木制生活领导品牌集聚地。

2.鼓励发展文化产业。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引导鼓励更多更好的非公有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和管理,培育孵化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或文化工作室。积极扶持“叶氏哥窑”等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机构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

3.培育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加强对全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布局规划,引导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规范全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推进园区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木制玩具产业园区、根石文化城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改造。

(七)提升广播电视服务质量

1.建设品牌栏目,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水平。抓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抓好新闻专题栏目的创新创优。加强与省、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争取上级电视台新闻录用的新突破。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进行集中、持续、突出的报道,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强势,弘扬创业精神,奏响奋进凯歌,引导正能量的社会舆论,营造和谐奋进的舆论环境。

2.加强教育管理,抓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播出管理,建立上下贯通、资源共享、高效联动的安全播出综合管理平台,确保全县广播电视设施运行安全。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工作。

3.强化运行管理,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成乡镇网络双向化改造和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实施华数公司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商业无线wifi网络建设。同时,巩固广电惠民工程建设成果,让广电民生工程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四、“十三五”时期云和文化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推动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有效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参与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资金保障

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财政保障机制,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体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重点用于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体育人才培养、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和对外宣传等的扶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依法建立监督核查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完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支持文化体育企业和各类社会文化体育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加大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监督审计力度,全面开展绩效评价。

(三)加强法律保障

全面落实国家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对接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政策。强化文体法治思维,依法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文体权益。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相关法治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治环境。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