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331125000000/2021-29176 发布机构: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1-09-09 11:23:11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省委“八八战略”、“两美浙江”建设,加快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开创我县民族工作新局面,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民族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下一阶段总体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实施年限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云和县是全省13个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共有21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1%,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的56个行政村,其中畲族人口9661,占总人口的8.67%。县境内有雾溪、安溪两个畲族乡,27个民族村。“十二五”期间,云和县民族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事业的统筹发展纳入云和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围绕民族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创新与精准帮扶的力度,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民族之间团结奋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稳步发展

依托各少数民族乡村的资源优势,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帮扶机制,落实帮扶措施,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2015年,全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实现人均收入12732元,较2010年的5007元增长了154.3%,年均增长20.5%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同期比值由2010年的78.6%提高至90.9%。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雾溪生态水源保护地人口转移实施方案》,雾溪畲族乡完成第一期人口转移目标任务,长期的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得到初步破解;安溪畲族乡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 3648万元,比2010年的1909万元增长了91.1%,年均增长13.8%

十二五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情况表

年  度

人均收入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6166

7482

8693

11574

12732

(二)民族地区设施网络显著改善

围绕民族地区制约发展的关键节点,加快改善交通、农村基础水利等公共设施。打通雾溪——安溪乡际公路,两个民族乡资源要素整合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安溪流域河道整治项目基本完成。启动并稳步推进雾溪生态水源保护地人口转移工程,雾溪畲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地生态保护的矛盾初步得到破解。大坪旧村改造、安溪畲乡风情小集镇、新岭村杉坑岭新建小区等一批民族村人居改善重点项目相继实施,人居环境由点及面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旅游设施网络逐步改善,启动安溪—雾溪畲乡风情精品旅游线建设,“叮当岩—佛儿岩”景区游步道等项目顺利推进。

(三)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起步并取得较快发展的一年。全县累计整合各级民族特色村寨专项资金1213万元,专门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与建设,7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启动或完成的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其中,石塘镇高畲村被列入国家民委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安溪畲族乡黄处村评成功参选市“十佳风情畲寨”;元和街道沈岸村、安溪畲族乡下武村启动实施特色村寨项目并进入提升阶段;白龙山街道大坪村、凤凰山街道新岭村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进行畲族风味特色化立面改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建设情况

民族村名称

累计投入资金

启动年度

建设特点

安溪畲族乡黄处村

380万元

2012

原生态风格,打造黄处3A级景区

安溪畲族乡下武村

150万元

2013

结合旧村改造新建畲族特色小区

雾溪畲族乡坪垟岗村

220万元

2010

畲文化沉淀深厚繁的原生态畲村

石塘镇高畲村

120万元

2011

临湖而居的“湖畔高畲”

元和街道沈岸村

235万元

2013

统一规划整体改造设施配套齐全

凤凰山街道新岭村

50万元

2015

村民自筹村集体统一改建新村并实施立面特色改造,规划打造生态高效水果精品园

白龙山街道大坪村

38万元

2014

结合旧村改造实施立面特色改造

(四)社会事业发展获得稳固保障

少数民族教育助学金补助额度由每年28万元增长到42万元,去全县少数民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50%缴费比例进行补助做到应补尽补,安溪畲族乡雾溪畲族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99.03%,雾溪畲族乡参保率达100%。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和巩固率达100%,小升初比率达100%,初升高比率达96.2 %。安溪畲族乡完成省级体育强乡创建工作。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成功承办全省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研讨会,《云和县畲族志》、《畲族哀歌选》等畲族历史文化史志文选出版,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得到常态化开张。

)民族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2015年,全县各级机关中共有少数民族行政干部91名,较2010年增长了37.9%,其中市管实职领导干部3名、县管实职领导干部25名,与2010年基本持平。少数民族干县管后备干部18人,占全县县管后备干部总数的7.89%,占比较2010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建立全县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数据库,合理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加强少数民族创业队伍的激励培养,成立云和县少数民族创业协会;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累计举办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农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班7期,培训380人次,向省、市推荐培养78人次。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全社会各民族共同推进团结进步、共同谋求团结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2011年以来,我县共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小康示范村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全县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大的矛盾和纠纷,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二、“十三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5﹞4号),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六大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以区域统筹有效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精准发力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以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内生动力,民族乡镇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省财政从2015年起,在对18个民族行政现有少数民族资金补助的基础上,每个乡镇再新增安排200万元转移支付资金,并继续落实结对帮扶、挂钩帮扶等制度。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就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民生事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等多方面一系列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二是我县坚持深化提升小县大城 核心战略, 坚定不移地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快建设 山水童话 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努力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加快民族地区的绿色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契合。特别是“十二五”末,县委、县政府提出启动云和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创新力度,并将畲乡风情旅游线纳入我县今后着重打造的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这将有利于我县少数民族乡村凭借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民族资源,逐步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大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挑战

一是民族发展工作的新目标。浙委发﹝20154号文件提出,到2017年,全省民族乡总体发展不低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四翻番目标。目前,我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比值为90.9%,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纵向比较明显偏低,要实现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百分比逐年提高的工作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举措,破解发展瓶颈,走符合县情的可持续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是民族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挑战。我县民族乡村地区分布相对具有偏、远、散的特点,要实现浙委发﹝20154号文件提出的取得民族区域统筹发展新进展目标任务中,我县在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加快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均衡培养、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等方面,在“十三五”时期面临亟需破解的任务难题。

三是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格局的新要求。我县作为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面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压力,在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和工作力量建设,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特别是基层民族工作力量配别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占干部队伍总数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与全县人口比例不相协调,少数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配备相对不足等具体问题。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 、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小县大城”核心战略和“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核心理念,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族团结进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加强统筹创新,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努力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我县民族地区基本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要以区域统筹有效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精准发力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以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以开放包容有序推动各民族和谐融入,不断提升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确保我县民族工作与全市同步走在全省前列,进一步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民族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2020年,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18个民族乡镇中排名向前移位。

——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设施网络进一步得到优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共享率进一步提升。民族乡村地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建成一批精品畲族特色村寨,培育2-3个现代农业、民族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品牌。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保率进一步提高,民族普惠性政策继续得到百分之百保障落实。农民创富本领不断得到加强,基层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每个少数民族行政村都发展有一支致富能人队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继续得到充分保护与繁荣,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基层文化传承氛围更加浓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向深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更加丰富,宣传教育更加普及,争取成功创建2个以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布局更加合理,并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领导干部占干部队伍总数的比例。

四、“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云和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

(1)高起点规划布局。以两个民族乡为核心,辐射全县27个少数民族行政村,深入推进云和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 把加快试验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高起点规划、整体做好设施网络、特色村寨、特色产业等布局,不断加强统筹创新,深化改革举措,打造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改革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2)创新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试验区建设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搭建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落实目标责任,对“试验区”建设在一个盘子上实施全方位政策、资金的统筹与倾斜扶持,形成合力,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提供保障。

 (3)落实创新发展举措。进一步规范和创新试验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的流转,争取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探索调整投资结构新路径,拓宽试验区投资主体融资渠道,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限制,推进投资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驱动模式转型。探索建立试验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大项目资金创新整合力度,进一步提升精准帮扶的效能,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2.坚持特色发展,致力发展民族美丽经济

(1)全面优化基础网络设施。继续加快高山偏远少数民族人口的异地搬迁,重点做好严山、西弄、高定、黄庄等偏远分散型少数民族村人口转移的有序引导,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要素的集聚共享。加快优化民族乡及民族村道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和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的保障水平,推进安溪——雾溪乡际联网公路改造提升,启动安溪通景公路工程项目(工业园区道路网至安溪乡黄处村级乡政府公路)建设。

 (2)全力建设美丽畲乡畲村。依托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发挥民族乡村的独特优势,借力“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五水共治”等,大力推进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整洁、民族特色更加鲜明。“十三五”时期,全县民族乡村地区实现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重点提升黄处、下武、新岭3个畲族特色村寨,争取新启动1-2个村的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有1-2个村纳入国家民委特色村寨目录。依托安溪盆地的地理和人口集聚优势,加快安溪“畲乡风情休闲养生小集镇”建设,打造资源要素更加集聚、底蕴特色浓厚鲜明、产业发展独具活力,民族群众持续增收的民族乡村地区发展的窗口样板。

(3)大力发展绿色美丽经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调整调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营销,重点培育发展中药材、茶叶、特色果品等生态高效农业,以生态农业精品园、采摘园为平台,推进生态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民族乡区域外,培育2-3个少数民族美丽经济发展带头村、示范村。

做强安溪畲族乡云和雪梨品牌,以雪梨为龙头,积极推进生态果蔬、中药材等生态立体农业精品基地建设。结合雾溪水源地人口转移实际,积极推进雾溪畲族乡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转产转业,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导群众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三产转业。

大力引导、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经济。加快民族乡村地区山水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的开发利用,重点支持、推进“安溪——雾溪畲乡精品旅游线”、黄处“AAA”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品牌推广取得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支持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民族村有关经营主体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休闲旅游经济,争取民族乡区域外有3-4个民族村特色旅游经济取得较大示范带动效益,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3.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改善社会民生事业

(1)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族乡村地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民族乡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足额保障少数民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政策经费的落实,争取实现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房政策性保险等百分之百覆盖。加强民族地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工作力度,争取“十三五”期间,全县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达到10000元以上。

(2)不断提升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加快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启动民族实验学校建设,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好少数民族教育普惠政策,严格落实少数民族教育券制度,稳妥做好少数民族中、高考加分政策调整的落实。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在民族乡小和城区学校加强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3)大力传承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加大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畲族历史文化保护村落保护建设,加强民族乡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推进畲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的深度融合。争取在民族乡区域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年轻化队伍建设,推进民间民族传统文化常态化传承开展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的抢救、保护,启动畲族语音建档工程,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坚持和谐发展,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1)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县、乡、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和乡镇、村两级责任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2)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在少数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要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交流、使用力度,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县管领导干部的比例;优化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少数民族干部配备,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配备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加大少数民族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依法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基层少数民族创富带头人队伍。

(3)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场所),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氛围。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服务协调平台建设,试点建设基层民族工作服务站,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模式,推进民族融合共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培育和创建,争取成功创建2个以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保障措施

1.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听取、研究民族工作,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加快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建设,健全民族工作机构,配足配强民族工作部门和基层民族工作力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5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丽委发﹝20153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各部门要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及部门规划,做到规划前置、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形成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2.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稳步增长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对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力争做到“两个高于”,即用于少数民族的专项资金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二五”时期。严格确保省财政对民族乡镇转移支付少数民族资金在不影响两个民族乡原有项目、资金安排的情况下,足额拨付到位。

3.完善民族工作考评体系建设。创新民族工作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大民族工作实绩成效占县委对部门、乡镇统战工作综合考核、评先评优的权重。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科学设置民族工作考核指标,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和跟踪问效,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与问题,建立年度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实行重大民族纠纷矛盾和突发事件责任追究制度。

云和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重点任务

发展目标

1

改革创新

推进云和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

打造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改革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2

基础改善

推进严山、西弄、高定、黄庄等偏远分散型少数民族村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安溪——雾溪乡际联网公路改造提升,启动安溪通景公路工程项目(工业园区道路网至安溪乡黄处村级乡政府公路)建设。提升黄处、下武、新岭3个畲族特色村寨,争取新启动1-2个村的畲族特色村寨建设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资源要素集聚共享,全面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全县民族乡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争取1-2个村纳入国家民委特色村寨目录

3

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

民族乡区域外,培育2-3个少数民族美丽经济发展示范村。安溪畲族乡以雪梨为龙头,推进生态果蔬、中药材等生态立体农业精品基地建设;推进“安溪——雾溪畲乡精品旅游线”、黄处“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重点项目建设。雾溪畲族乡培育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群众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三产转业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生态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达到10000元以上,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18个民族乡镇中排名向前移位

4

社会保障

完善民族乡村地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足额落实少数民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政策经费

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房政策性保险等百分之百覆盖

5

教育事业

在民族乡小和城区学校加强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启动云和县民族实验学校建设

少数民族中、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工作稳妥落实。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升学率逐年稳步提升

6

民族文化

完成畲族语音建档工程,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雾溪坪垟岗),建设畲族文化风情馆(凤凰山街道新岭村)

推进畲族历史文化保护村落保护,

7

人才建设

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交流、使用力度;每年专项培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50人次

少数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少数民族干部;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县管领导干部的比例;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少数民族干部配备逐步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基层少数民族创富带头人和农村干部队伍

8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制度。试点建设基层民族工作服务站。构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五进”活动,争取成功创建2个以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