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1-09-06 18:49:00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云和县委关于制定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县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全县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核心战略,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34亿元,年均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48605元(折合约7800美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总收入7.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1%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7亿元,年均增长14.7%;外贸出口总额14496万美元,年均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9.72亿元,年均增长15.8%    

   

1  2010-2015年云和县GDP趋势图    


2  2010-2015年云和县财政收入趋势图    

城乡发展呈现新貌。行政区划由四镇十乡调整为四街道三镇三乡美丽县城建设深入推进,新增城市道路24.7公里、城市绿地217.32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3.2平方公里扩大至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8.1%提高至65.2%,被列入首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县。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建成一批中心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落和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产业升级稳步推进。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8亿元,年均增长4.3%;工业总产值103.06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3.2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2.37亿元,年均增长9.1%,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次年均增速均超30%。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852.437.8优化为2015年的8.1:50.7:41.2    

   

3  2015年云和县三次产业结构图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交通网进一步完善,建成云景高速云和段、复兴路(S328省道云和县城过境段)等主干道,推进水上康庄工程等水路交通设施建设。能源保障网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建成黄源风力发电、天然气利用等重大能源工程。水利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五水共治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城区污水管网124.2公里。高速信息网不断完善,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全县宽带入户率达90.9%    

   

4  2010-2015年云和县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图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31053元和11967元,年均增长10.1%13.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RD经费占GDP比重1.0%。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每千人医生数达3.89人,人均期望寿命达79.42岁。文化体育事业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省体育强县、省文化先进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三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9652人,新增28105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环境品质彰显。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县城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县耕地保有量维持在0.8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第10位,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全国扶贫改革试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等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等机构重组,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有效提速。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木制玩具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成功引进22个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实现实际利用县外内资57.8亿元、外资2502万美元。    

 “十二五成绩斐然,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小县大城核心战略,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不动摇,增强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必须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保持真山水优势,不断激发发展潜力;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藩篱,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四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上下同心、目标同向,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专栏一: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完成情况                        

2015                        

计划                        

年均增长(%                        

2015                        

实绩                        

年均增长(%                        

经济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3.63*                        

66                        

12                        

54.34                        

8.7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0134*                        

56000                        

11.5                        

48605                        

8.6                        

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45                        

五年累计150                        

13                        

五年累计159.72                        

15.8                        

4                        

工业总产值(亿元)                        

54.19                        

150                        

23                        

103.06                        

15.5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59                        

23                        

15                        

22.97                        

14.7                        

6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6588                        

12000                        

13                        

14496                        

17.1                        

7                        

旅游总收入(亿元)                        

3.12                        

10                        

27                        

20.19                        

33.2                        

8                        

三次产业结构                        

9.852.437.8                        

7:52:41                        

/                        

8.1:50.7:41.2                        

/                        

9                        

财政总收入(亿元)                        

3.46                        

5.8                        

11                        

7.58                        

16.1                        

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03                        

3.4                        

11                        

4.29                        

14.5                        

11                        

RD经费投入比重(%)                        

0.51                        

0.8                        

/                        

1.0                        

/                        

民生改善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31                        

32000                        

10                        

31053                        

10.1                        

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370                        

10000                        

11                        

11967                        

13.4                        

14                        

人口自然增长率(‰)                        

0.71                        

11.62                        

6                        

1.22                        

/                        

15                        

城市化率(%)                        

58.1                        

70                        

/                        

65.2                        

/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5                        

4                        

/                        

3.15                        

/                        

公共服务                        

17                        

生态移民数(万人)                        

五年累计1.3                        

五年累计0.6                        

五年累计0.4                        

18                        

每千人医生数()                        

1.9                        

2.3                        

/                        

3.89                        

/                        

19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93.7                        

/                        

20                        

城乡三项养老保险新增人数()                        

51547                        

五年累计20000                        

/                        

五年累计28105                        

/                        

21                        

生态文明村创建率(%)                        

14.8                        

80                        

/                        

55                        

/                        

生态环境                        

22                        

森林覆盖率(%)                        

80.8                        

80.8                        

/                        

80.8                        

/                        

23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0.8                        

0.75                        

/                        

0.85                        

/                        

24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                        

达标                        

达标                        

-3                        

未完成                        

/                        

25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吨)                        

达标                        

达标                        

/                        

达标                        

/                        

26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万吨)                        

达标                        

达标                        

/                        

达标                        

/                        

*表示修正数    

(二)十三五面临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势总体对我国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仍然存在。在国际国内发展大背景下,云和发展环境也呈现诸多新变化:一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进一步开放合作成为区域发展必然趋势。二是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注重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作用的同时,更需强化改革、创新、开放三大发展新动力。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云和的生态优势将得到彰显,生态红利将加快释放。四是区域综合交通环境极大改善,丽水高铁通车、机场建设等交通网络的健全,将为云和的开放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五年云和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转型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重大项目支撑不足,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紧缺,将严重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资源环境对发展将有越来越多制约性要求,发展质量要求更高,在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上将面临更多两难选择;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群众的要求仍有差距。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云和人均GDP将实现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整体处于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并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红利期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加速提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砥砺奋进,开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化提升小县大城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将云和打造成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国家全域旅游先行区、全省美丽县城建设样板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云和发展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务必清醒地认识到创新驱动是我们最根本的发展动力,从而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征程。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务必清醒地认识到协调发展是我们最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从而要坚定不移地走“小县大城”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务必清醒地认识到生态优势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从而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彰显云和真山水优势,切实加快美丽经济发展,变生态资本为经济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发展原则。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们最大的发展机遇,从而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紧抓丽水进入高铁时代等战略契机,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凝聚内在、外在两种动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    

——坚持共享发展原则。务必清醒地认识到保障民生是我们最根本的发展目的,从而始终将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全面小康中实现共享发展。    

(二)发展定位    

十三五时期,云和发展的总体定位为一心三区    

——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立足云和木制玩具四十多年的发展基础,致力打造百亿木玩产业,推进集团化发展,鼓励企业挂牌上市,着力在设计研发、品牌建设和营销展示上寻求突破,促进木制玩具产业与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木制玩具从制造向创造的华丽转型,努力将云和打造为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    

——国家全域旅游先行区。立足云和全国领先的生态环境优势,顺应全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势,坚持将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旅游+”发展主线,着力优化提升一城一湖一梯田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推进产城旅全面融合,以全景、全业、全民、全季四全模式建设长三角家庭休闲旅游目的地,努力将云和打造为国家全域旅游先行区。    

——全省美丽县城建设样板区。立足全省首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县的良好基础,遵循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在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努力将县城打造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省美丽县城建设样板区。    

——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立足小县大城核心战略,坚定不移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城市现代化、空间集聚化、环境生态化的城乡双赢发展格局,努力将云和打造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2020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五个更加    

——生态经济更加发达。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135”生态产业新体系。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布局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品位更加提升、特色更加彰显。建设一批山水为底色、童话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格局更趋合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2020年,全县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8%,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率达95%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5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设施网络更加完善。2020年,综合交通网加快构建。现代水利网进一步优化。绿色能源网建设卓有成效。智慧旅游、农村信息化、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慧社区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科教文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2020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家庭财富普遍增加。就业、社保和分配体系良好有序,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和全民健身体系。    

专栏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2015                        

实绩                        

2020                        

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4.34                        

80                        

7.5                        

预期性                        

2                        

人均GDP                        

                       

48758                        

70000                        

7.5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2.7                        

32                        

7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五年累计159.72亿元                        

五年累计280亿元                        

10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4.29                        

6                        

7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2.97                        

33.8                        

8                        

预期性                        

7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0.19                        

48                        

20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8                        

木玩、精密制造、金属加工产业产值                        

亿元                        

82                        

130                        

10                        

预期性                        

9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1.2                        

45                        

/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亿元                        

2.7                        

4                        

10                        

预期性                        

1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                        

%                        

1                        

1.3                        

/                        

预期性                        

12                        

发明专利授权量                        

                       

11                        

15                        

/                        

预期性                        

13                        

全员劳动生产率                        

/                        

68960                        

100000                        

/                        

预期性                        

1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2                        

70                        

/                        

预期性                        

生态文明                        

15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                        

/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1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                        

/                        

上级下达                        

/                        

预期性                        

17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率                        

%                        

7.8                        

上级下达                        

/                        

预期性                        

1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                        

/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19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万吨                        

/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2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95                        

97以上                        

/                        

预期性                        

21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率                        

%                        

97.9                        

95以上                        

/                        

约束性                        

22                        

全县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                        

100                        

98                        

/                        

约束性                        

23                        

耕地保有量                        

万亩                        

12.75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24                        

单位GDP用地量降低率                        

%                        

/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25                        

森林                        

增长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439                        

56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80.8                        

80以上                        

/                        

约束性                        

民生                        

福祉                        

26                        

居民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053                        

44500                        

7.5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08                        

21700                        

9                        

预期性                        

2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3                        

13.8                        

/                        

预期性                        

28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五年累计6470                        

五年累计4500                        

/                        

约束性                        

2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3.89                        

4                        

/                        

约束性                        

30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                        

%                        

67                        

95                        

/                        

约束性                        

31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34.6                        

50                        

/                        

约束性                        

3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147                        

上级下达                        

/                        

预期性                        

33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160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34                        

人均预期寿命                        

                       

79.42                        

79.9                        

/                        

预期性                        

三、城乡聚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按照功能集成、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的要求,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统筹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优化一心两翼三轴三级城乡格局    

一心指县城这一中心,是县域的核心片区。进一步突出县城在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核心地位,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开敞空间,集中合理布局规模化的二、三产业基地,加快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精品农业联动发展,促进产城融合,进一步增强县城承载产业、人口的主体功能和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两翼分别指水翼(云和湖水岸发展翼)和山翼(梯田高山发展翼)。云和湖水岸发展翼,以云和湖为中心,辐射石塘、紧水滩、赤石等沿湖两岸区域。依托云和湖山水资源,重点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开发,适度发展生态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打造集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基地,推动县域北部地区发展。梯田高山发展翼,以云和梯田为中心,辐射黄源、云丰、大湾、沙铺等区域。依托中国最美梯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丰富的高山资源,重点推进梯田观光、养生民宿、高山避暑、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开发建设,推动县域南部山区发展。    

三轴:立足现有开发基础和高速公路交通走廊,形成三条发展轴。城镇综合发展轴,东承丽水、西接龙泉,依托丽龙高速公路和S328省道,串联石塘、县城、赤石等乡镇,重点发展生态工业、旅游业和精品农业。沿湖经济发展轴,东起玉溪、西至麻,依托紧水滩库区公路,串联石塘、紧水滩、赤石等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种养业。沿后交线绿色发展轴,北接县城、南至张家地,依托后交线,串联后山、崇头、赵善、黄家畲等乡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轴向带动作用,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县城和发展轴上的村镇聚集,串点成轴、以轴带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级按照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级开发方向,形成“168”美丽城乡体系(1个中心城区、6个乡镇、80个左右行政村)。按照集聚集约、功能互补、交通便捷、资源共享发展要求,形成多层次珠链式城乡发展格局。    

   

(二)建设美丽县城    

优化城市布局。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增强城市布局合理性,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依托城西路和浮云溪,形成一轴三区城市布局。一轴是指浮云溪城市生态景观轴,加快浮云溪两岸景观廊道建设,打造浮云溪童话飘带。城北片区是县城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加快旧城风貌改造提升,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功能疏解优化,建成展现老云和风貌的城市中心区。城南片区是未来城市拓展区,要坚持推进退二进三,加快发展物流商贸、创意研发、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展现新童话风貌的宜居、宜游、宜商的多功能集聚区。城西片区是县域工业集聚区,坚持产业西进,优化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健全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总体发展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道路交通、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云雾路、沙溪路、祥云街等主干道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完善四横六纵的城市路网结构。加强地上和地下停车位建设,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提高交通畅通水平。启动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管线安全水平,促进集聚高效发展。加快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加强防洪排涝及水系整治,完善以三溪为主的城市防洪体系,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提升城市品位。加强绿地景观、人居环境和美丽社区建设,强化综合执法,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复兴路等道路绿化景观带、三溪滨水绿廊和山体公园建设,完善一轴五园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注重疏通城市毛细血管,提高居住环境水平。加快美丽社区建设,深化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繁荣社区文化。强化综合执法,提升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水平,加大违法建筑处置力度,创成全省无违建县。    

彰显城市特色。强化城市形象塑造和景观打造,集中展现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凝聚老云和人文精神,梳理老省城文化记忆和历史碎片,改造提升历史文化特色街区,重塑街巷风貌,传承老云和历史文脉,引领现代文化休闲生活。展现新童话城市个性,将木玩童话元素作为城市符号,有机融入城市建设,注重景观环境、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引导,提升重点区域和节点的城市设计,加快一街一广场一主题的雕塑小品系统和城市夜景工程建设,彰显木玩童话的城市意境。凸显真山水生态特色,依托八山八水原生环境,控制中心城区内近山体的用地开发强度,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建设广场、公园、浮云溪童话飘带等公共活动空间,做足显山露水文章,塑造尺度宜人的城市山水风貌。    

   

(三)培育美丽城镇    

大力建设中心镇。发挥中心镇的城乡节点作用,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城镇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进集约紧凑发展。崇头镇:依托云和梯田景区和山水林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生态种养业,转型提升食用菌产业,鼓励花卉种植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中国最美梯田风情旅游小镇。石塘镇:依托云和湖旅游资源和毗邻丽水市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快建设石塘旅游服务中心,形成旅游集散、交通换乘、餐饮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旅游服务节点,建成云和旅游东大门,打造湖畔茶乡·宜居小镇。紧水滩镇:依托云和湖山水资源和瓯江船帮文化优势,盘活闲置国有土地资源,拓展镇区发展空间,加快云和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与休闲养生产业,鼓励发展景观农业、生态养殖和生态林业,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打造渔人天堂·船帮古镇    

加快建设乡集镇。优化乡集镇功能,强化乡域特色,推进差异化发展。赤石乡:依托云和湖山水资源和高速出入口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赤石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民宿品质提升工程,打造浪漫赤石·养生小镇。安溪乡:依托畲族民俗风情和特色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山区休闲旅游和生态种植,加快实施云和雪梨提质扩量工程,打造风情畲寨。雾溪乡:依托原生态环境优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推进人口转移、退耕绿化、村庄整治,适度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畲乡秘境·森林氧吧    

(四)打造美丽乡村    

完善乡村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加强农村公路维护,加快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港湾式停靠站等建设。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到2020年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90%以上。加快文化礼堂、体育广场等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引导文化体育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    

塑造乡村特色。围绕彰显云和特色、体现农村特点、传承优秀文化的总体要求,依据美丽乡村十化建设标准,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建设主题,打造美丽乡村。进一步挖掘乡村景区、农业产业和乡土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农业休闲型、历史文化型、生态度假型、服务接待型特色村落,加快修复古官道、古牌坊等历史遗迹,保护利用一批历史文化村落和古村落,促进美丽乡村精品村成片连线,使盆景变风景。到2020年创建提升美丽乡村精品村16个,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森林村庄(绿化示范村)20个,保护利用4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十里云河、最美梯田、畲乡风情、梨花微雨、浪漫婚纱、茶田古道六条美丽乡村精品游线。    

发展乡愁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和乡愁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养生养老、文化休闲等产业,推动特色精品集聚,建设乡村走向经营乡村,以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重点推进民宿经济发展,加大金融扶持、创业培训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策划指导和规范管理,完善民宿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扩大民宿经济规模,塑造独具特色的云和民宿品牌。到2020年农家乐民宿发展到600余家,床位达1万余张,精品民宿达50家。    

   

四、产业链合,构建生态产业新体系    

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三次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对接度,实现服务业与新型工业、生态农业深度链合。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旅游业这一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力争实现五个产业领域新突破,加快构建“135”生态产业新体系。    

   

一)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旅游业    

加快打造核心景区。依循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理念,以5A级景区标准引领全域建设,以云和县城、云和湖旅游度假区和云和梯田景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一城一湖一梯田全域旅游大格局。云和县城是全域的旅游服务主中心,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重点推进童话小镇、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木玩乐园和狮山景区等项目,加快实施旅游服务五大中心工程,形成木玩童话体验中心、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立体旅游交通转运中心、休闲度假服务中心和旅游行政管理中心。云和湖旅游度假区以湖岛观光、水上运动、高端度假和爱国教育为主题,是全域的滨水休闲中心,主要布局赤石、仙宫、三潭、小顺、石塘五大组团。云和梯田景区以创成5A级景区为目标,是全域的高山养生中心,以梯田观光、运动休闲、民俗体验和乡村度假为主题,主要布局为一心、两核、五组团一心为崇头旅游服务中心,两核为梯田旅游发展核、高山度假发展核,五组团为地质公园休闲组团、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组团、高山会议运动组团、高山养生度假组团和高山乡村休闲组团。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一环六连的立体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以中心环线(县城三江口紧水滩梓坊赤石麻垟陈家崇头三望栏县城)为主,以六条旅游连线(县城石塘、县城赤石、县城紧水滩、县城安溪、县城梯田、石塘赤石)为辅,加快建设完善景景相连的陆路、水路、慢行旅游通道和观景索道等旅游通道,提高景区(点)的可达性和可游性,实现山湖有机联动。发挥对外交通优势,结合景区资源分布,形成以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为主,石塘、赤石、崇头三处旅游服务中心为辅的“1+3”交通换乘体系。    

提升旅游要素品质。深入挖掘云和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加快推进美食、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品质升级。培育云和特色美食品牌,开发特色山珍、农家土菜、野生鱼等特色产品。推动木玩主题酒店、滨湖度假酒店、温泉养生酒店和民宿客栈建设,构建多层级、多主题住宿产品。加快开发木制玩具、特色农产品、小顺石等多样化旅游商品,形成购物中心、商业街、农家购物点等覆盖全域的购物网络。通过植入休闲娱乐业态、举办节庆活动、完善夜游系统等方式,丰富旅游娱乐服务内容。    

培育旅游新业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推动旅游与交通、文化、教育、工业等的融合发展,凸显旅游+”功能。构建完善亲子旅游、乡村休闲、养生养老、农业观光、摄影采风、休闲度假等全季、全时、全民的旅游新产品体系。加快电动微公交和汽车租赁等设施配套,建设自驾游汽车营地,培育高铁+自驾游旅游业态。将历史典故、民俗风情、抗战文化等包装成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具有云和特色的文化旅游。依托木制玩具产业优势,发展工业旅游项目,重点拓展亲子游、园长游、科普游等产品。以云和木玩节云和开犁节云和垂钓节三大节庆为重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积极开展地方节庆活动,辅以紧随热点、适时适季的主题活动,广泛运用全媒体,线上线下联动,进行旅游营销和品牌宣传,增强云和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二)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木制玩具产业。实施十亿企业·百亿产业行动计划,打造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提高木制玩具产销规模,加快培育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重点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小微企业,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木制玩具产业集群。推动木制玩具与文教(幼教)、动漫、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木玩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完善木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提升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云和木玩云和教玩品牌影响力,加快建设学前教育装备改革实验区,建成全国首个教玩具研发实践基地。开展木制玩具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和全国电子商务产品(木制玩具)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    

   

提升精密装备制造业。以精密轴承制造和环保通用阀门制造为主,加强行业技改,提升制造水平,打造精密装备制造基地。推进轴承行业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设备精密度,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建立轴承企业战略联盟,推动共性技术等信息共享。加快阀门行业向精加工转型,改进生产工艺,推广绿色铸造技术,增强精加工及数控制造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引进精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成套阀门。    

转型发展金属加工业加强技术创新,引导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技术改造,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拓展产业链和产品线,发展功能性金属材料加工、高端钢铁制造、轻量化高强度合金金属材料制造及五金器具制造,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积极培育五大潜力产业     

优化发展生态农业。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实施生态农业“611”工程,重点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休闲养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争创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依托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农业。打造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带,推动食用菌、茶业、笋竹、水干果、油茶、蔬菜、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积极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电子商务)。加快电商换市步伐,积极推动电子商务门户、专业化信息交换平台为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业,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搭建电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县域仓储、物流配送系统,强化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提升阿里巴巴·云和木玩产业带。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和电子商务集聚园。支持木玩企业建立海外仓,开创贸易新方式。    

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童话云和·养生仙境为主题,以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特色,建设一批养生产业基地,谋划一批养生产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养生产业骨干企业。着力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等六养特色品牌及产品,建成浙江省疗休养示范基地。有序发展养生(养老)地产,针对中高端市场开发酒店式养生公寓和山水资源景观+生态养生度假为特色的复合型养生房产。    

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借助文化+”,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三大文化产业发展。以艺术创作、平面设计、广告策划等为重点,培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提升创意能力和设计水平,打造木制玩具的自主设计品牌。定期举办木玩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对外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将木玩动漫打造为全国重要的文创品牌。以养生度假、民俗体验、产业观光、摄影采风等为重点,培育文化休闲旅游业,拓展区域休闲度假市场。以根雕、石雕、木玩等为重点,培育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改造升级制造工艺,推进文化产业创新。    

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云和优质的中药材资源为原料,将中药制药产业和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品产业作为重点的培育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及相关制药企业合作,加快饮片加工、保健制品等加工业发展,深化灵芝、何首乌、广东紫珠等药材的产品开发。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中药材龙头企业。    

(四)加快打造生态产业主平台    

聚力打造生态工业核心平台。将浙江云和工业园区作为云和生态工业发展主战场,加快杨柳河、沙溪等低丘缓坡区块开发,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提升金属加工产业园,培育小微企业产业园和医药产业园,优化功能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完善供电、供水、排水、排污、道路交通及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固废垃圾处理厂建设。围绕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的总体要求,加大木玩质量整治提升和低小散行业整治提升力度,推进腾笼换鸟零地技改,逐步提高亩产效益。    

培育特色小镇产业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双融合的要求,通过建设培育3特色小镇,打造产、城、人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平台。童话小镇:依托木玩产业优势,以提升木玩产业和完善城市功能为抓手,融合木玩研发、木玩展示、木玩游乐、创意文化、旅游集散、休闲养生等功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童话小镇。梯田风情小镇:依托云和梯田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打造集梯田观光、乡村度假、养生养老于一体的旅游小镇。滨湖养生小镇:依托云和湖山水资源,谋划一批滨水度假、水上游乐等重点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水上运动、养生养老于一体的旅游小镇    

五、创新融合,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增强转型发展动力,全面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全面推动大众创业创新    

完善创业创新平台。以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及互联网众创空间为重点,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平台。加快木玩创意园、小微企业产业园、e创园建设,引导创新载体集聚发展,鼓励将老厂房、旧仓库等改造成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围绕“135”生态产业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创新“863”工程,建立完善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测检验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中试、产业化研究及应用转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广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乡村等新模式,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加快建立便捷的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管理,放宽进驻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允许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业群体借助商务秘书公司、地址托管等方式申办营业执照。继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整合证照办理等相关公共服务资源,为创业创新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简化证照办理流程。加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维护,对创新发明知识产权、电子商务领域专利加大保护力度,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积极拓展创业投融资渠道,支持创业创新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和融资,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    

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继续深化绿谷精英等人才培养工程,分层、分类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订单式培养、继续教育与培训、人才柔性流动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育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做大做强云和师傅等地方特色人才品牌,拓展木玩、石雕、旅游等特色人才培养,加强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抓好党政、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社工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着力释放改革红利    

推进重大改革试点。继续深化扶贫改革,全力推进精准帮扶,实施精准帮扶五个一批工程,支持生态精品农业、民宿产业、来料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业等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全面推进三权抵押贷款,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加强农民创业资金保障。做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后续工作,推进企业入园建设。加快实施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县等四大重点改革。积极争取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试点等新试点。通过这些改革,着力破除发展瓶颈,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梳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完善审批标准,严格规范审批行为。巩固提升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成果,确保进驻行政审批中心窗口的审批服务事项到位、审批权限授予到位、人员进驻到位。继续深化重点项目局长代办制,进一步完善代办机制,积极开展市县联动大代办。推进中介服务管理规范化,中介服务项目统一使用网上竞价系统,积极鼓励县级中介机构入驻市中介服务平台。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实时互通共享以及依法查询。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    

深化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创新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差别化电价、水价和污水处理费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理顺国资管理体制,推进国资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和重组,对县国资公司实行规范化的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模式管理,激发国资国企活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扶持重点工业、文化及旅游等企业,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生态产业发展。引导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向市场化的产业发展运营平台转变,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PPP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    

(三)积极加快区域合作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北上借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东行借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融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下借助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地区的开放合作。对接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交通互联、客源互送、政策互惠及利益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使云和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推进云和企业与央企、行业龙头的合资合作,逐步实现从引资为主向强调资金、技术、智力、人才和管理同步引进转变。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博览会、推介会,不断拓展交易展示平台。加快融入瓯江生态经济走廊,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协调发展休闲养生经济,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主动接轨丽水中心城市经济圈,加强与丽水市区在综合交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人力资源培养等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创新产业分工互补机制,建立跨区域的收益分配和协调机制。深入推进与经济强县结对合作,谋划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联合设立一批技术转移平台,发展高水平产业。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快以安溪、雾溪为主的民族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大对畲族乡、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培育、畲族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云和雪梨精品园等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发展来料加工、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特色加工业,围绕畲乡风情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畲族乡村风情旅游业,推进黄处3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示范点建设。    

六、设施联合,完善四网基础设施    

按照智慧互联、共建共享的要求,建立完善覆盖城乡、智慧高效的综合交通、现代水利、绿色能源、智慧信息四大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基础设施由基本满足向适度超前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    

加快公路建设。构建完善一环二高三主干四连五通道路网。强化公路主骨架,提升干线公路等级,加快G235国道云和段、G322国道云和段和S328省道规溪亭至朱村段等项目建设。完善县乡公路网络,提升农村公路等级,便捷串接景区资源,改建提升云龙公路、后交线后山至崇头段、陈坞至麻公路等    

   

加快水运建设。完善库区交通网络,创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水上交通环境。加快紧水滩坝顶经龙门赤石至龙泉、紧水滩坝底经溪口至石塘水路建设,推进云和湖码头(原田码头)、石塘交通中心码头、石浦南北码头等码头建设,提升小顺中心码头,设置云和县水上应急救助分中心和赤石、小顺搜救点。    

加快站场建设。加快客(货)运中心和乡镇客货运一体站建设,形成各种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枢纽。谋划综合交通信息中心建设,建成云和物流基地,打造集储存、运输、装卸、包装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现代化货运中心。合理布局建设乡镇客货运一体站,完善农村运输网络,到2020年新建客货运一体站10个、公交停靠站200个。    

加快高铁接驳。加快温武铁路项目前期,谋划丽水-云和的轻轨和云和通用机场建设,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加强县城、景区与丽水高铁站的交通联系,通过开通县城与丽水高铁站间的直达客运专线、优化县域公交线路等方式,提高交通可达性和便捷度。    

(二)构筑现代水利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坚持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全面完善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快独流入海二期工程和中小河流二期治理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规划内瓯江干堤、浮云溪治理,重要河段堤防加固、清淤疏浚,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山塘综合整治2020年,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主要中心村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避险机制,积极推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雾溪水库等80余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到2020年城乡居民供水保障率达95%以上,水质达标率达100%。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和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主管网,改造老城区污水管网,着力提高截污率。    

改善水生态环境。通过实施紧水滩引调水工程,加快两溪贯通、北水南调,促进河湖水系连通,改善浮云溪和黄溪的水生态环境,加强县城备用水源建设,确保城镇居民用水安全,实现引水入巷、以水润城,建设水系畅通、水清岸绿的生态云和。实施龙泉溪、浮云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重塑滨水自然风貌。    

   

(三)建设绿色能源网    

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充分利用云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有序开发清洁能源,争创清洁能源示范县。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有序推进林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积极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黄源风电场二期工程建设。    

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配供应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在居民消费领域、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作用。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配套服务体系,谋划推进充电站、充电桩以及充气站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    

建设智能电网。建设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智能电网,构建输配协调的电网结构。加快智能化城网建设,继续推进农网改造,完善以220千伏为龙头,以110千伏为主供网架的智能电网。    

(四)打造智慧信息网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建设旅游景区基础网络工程,努力提高光纤覆盖率,实现中心城区及3A级以上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搭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整合旅游产业信息资源,创新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提供云和旅游产品信息及服务的虚拟应用。全面对接省市智慧旅游交通体系,为游客提供便捷的网上购票服务等交通服务。    

加快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宽带信息网。鼓励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扶持青年电子商务创业点,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搭建农业服务平台,实行产销衔接、精准化生产,提高云和绿色农产品的辐射扩张能力。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休闲农业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强智慧应用。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构建智慧办公、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决策体系,提高网上办事便利性和办公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字城管工程,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政执法、城市管理等视频监控系统。培育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智能物业管理,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七、生态整合,彰显真山水生态优势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形成一环两廊多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一环:即环县域水源涵养与生态屏障区,是构成区域生态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大规模开发建设行为,保留原生态的自然肌理,保障云和的生态安全。    

两廊:即北部水系生态廊道和中部城镇交通生态廊道。北部水系生态廊道,位于县域北部沿云和湖流域,主要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水岸绿化,控制适宜的廊道宽度,维持河段自然形态,提升流域生态品质。中部城镇交通生态廊道,东西向横贯县域中部,主要承担交通干线走廊的功能。加强道路绿化,保留开敞绿地,注重道路交叉口、公路入城口等区块的生态建设。    

多区:即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等分区,是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节点。自然生态红线区应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控。生态功能保障区是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营养物质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区,是瓯江水系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安全的环境,保障周边地区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供给。人居环境保障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并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以及安全的生活环境。环境优化准入区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环境,保障人群健康安全。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生态空间管制制度。全面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理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水源保留区的核心区边界为生态红线管控界限,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完善生态屏障区、生态走廊带、生态节点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串联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全县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涵养林及美丽林相建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推动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60万立方米。实施水源地生态保护和修复计划,加大水环境整治与修复力度。推进各级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建设和保护,加快建设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巨石美石、濒危物种保护和耕地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三)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重点推进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工作,实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制度,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扎实做好二氧化硫、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建成云和县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切实提高油品质量,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清洁生产标准、污染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等准入条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水体、大气等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加快城乡环境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化五水共治,提高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完善河长制等长效机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建筑扬尘五气共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村庄保洁联动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探索工业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加快推进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广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    

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合推进三改一拆腾笼换鸟等工作,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消化批而未用土地,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深化全省首批节水型社会创建县建设,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约用水机制。加快推进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使用再生、可替代材料,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    

八、民生谐合,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围绕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优化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县人民幸福感。    

(一)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水平,引导各类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更加注重品质提升、人才培养等的内涵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师、学校等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对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和多样化课程,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争创省特色示范高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品牌工程,设立特色专业,巩固云和职技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成果,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升就业实训基地,形成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借助成技校、电大、社区学校等平台,加快成人教育发展。    

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理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推进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相结合,实现一校一品。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学校。以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以省级校园示范图书馆、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平台,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二)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党校教育补钙壮骨、立根固本作用,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强化新媒体建设管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传播网上正能量,加强网上内容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快实施两推进、两加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谋划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惠民工程,建设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基础文化平台,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网络,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民俗传统的挖掘和保护。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以木玩文化为主,抗战文化、银矿文化、雪梨文化三大文化为辅的“1+3”特色文化塑造。开展木制玩具节、梯田开犁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实现一个乡镇一台村晚、一个文化节庆,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推介云和文化精品,提高云和文化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三)不断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充分就业。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创建工作为载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积极搭建信息、培训、招聘、援助和创业五大平台,全面优化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鼓励发展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服务业拓宽二、三产业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形成覆盖城乡五保合一的社保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多缴多得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有序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监管,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加大大病保险保障力度,健全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为基本内容,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主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格局。加快老年大学、养老综合福利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乡镇养老院向社会养老机构转型。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医疗机构合作,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积极打造“4+5”养老服务产业格局,推动养老服务业与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四)积极打造健康云和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健康云和建设,争创省级卫生强县。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利用省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深化医联体等省、市、县医院合作,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有效提升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统筹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实施医疗服务行动改善计划,强化医学人文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持续发展。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9岁。    

提高全民身心素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实施公共体育惠民计划,加强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群众日常体质监测和健康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继续推进慢病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广科学的运动处方,建设运动干预慢病防控示范点。实施心理卫生健康工程,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加强人群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    

(五)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度,做好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和重点部门审计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高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认真贯彻民族、宗教等方面政策,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支持经济建设。    

加强平安云和建设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和三色预警机制建设。加快信访制度改革,推进信访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矛盾源头化解,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机衔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完善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台风、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完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党管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支持驻云部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巩固信用县建设成果,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基础,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九、加强规划措施保障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各项事业发展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消化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健全相关激励机制,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通过BOTBTTOT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筹资平台,引进各类资本参与开发。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旅游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领域,积极谋划一批PPP试点项目。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自主创新奖励政策、节能降耗奖励政策、重点工业企业培育政策、促进创业政策等,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三)强化重大工程建设    

十三五期间,安排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网络、城乡统筹提升、生态保护开发和民生保障服务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共计239个,总投资779亿元,计划投资338亿元,其中实施类183个,总投资609亿元,计划投资301亿元;预备类31个,总投资123亿元,计划投资24亿元;研究类25个,总投资47亿元,计划投资13亿元。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农业特色精品化、工业转型提升、服务业提质增量等项目建设,涉及项目共计66项,总投资251.4亿元,计划投资105.0亿元,其中实施类52个,总投资220.7亿元,计划投资98.6亿元;预备类9个,总投资25.7亿元,计划投资3.7亿元;研究类5个,总投资5.0亿元,计划投资2.8亿元。    

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工程建设。综合交通网、现代水利网、能源保障网、智慧信息网四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涉及项目共计58项,总投资208.1亿元,计划投资68.5亿元,其中实施类37个,总投资103.3亿元,计划投资54.2亿元;预备类9个,总投资73.5亿元,计划投资7.5亿元;研究类12个,总投资31.3亿元,计划投资6.8亿元。    

推进城乡统筹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类建设项目共计49个,总投资268.6亿元,计划投资129.5亿元,其中实施类41个,总投资243.9亿元,计划投资116.8亿元;预备类6个,总投资20.5亿元,计划投资10.4亿元;研究类2个,总投资4.2亿元,计划投资2.3亿元。    

推进生态保护开发工程建设。涉及生态环境整治、环保设施建设、生态涵养建设等,计划安排项目共计14项,总投资20.0亿元,计划投资13.1亿元,其中实施类13个,总投资19.5亿元,计划投资12.8亿元;预备类1个,总投资0.5亿元,计划投资0.3亿元。    

推进民生保障服务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健康养老及社会福利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共计项目52个,总投资31.3亿元,计划投资22.5亿元,其中实施类40个,总投资21.7亿元,计划投资18.8亿元;预备类6个,总投资3.1亿元,计划投资2.3亿元;研究类6个,总投资6.4亿元,计划投资1.4亿元。    

(四)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十三五规划为总领,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努力推进多规合一。科学分解落实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与年度计划制定密切结合,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加强规划管理。强化监督、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坚持人大、政协的监督与指导,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完善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让我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表:云和县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表    

单位:万元、亩    

序号                    

项目类别                    

实施类                    

预备类                    

研究类                    

合  计                    

个数                    

其中新建项目个数                    

规划总投资                    

十三五计划投资                    

个数                    

规划总投资                    

十三五计划投资                    

个数                    

规划总投资                    

十三五计划投资                    

个数                    

规划总投资                    

十三五计划投资                    


合  计                    

161                    

113                    

5854145                    

2959174                    

31                    

1233670                    

242220                    

25                    

469290                    

131800                    

217                    

7557105                    

3333194                    

                   

产业转型领域                    

42                    

36                    

1907042                    

813372                    

9                    

257300                    

36900                    

5                    

49600                    

27500                    

56                    

2213942                    

877772                    

(一)                    

生态农业                    

15                    

12                    

113933                    

107233                    

2                    

25000                    

22000                    

0                    

0                    

0                    

17                    

138933                    

129233                    

(二)                    

生态工业                    

6                    

6                    

422300                    

337100                    

0                    

0                    

0                    

0                    

0                    

0                    

6                    

422300                    

337100                    

(三)                    

生态服务业                    

21                    

18                    

1370809                    

369039                    

7                    

232300                    

14900                    

5                    

49600                    

27500                    

33                    

1652709                    

411439                    

                   

基础设施领域                    

38                    

25                    

1232994                    

641712                    

9                    

734950                    

75000                    

12                    

313400                    

67800                    

59                    

2281344                    

784512                    

(一)                    

交通设施                    

16                    

13                    

564720                    

190694                    

8                    

732950                    

73000                    

10                    

209900                    

47300                    

34                    

1507570                    

310994                    

(二)                    

能源设施                    

6                    

4                    

246176                    

243676                    

1                    

2000                    

2000                    

1                    

100000                    

20000                    

8                    

348176                    

265676                    

(三)                    

水利设施                    

10                    

5                    

86744                    

62744                    

0                    

0                    

0                    

1                    

3500                    

500                    

11                    

90244                    

63244                    

(四)                    

信息设施                    

2                    

2                    

5500                    

5500                    

0                    

0                    

0                    

0                    

0                    

0                    

2                    

5500                    

5500                    

(五)                    

发展平台基础设施                    

4                    

1                    

329854                    

139098                    

0                    

0                    

0                    

0                    

0                    

0                    

4                    

329854                    

139098                    

                   

城乡统筹领域                    

32                    

24                    

2333461                    

1210461                    

6                    

205000                    

104000                    

2                    

42000                    

23000                    

40                    

2580461                    

1337461                    

(一)                    

城市功能提升(含城市地下管廊)                    

11                    

8                    

226461                    

212461                    

2                    

86000                    

86000                    

2                    

42000                    

23000                    

15                    

354461                    

321461                    

(二)                    

特色小镇                    

3                    

3                    

1702800                    

719400                    

0                    

0                    

0                    

0                    

0                    

0                    

3                    

1702800                    

719400                    

(三)                    

小城市、中心镇培育                    

6                    

3                    

270000                    

182000                    

2                    

79000                    

10000                    

0                    

0                    

0                    

8                    

349000                    

192000                    

(四)                    

美丽乡村及新农村建设                    

12                    

10                    

134200                    

96600                    

2                    

40000                    

8000                    

0                    

0                    

0                    

14                    

174200                    

104600                    

                   

生态环保领域                    

13                    

9                    

195239                    

128380                    

1                    

5100                    

3000                    

0                    

0                    

0                    

14                    

200339                    

131380                    

(一)                    

生态环境整治                    

6                    

2                    

141800                    

101500                    

0                    

0                    

0                    

0                    

0                    

0                    

6                    

141800                    

101500                    

(二)                    

环保设施建设                    

2                    

2                    

8800                    

8800                    

0                    

0                    

0                    

0                    

0                    

0                    

2                    

8800                    

8800                    

(三)                    

生态涵养建设                    

5                    

5                    

44639                    

18080                    

1                    

5100                    

3000                    

0                    

0                    

0                    

6                    

49739                    

21080                    

                   

公共服务领域                    

36                    

19                    

185409                    

165249                    

6                    

31320                    

23320                    

6                    

64290                    

13500                    

48                    

281019                    

202069                    

(一)                    

社会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等)                    

16                    

7                    

75820                    

73491                    

0                    

0                    

0                    

1                    

7000                    

1000                    

17                    

82820                    

74491                    

(二)                    

保障性住房                    

6                    

1                    

67777                    

57431                    

4                    

30000                    

22000                    

3                    

25000                    

7000                    

13                    

122777                    

86431                    

(三)                    

健康养老及社会福利设施                    

8                    

6                    

33312                    

26512                    

0                    

0                    

0                    

1                    

30000                    

5000                    

9                    

63312                    

31512                    

(四)                    

公共安全设施                    

6                    

5                    

8500                    

7815                    

2                    

1320                    

1320                    

1                    

2290                    

500                    

9                    

12110                    

9635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