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索引号: 331125000000/2021-29027 发布机构: 云和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1-09-06 18:46:18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云和县委关于制定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制定,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云和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童话云和,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县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童话云和”奋斗目标,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升级、改革创新、文化引领、惠民富民”五大战略重点,奋力开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86.99亿元,全省总量排名前进1位,年均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1%;全域5A建设进一步提速,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5%,云和梯田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

城乡面貌明显提升。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滚动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创成省“无违建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以上。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赤石乡、安溪畲族乡创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崇头镇创成新时代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实现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全覆盖。城乡交通进一步改善,荣获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省级示范县和“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居全省第一,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河流水质优良(I-III类)断面比例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1.5%。在中国内地首次官方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荣获“中国天然氧吧”“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等称号,连续两年夺得“大禹鼎”,完成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试点验收。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建设扬帆起势。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实现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最多80”,新入园企业实现100%“标准地”供地。持续深化各类改革试点建设,入选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连续六年获得考核优秀等次,生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融资“云和模式”入选浙江省绿色金融创新十大优秀案例和国家林业局《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改革实践案例集》,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被认定为木制玩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功破解汇源果汁、赤石景区等多年历史遗留问题。

民生福祉更加丰厚。积极开展稳就业促增收工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7800余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8.4%9.3%。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相继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省卫生应急示范县,连续15年被命名为省“平安县”、获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连续两年创成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落实党委“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监督,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不断提高落实“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高标准完成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村(社)组织换届,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推动政企干部“双向挂职”、专业干部“上挂锻炼”,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云和铁军。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旅游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尚不稳固,木玩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亟待加强。轨道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完全融入省内“一小时交通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湖、田还未高效串联。高水平开放力度还需加大。与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长三角高能级城市联系度、与丽水市区的融合程度、与景宁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要素制约更趋突出。常住人口总量增速趋缓,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缺乏,能耗、土地空间等指标日益趋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尚不充足。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距离。

1  云和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度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2020

年均增长

2019

2020年(部分预计)

十三五

年均增长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0

7.5%

82.79

13.6%

86.99

5.8

9.4%

预期性

2

人均GDP

70000

7.5%

71957

13.4%

74400

4.2%左右

9%左右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

亿元

32

7%

39.15

20.9%

39.16

4.2%

12.4%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80]

10%

/

13.1%

/

8.3

/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6

7%

6.43

9.2%

8.1

26.4%

13.6%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3.8

8%

35.1

10.5%

37.89

8.8%

11.1%

预期性

7

旅游总收入

亿元

48

20%

52.2

25.0%

43

-18.4

16.5%

预期性

8

木玩、精密制造、金属加工产业产值

亿元

130

10%

166.3

26.6%

180

8%

15%

预期性

9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5

[3.8]

41.1

/

43.8

/

/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亿元

4

10%

3.76

0.6%

4.33

-3%

7.9%

预期性

1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

%

1.3

9%

1.08

8%

1.16

8%

8%

预期性

12

发明专利授权量

15

/

10

/

15

/

/

预期性

13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

10

/

10.07

10.8%

10.2

/

/

预期性

1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0

/

71.3

/

72

/

/

预期性

15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

/

[18%]

/

-11.1%

/

/

/

约束性

1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

20


22


20以上


/

预期性

17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率

/万元

/

/

45.77

/

/

/

/

预期性

1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

/

[19.5]

未出

/

/

/

/

约束性

19

化学需氧量排放消减率

%

/

[5.9]

/

[40.22]

/

完成下达

/

约束性

氨氮排放消减率

%

/

[8]

/

[41.19]

/

完成下达

/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消减率

%

/

[3]

/

[24.5]

/

完成下达

/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消减率

%

/

[3]

/

[3.4]

/

完成下达

/

约束性

2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97


88

/

未出

/

/

预期性

21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率

%

>95

/

100

/

100

/

/

约束性

22

全县河流优良(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

98

/

100

/

100

/

/

约束性

23

耕地保有量(万亩)


11.72

[1.03]

13.96




/

约束性

24

单位GDP用地量降低率

%

/

/

0.67

/

/

/

/

约束性

25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m3

560

/

569

/

590

/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80%

/

81.54%

/

81.54

/

/

约束性

2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500

7.5%

44155

9.9%

46584

5.5%

8.4%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700

9%

20467

10.2%

22022

7.6%

9.3%

预期性

2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8

[0.5]

/

/

9.8

/

/

预期性

28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4500]

/

[5818]

/

[7818]

/

/

约束性

2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4

/

3.8

/

4

/

/

约束性

30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

%

95%

/

93.3%

/

100%

/

/

约束性

31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50

/

45

/

47.6

/

/

约束性

3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未下达

/

0.06

/

0.01

/

/

预期性

33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未下达

/

[481]

/

[570]

/

/

约束性

34

人均预期寿命

79.9

/

81.1

/

81.1

/


预期性

注:1. [  ]为累计数;

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计算体系改变,无可比性。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省内看,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从全市看,丽水市高扬丽水之干奋斗旗帜,开启了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在此时代大背景下,我县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我县正处于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高质量绿色发展态势向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省、全市、全县的创新实践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大花园建设促进云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温武吉铁路、丽云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谋划将有力提升云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以云经济、水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云和新一轮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全球经济大衰退和国内外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加速转型对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大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既是国家两步走第一阶段的战略期,也是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关键期,更是云和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的攻坚期。为此,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牢固树立“没有实现加快发展也是一种风险,没有追求实现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决心和胆略更是极端危险”和“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发展阶梯可以跨越”的理念,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持续打好高质量绿色发展组合拳,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035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重要窗口”全面建成,“童话云和”基本建成,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

——跨越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县生产总值较快增长,生态价值转化效率达到较高水平,高质量绿色发展取得决定成果,形成云和特色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城乡全面融合走在全省前列。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现代化县域治理体系全面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建成法治云和、法治政府和全国最平安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共识,建成天蓝、水清、地净的美丽宜居环境,绿色成为云和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深化提升“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动全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重要窗口”,奋力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全域5A童话大花园、国际木制玩具名城。

——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构建“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融合互促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快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生态价值充分实现、童话文化全面彰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为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示范。

——全域5A童话大花园。优化“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间格局,以云和梯田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以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木玩童话小镇建设为重点,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全面融入“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国际木制玩具名城。对标世界一流,加强木玩品牌建设与推广,推动木玩与幼教、文创、电商深度融合,加快国际化发展,提升木玩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云和从“全球木玩生产加工基地”向“全球木玩创制中心”跨越、从“中国木制玩具城”向“国际木制玩具名城”跨越。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云和经济社会总体目标是: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初步构建,县域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建成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

具体目标为“五个高”,即:

——生态环境高颜值。2025年,全县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类水体比例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81%以上,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3μg/m3以下,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生态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现代经济高质量。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到2025年,GDP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7%,人均GDP突破10万元、年均增长7%左右,GEP年均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10%RD经费支出占比居山区26县前列。

——地域文化高特色。和生、和合、和善、和美的“和”文化深入人心,木玩文化、抗战文化、农耕文化、船帮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群众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显著提升,童话云和文化魅力高度彰显。

——县域治理高水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提高。到2025年,平安建设、信息化发展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提升至75%左右。

——人民生活高品质。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到2025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7%左右和9.5%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81.5岁。

2  十四五时期云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计量

单位

2020年预计

2025年目标

五年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生态环境高颜值

1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类水体比例

%

80

>80

约束性

2

PM2.5平均浓度

μg/m3

20

23

约束性

3

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

一级

一级

约束性

4

森林覆盖率

%

81.54

81以上

约束性

5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

上级下达

约束性

6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率

%

上级下达


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上级下达

约束性

8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

%

上级下达

约束性

现代经济高质量

9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6.99

120左右

7%

预期性

1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0

7%

预期性

1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38.09

54

7%左右

预期性

12

旅游总收入

亿元

43

70

10%

预期性

1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万元/

11.2

15.7

与经济增长同步

预期性

14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市下达

预期性

15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4.51

50

15%

预期性

16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

10%

预期性

17

GEP增速

%

4~5%

预期性

18

GEP转化率

%

未出

[6]

预期性

19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16

居山区26县前列

预期性

地域文化高特色

20

文化及特色产业增加值

亿元

9.5

11.5

[2]

预期性

21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体设施建筑面积

m2

6330

8000

[1670]

预期性

22

居民综合阅读率

%

100

100

预期性

23

组织文艺活动次数

423

900

[477]

预期性

24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

%

75.3

>90

预期性

县域治理高水平

25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

72

75

[3]

预期性

26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8.3

90

[0.7]

约束性

27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20以上


约束性

28

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

%

60.6

100

约束性

2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

%

90

100

[10]

约束性

30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1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人民生活高品质

3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584

65300

7%左右

预期性

3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022

34600

9.5%左右

预期性

3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79

≤3.5

预期性

34

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

9.8

10.4

[0.6]

约束性

35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4.4

5

[0.6]

约束性

36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

5

7

[2]

预期性

37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8

稳定在97%以上

预期性

38

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护理员数

20.46

上级下达

约束性

39

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53.46

48.46

[-5]

约束性

40

人均预期寿命

81.1

81.5

[0.4]

预期性

4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5.75

预期性

注:1. [  ]为累计数;2. 2025年全县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为以2020年为基准价的实际值。

二、深化提升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互促的良好发展新局面,探索一条具有云和特色和辨识度的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构筑“一核两廊”空间发展架构。推动“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间格局向“一核两廊”更高能级形态迭代升级,加快从“浮云溪时代”迈向“云和湖时代”。“一核”即新型城镇化动力核,主要为县城及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结合功能需要,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进一步增强承载产业、集聚人口和辐射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功能。“两廊”即云和湖创意产业经济走廊和云和梯田农耕文化走廊,其中云和湖创意产业经济走廊,以云和湖水系资源为依托,串联赤石乡、紧水滩镇、浮云街道和石塘镇,因地制宜推进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挖掘水文化、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发展水经济、滨水康养、文创、科创等新经济,协同打造红蓝绿人文纽带;云和梯田农耕文化走廊,以云和梯田为依托,串联崇头镇全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高山避暑等,精心打造梯田农耕文化特色精品旅游路线。

1 云和县一核两廊空间发展架构

优化1571”城镇村三级体系。按照“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级开发方向,优化1个中心城区、5个特色乡镇、71个中心村的城镇村体系,加快形成“中心引领、多点支撑、城乡融合、全面振兴”的多层次、珠链式城乡发展新格局,实现“云和全域一盘棋”发展。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区在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核心地位,推动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特色化发展崇头镇、石塘镇、紧水滩镇、赤石乡、安溪畲族乡、雾溪畲族乡等,重点建设一批中心镇、中心村和特色景区村,循序渐进撤并一批偏远村庄。

强化县域多元融合。以域内蓝网、绿网、交通网、信息网、文化网为主体构建多元支撑、互联互通的内外部空间网络。以蓝色网络勾勒“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空间形态,以绿色网络锚固开发边界,以立体式交通网络串联带动乡镇街道、功能区、乡村发展,以安全、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促进智慧高效发展,以绚丽多彩的文化网凝聚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精神力量。对内,注重城镇空间、乡村空间、生态空间、创新空间的复合发展和融合渗透,构建山水相依、蓝绿交织、红绿融合、全域5A的文化景观风貌,推进“核与廊”“廊与廊”之间的交通连接、设施连接、生态连接和文化连接。对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对接“一带一路”和“四大”建设,以市域“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为指引,加强云和与市区相融、与景宁相融,推进云和与丽水市区的“景景相连”“全面连接”,携手景宁联合打造云景聚落发展区块,以点上集中突破,推动形成面上更大发展带动效应。

(二)打造美丽宜居城镇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能级。以促进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更绿色为目标,优化县城发展空间,统筹提升资源配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畅通行动、城市生态提升行动、城市治理行动,全面展现“童话云和”城市形象。聚焦完善生态功能、产业功能、生活功能、人文功能、安全功能,保护修复绿地绿廊、打造就业创新载体、补齐公共设施短板、积淀文化元素魅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人口集聚,进一步巩固县城作为全县最大经济辐射灶、最全要素集散地、最强发展动力源的核心地位。

专栏1城市更新行动

深度谋划“四个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即未来社区、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和花园(绿色)社区,谋实完善城市“五大功能”(生活功能、产业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安全功能)项目。

一是未来社区建设。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城东(小徐片区)、城南(童话小镇)未来社区。全力推进小徐等未来社区建设,布局九大场景,丰富社区内涵和功能,迭代创新生活品质。

二是老旧小区改造。整合利用存量资源,通过拆改结合、综合整治,建立五年项目库,研究相关配套政策,2025年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成普光、金利等部分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三是老旧街区改造提升。积淀传承抗战省城、木玩童话文化,推进解放、新华老街区改造提升,融合“采真里”文化街区建设,梳理历史老街和文化记忆,重塑“三街九巷”风貌,做活夜游经济,营造创新集聚街区。

四是花园(绿色)社区创建。全面启动花园(绿色)社区创建行动,2021年、2022年达标率分别达40%60%2025年争取100%创建,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形成崇尚绿色生活、争创花园示范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专栏2城市畅通行动

构建城市道路主骨架,纵向打通城东南路、拓宽延伸新建南路、云雾路,横向打通祥云街东西段、拓宽中山东路,健全“六纵四横”道路网格局。打通道路阻梗,建设公园路(梨园路至云杨路段)、南山路(复兴路—祥云街)、龙母路(复兴路至祥云街段)等支路,谋划建设城南片区与工业园区、温武高铁站前广场,对接城北外环快速路等城市交通路网,有效串联城北老城区、城南新区、城西工业园区,形成纵横丰富的路网体系,中心城区高峰时段行车速率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绿地空间,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社会公共停车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建成县实验小学、三中等地下停车场,着力缓解老城区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

“六纵四横”:“六纵”是指连接南北道路总长约11.5公里的云雾路、城西路、新建路、城东路、仙宫大道、狮山路;“四横”是指横贯东西道路总长约21.8公里的中山街、城南路、复兴路、祥云街。

专栏3城市生态提升行动

围绕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市政公用、防汛排涝抗旱、景观绿化等项目,增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推进城区供水供气设施、污水零直排、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城市公厕等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居民用水用气,确保“十四五”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98%100%,城市内涝治理明显见效。做好引湖入城文章,保护修复城市绿地绿廊绿道,提升黄溪、安溪两岸生态景观,推进凤凰山全民健身公园二期、木玩主题乐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利用现有公园绿地、闲置空地、小区绿地建设系列童话微景观公园,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专栏4城市智治行动

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推动城市管理向智慧化、精细化治理转型。建设智慧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上地下管网、路灯、桥梁、公共绿地等一网统管,推进城市管理综合体系的智能融合。强化竞争机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建立公众参与共享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治理、项目监督等环节,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聚焦高质量绿色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按照“分类引导、培育特色”总体思路,进一步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打造“六镇六景”升级版,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品质、云和特色的美丽城镇。崇头镇依托云和梯田景区和“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打造“梯田农耕小镇”。石塘镇依托云和湖旅游资源和毗邻丽水市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红色旅游等,建成云和旅游“东大门”,打造“帆影渔歌小镇”。紧水滩镇依托云和湖山水资源和瓯江船帮文化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与休闲养生业,做好古村落开发和保护,打造“梦幻仙宫·科创小镇”。赤石乡依托云和湖山水资源和高速出入口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打造“浪漫赤石·玫瑰小镇”。安溪畲族乡突出畲乡民族特色、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梨花乡里小镇”雾溪畲族乡依托原生态环境优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康养产业,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逐步融入中心城区,打造云和县城“后花园”。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赋能激活乡村特色经济。做深农文旅融合文章,加快实施小微田园综合体115工程”,打造一批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康养、教育研学、食宿娱乐、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小微田园综合体。加快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大力推进民族乡村产业振兴,确保民族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成为样板。到2025年,累计创成省级农家乐集聚村9个,“丽水山居”农家乐综合体9个,培育提升农产品旅游地商品50个。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完善乡村数字信息网络,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建设“云和三农”数据仓,建立健全5G引领的智慧农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重点推广微型耕作机、茶产业系列设备等农业机械。到2025年,建成云和县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1个,数字乡村试点村3个,数字化种养基地40个。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深入实施“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持续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老三宝”,大力抓好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新三宝”,切实打好“产业富农、金融支农、改革强农、政策惠农、帮扶助农”等富民增收组合拳,着力提升全县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实施“消薄”攻坚提升行动,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落实低收入农户扶贫补助、就业帮扶、临时救助等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鼓励村级集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2025年,力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600元,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00

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主题,加强统一规划布局和农房建设管控,更多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和花园乡村。到2025年,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美丽乡村精品村47个。推进云和浙派古韵乡村建设,实施“云和民居”改造工程,维系好、保护好乡愁记忆的物质载体和生活场景。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三带三园”建设,持续优化乡村风貌,坚持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巩固提升“十里云河”“最美梯田”等7条美丽乡村风景线,谋划创建第8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统筹推动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开发类四类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三大革命”,推进云和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传承乡村文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行“互联网+”治理,完善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制度,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和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四)健全城乡融合体制

推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申领条件和服务功能,全面梳理依附于户口、城乡有别的各项福利政策,促进城乡福利逐步并轨,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镇人才返乡服务机制,实施以“两进两回”机制为核心的农村主体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城乡公共资源供给体系,协调发展教育、医疗、公共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改革,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进符合云和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重点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评价体系。

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深化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和多种形式的流转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保障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承包地与林地经营权改革,加快探索经营权入股和利益结盟机制、承包权和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深化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创新,健全城乡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城市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机制和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夯实高质量绿色发展根基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加快构建具有云和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一)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战略支柱产业

突出高等级景区引领带动。全面推进“云和旅游跨越发展3610工程”,重点推进“云和梯田5A景区创成”“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启动创建”“木玩童话小镇以5A景区标准建设”三个5A工程,成功打造全域5A大花园。以梯田5A为龙头,举全县之力推进梯田5A创建工作,将云和梯田景区打造成为我国第一个梯田类5A级旅游景区。以云和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全力推进云和湖旅游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努力将云和湖打造成省内引领性的旅游度假区、养生养老先行示范区。以木玩童话小镇建设为载体,构建童话实体、营造童话氛围,打造体现“木玩童话”特色的文化创意型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推动佛儿岩景区、赤石景区、白鹤尖景区创成国家4A级景区,加快建设一批优质旅游景区。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启动5A级景区城创建,力争实现景区乡镇、景区村庄全覆盖。

专栏5:云和旅游跨越发展3610工程

13:打造云和梯田国家5A景区、以5A标准建设的木玩童话小镇、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35A或相当于5A级别的景区。

26:打造仙宫景区、佛儿岩景区、赤石景区、灵山景区、白鹤尖景区、小顺景区等64A级别的景区。

310:打造石浦、坪岗、金水坑等103A级景区。

积极推进“旅游+”融合发展。结合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更宽的视野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旅游商业模式,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旅游+民宿”,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完善民宿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云和云居·六头民宿”品牌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加快发展“旅游+康养,持续擦亮“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健康服务示范城市”金名片加快推进云和梯田农耕、黄家畲清凉无忌小镇等一批康养600项目落地,打造康养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旅游+赛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场馆、展览馆及户外设施,办好环云和湖国际铁人三项邀请赛、云和湖垂钓节、云和梯田跑山赛等体育赛事和云和梯田开犁节、云和雪梨节等特色节庆培育发展“旅游+研学持续举办全球梯田联盟产业经济研讨会,加快推出一批具有云和特色的精品研学旅行体验产品。

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以县城客运中心、高铁站(规划)为主点,云和东、梯田游客中心、三江口、仙宫游客中心、赤石等为次点的多层级旅游集散体系。完善旅游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全域旅游定制专车、旅游慢行交通体系、自驾游路线和房车营地、旅游特色交通体系、汽车租赁体系。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构建智慧旅游游客服务系统、智慧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和智慧旅游行政管理系统。大力开展旅游惠民活动,不断拓宽产品线,鼓励和引导景区推出各类旅游优惠卡、制定更多针对特殊人群的优惠政策。推进县城高等级酒店招商和建设,提升游客住宿接待能力。

(二)提升木玩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木玩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积极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政策,鼓励传统生产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争创出口名牌,推动建设外贸强县、打造全球木玩产业高地。建成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木玩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快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推进,促进木玩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到2025年底,力争全县木玩产业产值突破16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1家、十亿元企业1家、亿元企业16家、规模以上企业80家,外贸出口实绩企业超过100家。

全面推动木玩多元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木玩+”行动,打造以“木玩+幼教、+智创、+休闲、+服务、+生态”特色产业体系,推动木制玩具从传统的卖产品向卖创意、卖生活方式转变。深化“木玩+幼教”,密切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省市装备中心、高校院所和幼教集团的合作,加强与各地各类幼儿园对接,开展云和学前木制教玩具APF适用标准体系推广应用研究,加快构建“云和木玩”学前教育装备规范化体系。推进校企共建木制教玩具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开发木玩学前教育课程,努力将木玩产品更好地转化为幼儿学习的教玩具。大力发展“木玩+文创”,积极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培育具有鲜明文化特质和浓郁时尚气息的木玩文创产品。加快发展“木玩+体验”,鼓励有条件的木玩企业面对游客市场,推出创意手作、互动游戏、木玩研学等体验性活动,培育消费新热点。

强化木玩品牌与文化推广。积极申报国际木玩名城,持续举办国际木制玩具节、全民木玩竞技大赛、木制玩具展等系列品牌推广活动。推进木玩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发布云和木玩产业发展指数,争设中国云和(木制玩具)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加强木玩品牌开发与保护,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和木玩游戏”教育品牌,进一步提高“云和木玩”“云和教玩”的知名度、影响力。

(三)推动现代制造业扩量提质

做强钢压延制造业鼓励支持华宏等行业龙头企业向高端钢铁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企业丰富产品类型,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链向钢铁行业下游延伸,培育发展废旧回收、汽车拆解等配套产业。引导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科研院所组建钢铁研究院,促进产品改造升级。到2025年底,全县钢压延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80亿元。

做优轴承制造业。引导轴承企业在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强轴承套圈、钢球进口替代产品研发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向航空航天等高端细分领域延伸,培育引进成套轴承、高端轴承生产企业,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精密轴承生产制造基地。推进轴承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变,提供轴承使用过程中的智能监测、故障诊断、报废回收利用等增值服务。到2025年底,全县轴承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5亿元。

做精阀门制造业。鼓励阀门制造业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加大阀门精密铸造环节技术升级力度,攻关重点铸造工艺环节。鼓励企业开展国内、省内首台套设备开发及新产品研发,向耐磨蚀、耐高温、抗高压的精密铸造新材料及其应用发展。到2025年底,全县阀门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5亿元。

(四)加快生态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荒芜农田复垦,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梯田生态稻,推广质量好、品相好、口感好的梯田生态稻。推动发展粮油特色产业,推广粮油绿色高产技术,组织实施粮油绿色高产攻关和示范片区创建项目,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推广应用规模,提升粮油产能。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良好氛围。到2025年,年度种粮面积不少于6万亩。

做强优势主导农业。依托“一镇两区三园”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一果两茶一菌一蜂一鱼”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精云和雪梨、做大生态绿茶、做实油茶、做优食用菌、振兴蜜蜂、提升渔业,积极培育香榧、甜橘柚、中药材等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发展雪梨、生态绿茶等农业种植经济带和农产品加工业,补齐加工短板,做活市场营销,进一步彰显云和农业产业特色。到2025年,培育50个左右乡村产业专业村。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逐年提升产能,到2025年,年出栏生猪力争达10万头以上。

专栏6:打造“一镇两区三园”生态农业发展平台

一镇:即元和街道云和雪梨特色强镇;

两区:即粮食功能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园:安溪、三门、田垟3个田园综合体;

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耳稻轮作、药(中药材)稻轮作、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新型农(林)作制度,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规模和产量,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治)体系建设,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实现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积极推进有机肥使用,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县。推广应用“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创建有机产品认证县。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环境准入与退出制度,推进畜禽排泄物、秸秆、尾菜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管理、水产养殖场尾水生态化治理和水质监测,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探索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持续提升区域公共品牌。深化与“丽水山耕”品牌合作,做大“云云联盟”,推动“云和师傅”劳务品牌转型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做强“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仙宫湖有机鱼”“梯田稻米”等特色品牌,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知名品牌。积极筹办、参加各类生态农业节庆活动、展会,强化品牌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五)构建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平台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建立创新型企业集群梯级培育机制,加快建设省级科技孵化器、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探索“科创贷”金融产品,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的赋能,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大力提倡企业智能化咨询诊断服务和改造提升。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建设,推广应用MER/ERP系统、智能仓库、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

大力引育创新型人才实施“青年云和”行动,建设党管青年人才共同体推进“青雁”人才培育计划和“家燕归巢”行动,加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搭建青年服务综合平台,加快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大力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大胆把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实施科技特派员“扎根行动”,充分发挥云和籍在外人才作用,不断巩固全县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谋划建设“科创绿谷”,创新发展大数据服务,努力探索山区县数字经济发展之路。依托水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水经济”。积极发展电商经济,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平台合作,抓好木制玩具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建设,促进更多市场主体开展“9710”“9810”出口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亿元,其中国内电商交易额达45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5亿元。顺应后疫情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大力支持线上教育、远程医疗、在线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现有的电子元器件、纺织、电缆等企业基础,探索培育半导体、纤维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力推进平台“二次创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能级,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和道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城西工业园区“腾笼换鸟”“退二优二”“退二进三”,引导和支持园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零地技改”、改造提升闲置厂房等方式提高亩产效率。集中力量打造木玩童话特色小镇,放大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谋划新工业平台,全力推进丽龙高速以南区块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云和县生态工业新区、高铁经济功能区及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杨柳河、沙溪区块数字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电商产业园,培育县域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新增长极。高标准建设小微企业园,突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作用,力争到2025年底,省级小微企业园认定8家,培育四星级以上小微园区1家。

四、聚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山区跨越式发展支撑

聚焦综合交通、水利、能源、市政设施和数字信息等领域,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与新型,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补齐短板,努力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打造互联互通的内外交通网络体系

构建畅联高效的对外综合交通网健全对外轨道交通网络,谋划推进温武吉铁路、丽云铁路以及丽云观光轨道交通、东西向快速路(高架)等项目,全面融入全省一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两小时交通圈。紧抓浙江交通强省建设和丽水立体交通网建设契机,全力推进235国道云和段改建工程、322国道云和后山至麻段改建工程和长深高速赤石互通改建等重大项目,进一步畅通与市区以及松阳、景宁、龙泉等地的联接通道。以水上航空为特色,积极谋划和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努力打造丽水市水上航空综合体。

构建便捷舒适的域内绿色交通网织好织密县域公路网,大力推进局龙线、云龙线、后交线、黄安线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推进赤石—南山湖等通景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和通往云和梯田景区、仙宫景区、佛儿岩景区等主要景点的旅游交通设施。加强水上交通建设,完成石塘交通中心码头、石浦东西码头等水路交通节点建设,提升优化云和湖水上旅游观光巴士线路。积极推进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的县域慢行交通网络建设,重点打造中国最美马拉松绿道、山城湖轴线绿道、云和梯田星空跑绿道,实现全域生态绿道互联互通。

构建通达普惠的现代农村交通网“修一条路,建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农村公路在统筹城乡、服务“三农”、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打通农村断头路,进一步提升通村比例,全面提升通行条件,提高特色精品村、民俗文化村、景区村等重要经济节点对外通达水平。巩固农村客运“村村通”成果,创新农村客运运营模式,提升农村运输服务运营水平。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服务网络体系,助力消费品“进得去”、农产品“出得来”。

(二)完善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安全美丽水利体系。加大浮云溪、安溪等重要河段堤防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完善以江河干流堤岸、防汛通道为主架构、以山塘水库为节点的全域防洪保安网,建成完善全域防洪保安网。积极参与浙西南大中型水库群建设,谋划紧水滩至滩坑水库北洪南调工程,加快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和节水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抓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加强雾溪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保障县城供水能力的情况下将周边有条件的村庄最大限度并入县城管网。迭代升级幸福河湖建设,依托紧水滩引调水工程,优化水生态,持续改善河湖面貌,打造城市“心肺工程”,构建以水养城、以水美城、以水润城、以水活城的水乡风貌。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统筹高容量高能级电力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工业园区以及城乡各级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构建完善以220千伏为依托、110千伏为中心、35千伏为骨干、10千伏为主体的智能电网架构加快开展沙溪区块220千伏云中变和杨柳河区块110千伏长田变前期工作,推进大坪区块大坪变选址工作,建设云和坚强生态电网。深化供抢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电网防台风、高温、雨雪等极端天气工作体系,大力推广主动抢修,保障企业和居民用电安全可靠供应。加强全能型供电所建设,提升一线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办电、交费、容量变更等多样化、个性化业务在线办理,持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

构建绿色能源网络。深入推进省清洁能源示范县建设,积极谋划各类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有序推进光伏发电、风电、城市天然气、小水电提升改造等项目。积极谋划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鼓励居民购买、乘坐新能源汽车,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公交集团等特定客户的电动汽车专用充电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绿色能源基础设施。

(三)推进智慧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通讯网络。加大通信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促进各类管线集约化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安全、可靠、高效、通畅的通信网络。加快建设城市高水平全光网络,推动城市家庭百兆宽带普及,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快5G信息网络布局和建设步伐,实现中心城区、交通枢纽、主要景点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逐步延伸。继续实施全域旅游基础信息保障工程,对全县涉旅场所和重点旅游景区、村落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

推进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上云”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文教卫体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迭代升级,提升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云和“城市大脑”建设,完善城市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平台,提升基础设施智能互联度、城市大数据共享利用度、服务高效便捷度及数字经济创新融合度,实现“一个大脑管城市管治理”。聚焦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物流、清洁能源、幸福民生等方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场景的智慧化融合应用,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建设全域美丽家园。

(一)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加强玉溪水库、雾溪水库等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状况持续优良。加强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云和湖省级森林公园、白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物种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实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资源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

有序推进环境管控单元分类管理。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以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边界为主,加快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统一环境管控单元编码,实施分类管理。严格落实环境管控单元分类准入清单,针对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实施相应的清单标准。

专栏7:云和县环境管控单元分类情况和准入清单标准

1.优先保护区:9个单元,面积为707.60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51%,主要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等重要保护地,以及生态功能较重要的地区。涉及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禁止工业化和城镇化,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涉及的各类保护地,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管控。其他优先保护区域按照空间布局引导、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等要求执行。

2.重点管控区:3个单元,面积为34.86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2%,主要为工业发展集中区域和城镇建设集中区域,其中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1个,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元2个。城镇生活类和产业集聚区按照空间布局引导、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等执行,其中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按照差异化开发导向及管控要求,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原则上不得新建或扩建三类工业项目(列入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除外),现有生产能力在符合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定位的前提下进行提升改造,不得新增用地和污染物总量,且须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园区规划环评。

3.一般管控区:1个单元,面积为247.06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4.97%。按照空间布局引导、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等执行。

加快构建全过程环境管理框架。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探索构建以“三线一单”为环境空间管控基础,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环境准入关口,以执法督察为环境监管兜底的全过程环境管理框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现代观测技术,借助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力量,构建基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分区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评估体系,开展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分析评估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大型公共绿地和湖泊湿地,以道路、水系为廊道,加快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推进瓯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加强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提升浮云溪流域、安溪流域、云和湖等河湖水质,推进环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生态修复,实施湖滨带地貌基底修复和景观恢复。加大森林生态修复力度,统筹推进生态公益林、珍贵彩色森林、饮用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持续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扬尘治理,落实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措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防控,加强无组织排放防控,鼓励引导木玩行业油性漆改水性漆,加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建筑工地扬尘监管力度。深化“五水共治”,完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防控,落实开发利用监管举措。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更加严格规范工业固废特别是危废管理,创成省级“无废城市”。

持续深化试点示范建设。深化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试点成果,探索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重点污染因子健康风险管控,加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持续发布并加大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应用场景开发,加强康养指数、水雾指数等应用推广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建立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价值评估、股份制改造,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探索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市场定价、交易机制,推动政府、生态保护者、价值受益者共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体系。鼓励渠道和平台建设,有效链接生态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推动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体系。

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两山银行”实体化运营,积极借鉴湿地银行、水基金等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国际经验,探索调节服务碳汇核算体系,推动调节服务的生态价值实现从政府购买的生态补偿单一形式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发展。迭代升级“两山贷”“两山存”等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养老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吸引环保企业参与其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有效衔接。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体系。总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经验,积极推广“生态信用+”的雾溪转化模式和“四位一体”的崇头发展模式。建立GEP核算定期评价、校验和发布机制,强化GEP核算结果应用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和多领域补偿挂钩机制,将GEP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内容。

(四)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生态化转型。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落实能源“双控”政策,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依法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全面开展能效创新引领,建立重点行业和项目能效准入标准。完善“区域能评+产业能效技术标准”机制,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严格控制涉煤项目和新上高耗能项目,提高能源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结构优化、环境污染治理等协同共管,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鼓励绿色出行,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引导居民更多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旅游。鼓励绿色消费,普及节能节水器具,减少公共场所一次性用品的供给,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提高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率。建设绿色政府,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积极引导全社会企事业单位节约资源和能源,开展绿色办公。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创建活动。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建设特色生态文化载体,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景点和“浙江生态日”“丽水生态文明日”等生态文化节庆为宣传载体,多种形式展现宣传低碳文化。支持民间环保公益行为,鼓励引导全民参与环保公益事业。

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与长三角、丽水市区以及景宁等地的全面对接与融合,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国有企业发挥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基础网络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领域,探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质量,推动国企2A信用评级和发行债券直接融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整合未改制国有企业资源,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推动国资监管运营体制创新,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不断健全投融资机制。平衡好防风险与稳增长关系,在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前提下,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大对城市补短板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导向作用,以政府投资资金有序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适度扩大信贷投放,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推进重大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采用PPP 等形式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提升改造、运营管理,促进项目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着力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游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要素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集中。深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科学设置不同地类的规划出让条件,工业用地突出亩产税收、就业,商服用地突出亩均效益,确保每块地带着“最优标准”入市,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提高土地、劳动力、能源、技术、数据等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和市场化配置。

(二)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政务服务2.0为抓手,以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为载体,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打造“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充分利用智慧化手段和现代信息服务,向开放共享、协同合作的智慧行政方式转变。发挥大数据管理中心统筹协调作用,依托丽水市公共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大政府部门专业化数字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完善基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迭代升级“一件事”集成改革,构建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以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2.0版为突破口,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企业落地、开工、投产“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流程清晰、要素固定、权责明确的标准化审批,全面实施“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实质性降低企业税费,减轻企业用地、用电、用能、用人、物流等刚性成本。建立银企充分对接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推进亲清政商关系规范化制度化,大力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企业家精神,搭建政企沟通协商平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亲清会客厅和“政企双向挂职”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权力清单、程序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持续提升政府效能。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创新政务公开方式,积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和“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行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探索建立公众参与执法监督体制,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和标准化。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搭建覆盖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主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完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围绕生态信用、小微企业信用等重点领域开展信用建设示范。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管理,支持和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在云和依法开展市场业务,满足多层次、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三)增强有效需求牵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用,加强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用地报批等基础性工作,紧扣投资方向和重点,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加快推进一批强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与资金、土地、能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供给的联动保障机制,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

全面促进消费深挖内需潜力,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做大做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不断扩大消费总量。大力培育发展夜间经济、节庆经济、银发经济、体验经济等各类新型消费。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木玩产品和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实现优质精品走出去和高端消费人群引进来。提升电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带动家电、汽车、信息等消费。提升改造专业市场,发展冷链物流、城乡物流、快递物流等现代物流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进放心消费城市和放心消费商圈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积极开展“双招双引”。立足云和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创新招商模式,完善招商考核体系和服务机制,加大对资本、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一批优质企业落户、优质项目落地。坚持“一把手”招商,突出强链补链招商,围绕生态旅游、木玩产业、现代制造、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大力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招引一批关键环节的创新型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提升云和在产业链中战略地位。聚焦商贸商业、文旅综合体、专业市场以及教育产业、养老产业等民生消费领域,开展针对性的谋划和招商,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快研究出台总部经济政策,以公开普惠政策激发全民招商活力。

(四)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推动生态价值领域共创共享。立足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优势,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本、专业人才参与云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顺应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大势,积极谋划一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健康养生重大项目,以“全景、全业、全民、全季”模式建设长三角家庭休闲旅游目的地。

加强产业创新领域合作对接。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四大”建设,深度参与跨区域产业合作、价值链分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力、项目为主体的市场化协作机制。探索“飞地”互飞模式,将长三角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云和的生态、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飞地”项目,实现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赢发展。

努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扎实推进与宁波北仑和上海普陀等地的交流合作,以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生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协作项目,争取成为宁波北仑、上海普陀等地优质生态农产品供应地。实质化推进云和工业园区与上海真如铁三角科技园的合作交流,支持和引导本地企业赴结对地区开展产能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推进位于北仑、嘉兴港区的“消薄飞地”产业园建设,加快谋划建设一批新的特色明、效益好的“飞地”。启动创建“生态补偿特别合作区”,与大湾区新区、省级高能级平台共建山海协作“产业飞地”。持续推进与北仑区、嘉兴港区、吴兴区合作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进特色风景线建设。探索在结对地区建立“科创飞地”,打造云和人才、科技领域的对外窗口。

(五)加强云和与丽水市区相融

主动接轨市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融入市域“一带三区”空间布局,加强土地、税收、金融、人才、产业、商贸等领域与丽水市区的接轨。紧抓丽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放大云和生态旅游优势,全面融入全省“大花园”核心区建设。积极对接丽水市“瓯江中上游休闲养生新区”发展思路,加快环云和湖区域开发。

深入对接特色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依托云和木玩、阀门、轴承等制造业基础优势,大力开展两地企业间的生产、技术、经营、资本合作,推动行业联动发展。积极挂靠丽水市区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进一步扩大云和农副产品在丽水市区的市场份额。充分倚借丽水市区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丽水市区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吸引丽水市区高校、科研单位人才来云服务,不断拓宽合作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探索融入市本级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将云和打造成丽水服务业集聚区和社会事业功能区,强化智慧医疗合作,推动健康档案、诊疗信息互通共享互认,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形成整体发展优势。推动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就业政策对接,探索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就业服务同城化。协同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探索打造中高职联动、产学研一体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借力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

(六)大力推动云景一体化发展

推动重大政策制定共治共享。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多规合一”改革目标,在丽水市级规划指导下,加强两县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协同协调。重点探索区域国土空间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推进云景聚落发展区块建设,统筹谋划推进两县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与建设。

推动重大产业发展共促共荣。高标准谋划云景聚落发展区块生态产业园,深入探索合作园区产业协作机制。高品质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合作联盟”,推动“童话云和”“诗画畲乡”向纵深协作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特色旅游目的地。高起点谋划“山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地示范区”建设,整合两地优质农特产品,发挥农村电子商务作用,推进线上线下市场联动发展,加快促进云景两地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创业创新合作,加强人力资源流通,引导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充分合作和创新要素有序聚集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推进温武吉铁路等对外交通项目,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加强内部联通,探索制定云景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常态化运营云和至景宁城际公交,加快谋划云和至景宁第二条快速通道,加强县城-安溪-景宁的道路连接,进一步提升县域间人员、资源流动便捷程度。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云景一体化发展水平。

探索优质公共服务合作新路径。统筹考虑两县对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需求,研究出台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合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共同举办各类重大节庆活动、民俗活动以及体育赛事,重点推进两县畲族文化、云景“红色高地”革命文化的挖掘、研究、展示和利用,推进两县文化相融。推动社会治理合作,深化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合作,加强商(协)会建设工作。

七、实施新时代文化云和工程,谱写文化繁荣新篇章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和云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和”文化内涵开发在延续历史文脉中当好“薪火传人”,全面彰显文化魅力。

(一)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固本培元铸忠诚”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发声平台,建设学习传播实践基地,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深入弘扬践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深入挖掘黄家地、严山、坪垟岗、下垟等畲族红色文化,打造浙西南畲族红色高地。挖掘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以烽火小顺和红色梅湾两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为推动云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思想动力。大力弘扬云和精神,深化“云和封面”品牌建设,擦亮“最美云和人”名片,在全社会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推进经常性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宣传和弘扬“和”文化。全面推动“和”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引导社会形成和践行和生、和合、和善、和美的向善价值观。积极探索“和”文化+发展模式,探索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重点的文化践行路径,为解决污染物排放、乱砍滥伐、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以服务为重点,以政府服务态度的和气、和蔼、和善赢得老百姓认同;积极引导企业打造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及相关产品。把文化融入各类具体的社会规范中,制定出体现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特色的行为规范细则,推动市民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平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

(二)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全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入挖掘云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畲族歌舞、汀州吹打、包山花鼓戏、沙铺山歌等传统项目的保护力度,加强云和梯田芒种开犁节的文化资源开发,积极打造木制玩具技艺传承基地、包山花鼓戏传承基地、畲族文化传习所等特色文化展示体验基地。加强畲族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抓好特色文化载体建设、品牌打造和新业态培育,全面繁荣民族文化,增强经济竞争力。梳理云和城市书房和传统技艺、特色小吃、山都咸菜、根艺石艺等地域民俗文化,形成“一房四系列”特色产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全面收集民间传说、民间俗语等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故事元素,汇编成“云和故事”读本。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活态传承和特色经营,将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入驻”老街,做大做强云和非遗品牌。

着力修缮和复现历史文化遗迹。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推动“辛亥革命先驱”魏兰故居复建。加强银矿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保护一批古建筑,修整一批古驿道,整理一批古档案,维护畲寨等特色村寨的传统风貌。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梅湾、包山、桑岭等传统村落建设和崇头官银古道、泗州岭畲汉古道、梅湾红军古道、张家地云龙古道等古道修复工程,加快提升一批重点历史文化村和一般历史文化村。

大力挖掘和弘扬云和“抗战省城”文化。加强方山岭战役等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梳理“老省城”文化记忆和历史碎片,建成采真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抗战省城”文化“142”工程,修建浙江省抗战纪念馆,围绕公馆系列、老街系列、保育院系列、故居故室系列等主题类别和战役遗址、铁工厂遗址等重大抗日活动发生地,全方位展示云和“抗战省城”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组织举办“浙江抗战”主题研讨会和纪念活动,推动民族复兴馆、龟山白塔等抗日标志性建筑复建。

专栏8:云和抗战省城文化142工程

一个中心

以县城为中心,修建浙江省抗战纪念馆。

四个系列

公馆系列:以黄绍公馆为中心,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场景。

老街系列:以采真里为主轴,完善特色文化街区,弘扬抗战文化,传承云和精神。

保育院系列:以保育院旧址为载体,弘扬革命精神,发扬抗战品质,弥散人间大爱。

故居故室系列:在采真里(包括叶家厅、王家祠堂)进行归整,依据抗战历史,结合人物故事修建名人事迹馆。

两个基本点

战役遗址(方山岭):在鸡公奇凹一带选择一处合适位置建一座规模适当的战事陈列馆。

铁工厂遗址(英士大学):利用小顺小学旧址等空间,结合周恩来在云和活动事迹,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三)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水平。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布局,改造提升综合文化馆和图书馆,加快建设木玩博物馆、梯田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全民健身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新建一批24小时市民书房、民宿书吧、阅读吧等。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新模式,推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提升改造、运营管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促进城乡社区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惠民工程,组织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加大城市对乡村的优质文化产品输出,加强区域文化联动。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共享课堂、网上书房、数字展厅等建设。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购买范围,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完善“文化订制”精准服务及精品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文艺激励机制,推动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与繁荣。

(四)加快构建云和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木玩+文化“旅游+文化”为重点,持续推进木玩、动漫、幼教、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开发一批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创意等文化产品。依托木玩童话小镇、采真里历史文化街区等平台,重点打造和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一批有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积极融入瓯江山水诗路文化产业带,着力构建“一核驱动、两翼齐飞”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努力将云和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样板。

八、深化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绿色富民、发展为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激活内需消费潜力,建立健全先富带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工作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

推动高质量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业空间和就业潜力,加强对灵活就业、公益性就业的支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创业扶持范围,畅通融资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鼓励返乡创业,加强返乡创业重点人群、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等培育,支持返乡创业平台建设。突出以服务云和木玩、生态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为重点,加大对云和青年就业创业创新激励措施,不断增强对青年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健全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培训和政策帮扶,围绕云和产业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云和师傅”培训学校、云和县职技校、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育基地,创新发展培训项目,全面提升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帮扶,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推进根治欠薪工作,妥善化解劳资纠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开展“互联网+就业”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创收。落实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方面收入,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多种实现方式,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补齐教育资源供给短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集团化办学,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提高公办园比例。结合教育发展和人口增长需求,扩充教育资源,高质量普及学前至高中段15年教育。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专栏9:教育资源扩充工程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所,建成大坪小区幼儿园、新城(和润园)幼儿园,谋划大庆寺小区配套幼儿园、中国幼教创意园、白水小区配套幼儿园、小徐小区配套幼儿园,改扩建云和县幼儿户外活动场地建设工程,新增幼儿学位1800个以上。

建成实验小学分校,谋划小学1所,新增学位2500个以上。

建成初中1所,新增学位1200个以上。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小学“强基”工程、初中“壮腰”工程,确保高质量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建设创新型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稳步提升高考成绩,实现办学质量达到全市重点高中中等水平。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推动政府、产业平台和职业学校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针对木玩产业、数字化发展等需求定制化培养工匠人才,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基地。打通学科通道和年级通道,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基地,积极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性提升。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完善教师待遇保障、职称评聘、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打造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实施教育教学改进工程和教育质量保障工程,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益。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教育信息化2.0样板。以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三)提升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完成县人民医院病房扩建、县中医医院迁建和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等硬件提升工程建设。健全“流动医院”运行保障机制,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

拓宽卫生健康服务路径。加快发展健康服务,构建完善全生命周期居民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开展跨区域卫生健康服务合作共享,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治未病”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畲医、畲药挖掘与利用,推进其与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智慧医疗建设,推动网上门诊、远程会诊、信息查询、随访跟踪、满意度测评等功能,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加快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照护管理、照护保障体系。实施卫生人才培养“固本强基”工程,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育政策。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三年计划,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以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应急保障体系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突发情况发现和处置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院前急救和医院救治收治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楼。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应急梯队。

扎实推进全民健康。加快建设健康云和,常态化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健康促进县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确保国家卫生县城第五轮、第六轮复审顺利通过。规划建设县文体综合体项目,整合游泳馆、体育馆等分散场馆,提升公共文体设施使用效率。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推进体育小康村、社区多功能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步道等建设,加快构建城镇社区和农村“15分钟健身圈”。提升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健身走、骑行、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项目。

(四)大力发展养老服务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建设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展日托、全托、专业人员上门等就近就便的居家养老服务。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制度,优先满足困难家庭、失独家庭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医养有机结合发展,推进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的老年病专科发展,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加大养老设施建设力度。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适当扩大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规模和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康复疗养等机构,构建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设施网络。鼓励和引导社区利用闲置用房建设社区微型养老机构,推动新建住宅项目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积极谋划社区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多种形式的农村小型养老机构。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公开、平等的准入制度,营造规范、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着力培育养老产业、发展银发经济,积极谋划推进“四个一批”工程。以云和生态养生文化村、赤石景区为重点,培育发展集医、养、居于一体的养老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大力培养养老护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养老管理人才等人才队伍。

专栏10:养老产业“四个一批”工程

围绕发展养老产业和产业链需求,着力打造养生文化村、赤石景区等一批养老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一批有知名度的养老服务机构;谋划实施一批养老产业相关项目;培育引进一批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

(五)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按规定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调整工作。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提高基层门诊统筹保障水平和大病救助标准,加大慢性病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工伤预防工作,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维护职工劳动权益。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研究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政策。

多渠道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高质量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探索公共租赁住房、企业集体宿舍等多种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提升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水平,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能力。健全人才住房支持政策,根据人才层次,建立租赁型人才住房、产权型人才住房以及货币补贴的多元供应体系。合理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改革,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增加住房保障对象的选择性。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精准帮扶、长效帮扶的全流程救助机制,有效减少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健全分层分类的新时代救助体系,深化“联连帮”救助平台,持续开展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分类救助,构建高质量的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加快完善社会福利设施,进一步发挥残疾人托养及康复中心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动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慈善事业促进机制和工作机制。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以党建为统领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党建统领+化解中心+四个平台+全科网格+集成服务”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创新街乡共治,建立健全“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高效协同治理模式以及街道与乡镇、城市与农村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县域社会治理统筹协调能力。推行乡事城办(乡事城服务),加强进城农民服务与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政务服务、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全方位便民服务。

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探索跨区域、跨行业联调模式,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线上线下联动、网络实体互补,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组织,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

加强社会组织引导和管理。更好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群众主体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化“街乡共治”“乡贤参治”,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动态赋权机制,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组织自我监督管理、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九、统筹发展与安全,迈向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和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大平安”理念,坚持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和。

(一)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深化维护政治安全工作机制。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网络社会综合治理,实施网络望哨”工程,做好宗教领域等重点阵地的稳定工作。提升动态防控水平,加快构建公开与秘密、网上与网下、人力与技术相结合的风险预警机制,全面加强信息监测、情报收集、专案侦察、重点人员核查,及时洞察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社会领域等重大风险。

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国家安全宣教阵地建设,发挥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普法活动,涵养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深入开展保密法律法规学习,完善保密管理制度,坚决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持续做好“双拥”工作,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全面提升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水平,让履行国防义务、支援国防建设成为全民共识,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的氛围。坚持从军地现实需求出发,加强应急处突、抢险安防特种专业培训和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对部队兵力输送、应急机动的过境保障,提升国防科技能力。推进军民融合,以促进军民技术双向交流、双向转换为重点推进科技输出“通融”,鼓励优势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

(二)全面加强经济安全

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严控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风险和隐性政府债务风险,合理确定政府债务限额,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盘活各类资金资产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加强金融统计数据监测,加强打击金融违法犯罪专门力量建设,组织开展针对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假币、地下钱庄、银行卡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全力维护经济金融安全。

加强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和战略储备。处理好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常态与应急、政府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当前与长远等关系,实现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风险治理的统一协调和机制化。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不断强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与能力体系。加强和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把重要农产品和饲料农资纳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品种结构,健全物流体系,创新配送机制,建立高效安全可控的农产品应急供给保障体系。

加强城市安全保障。坚持隐患专业排查与群防群治相结合、集中排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全面普查与分类抽查相结合、政府督查与单位自查相结合,坚决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进一步健全重大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保障制度,结合排查情况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大基础设施维护所需资金,防止安全隐患酿成事故。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加快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加快建立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运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推进城乡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全县应急救灾储备库建设。健全应急处置和救援体系,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组建综合性常备风险救援骨干力量。编制完善突发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广泛开展应急防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率。

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领域各部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清单,增强风险转化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深入开展消防、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提升执法办案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积极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

强化食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和补贴奖励机制,稳步扩大“三品一标”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的有效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规范开具和使用合格证。开展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质、水产品专项整治活动,持续在高风险食品和大宗消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加强药品零售、使用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推进“互联网+药店”建设。建立健全食药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严厉打击食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整治黄赌毒,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新型网络犯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加强巡特警力量建设,健全网格巡控、空地联勤、快速响应机制,全面推广专业化处警、常态化巡防等警务机制。强化“三色”管控,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震慑各种违法犯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建立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滚动式”“地毯式”排查,严密防范“民转刑”案件,推动属地落实清单式管理、销号制整改,最大限度减存量、控增量、防质变。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探索“人力+现代科技”的风险预警模式,提高对新技术可能带来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格局,推进交通安全隐患动态“清零”,确保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加强智慧安防体系建设深化“云上公安、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以全域智能化为方向,持续迭代升级智慧警务综合平台。巩固提升部门数据融合共享机制,进一步做大移动数据池、人脸数据池、社区数据池、企业数据池、基础警务数据池,完善“视频监控、网络围栏、电子围栏”三道智能防线,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防控水平。

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和重要窗口强大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打造“重要窗口”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推动全县上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县委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以促进形成“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为总抓手,推进“五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建成综合集成、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选人用人工作闭环体系。发挥党校阵地作用,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

(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人民政协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加快民族、宗教、侨务、台务事业发展。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加强法治云和建设

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决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全面提升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构建协同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创建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加强政务公开力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深化风清云和建设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持和完善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突出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清廉共建,落实“四责协同”机制,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发挥“四项监督”作用,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风清云和。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进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促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部署,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加快形成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总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科学分解五年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强化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如期实现。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创新思维、奋发有为,为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重要窗口”、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城一湖一梯田:指云和县城、云和湖、云和梯田。

2.蓝网:河道等构成的水系网。

3.绿网:城市绿地构成的网绿网络。

4.“四大”建设:分别是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主战场和大平台。

5.未来社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6.小微田园综合体“115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创建10050亩以上的小微田园综合体(特色农场农庄),10500亩以上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5个核心面积2000亩以上的田园综合体。

7.“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丽水市委办、市府办2018年印发实施的《丽水市“八个万元”系列富民增收行动方案》(丽委办发﹝201878号),包括全力打造绿色精品农业、彩色乡村田园、特色山居民宿、银色养生养老、蓝色河湖休闲、古色传统经济、红色文化旅游、碧色山泉净水等“八色经济”,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百斤鱼万元钱”“千斤粮万元钱”“万袋菌万元钱”“新三宝万元钱”“农合联万元钱”“活产权万元钱”等八项增收行动,强化保障提标、“慈孝存折”、万名乡贤、万名干部、百个侨团、万元示范、党建引领、强化考核等八项助农增收措施。

8.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9.三带三园:“十里云河”、“最美梯田”和“梨花微雨”3条美丽乡村风景带,安溪、三门、田垟3个田园综合体。

10.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11.“百千万”工程:浙江省提出打造“一百个景区城、一千个景区乡镇、一万个景区村庄”

12.APF指年龄维度(AGE)、活动区角维度(PLAY)、保教功能维度(FUNCTION)

13.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

14.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把产业、学术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方面创新因素。

15.9710海关监管代码9710简称“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适用于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的货物。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模式是指国内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商品、企业信息展示并与国外企业建立联系,在线上或线下完成沟通、下单、支付、履约流程,实现货物出口的模式。

16.9810海关监管代码9810简称“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适用于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的货物。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是指国内企业通过跨境物流将货物以一般贸易方式批量出口至海外仓,经跨境电商平台完成线上交易后,货物再由海外仓送至境外消费者的一种货物出口模式,即跨境电商B2B2C出口。

17.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8.两山银行:生态资源资产开发经营的服务平台和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平台,它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对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管理,推动生态资源变资本、变资产。

19.两山公司:为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而创新设立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主体,一般在乡镇强村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它是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业的市场主体,是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有些地方也叫生态强村公司。

20.GEP: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简称GEP)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

21.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即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碳中和即努力争取2060年前,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

22.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2.0版:包括全面推进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提升“办理建筑许可”便利度、提升“获得电力”便利度、提升“获得用水用气”便利度、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提升“执行合同”便利度、提升“纳税”便利度、提升“办理破产”便利度、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便利度、提升“证照分离”改革便利度等13项改革。

23.双招双引: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一种对外招商引资的策略。

24.一带三区:“一带”,即市域发展核心带,包括东部莲都、青田、缙云3个县(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产业主导、创新驱动,推进一体化和产城融合深度发展。三区,即特色发展示范区,分别由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景宁等西部6个县(市)组成,利用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产业相近、文化相融的优势,突出协同合作、侧重特色,建设龙庆、遂松、云景三个聚落发展区块。

25.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26.六医统筹:医保、医疗、医药、医院、中医、医生统筹。

27.四责协同: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横向协同协作与纵向压力传导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四责协同”机制。

28.四项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

29.四种形态: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30.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