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县市场监管局:冷链物防工作存在的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余梅杰  来源: 县市场监管局  责任编辑: 朱梅丽  发布时间: 2021-08-13 09:25:21 浏览量:

为做好疫情防控,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主动担当,持续巩固优化冷链物防“三道防线”,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全受控,无遗漏”,筑牢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防线。但是,在实际监管执法过程中,发现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人员健康管理流于形式。冷链食品经营者个人防护意识仍有待提高,未严格落实测温、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屡见不鲜。以云和为例,部分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单位提供的人员测温记录台账看似“一丝不苟”,实则有“猫腻”,仔细对比后发现,每一天的测温记录内容都一样,甚至体温都保持一致,测温记录涉嫌造假。不少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未按要求佩戴口罩,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时也未佩戴手套、防护服等防护措施,事后也未进行洗手、消毒,个人防护措施做的不到位。单纯依赖经营者自觉和执法人员劝导的方式,难以有效落实人员健康管理举措。

二、 食品存在交叉污染风险。进口冷链食品“三专”管理难落实加大食品交叉污染风险。一是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未充分认识到冷链物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实施中敷衍了事;二是一些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单位经营规模小,场地受限,无法严格落实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存在进口冷链食品与其他食品混放贮存和销售情形;三是部分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看似实施了“三专”管理,实际在搬运、销售环节中,搬运工具、盛放容器、抓拿工具混用混放。“三专”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基层执法力量有限,无法实现实时督促指导。

三、 商家选择性应用“浙冷链”。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未全面应用“浙冷链”系统,未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100%赋码、扫码,规避赋码责任。以云和为例,检查发现部分进口冷链经营者实际库存与“浙冷链”系统不一致,因库存数量巨大,依靠执法人员人工一一盘点,监管难度高。还有部分进口冷链经营者贪图省力,本该在浙冷链系统做“出库”到下一游商家的,全部擅自在库存盘点中改为“自用损耗”,严重冲击了浙冷链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的初衷。如何定性选择性应用“浙冷链”行为,如何以法律手段震慑规避赋码责任的行为,一直困扰着一线基管执法。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网格化管理,点对点指导,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微信群,农贸(菜)市场大显示屏、日常巡查走访,将最新的进口冷链食品物防工作要求及时告知冷链食品经营者,营造良好的物防宣传氛围,同时也要通过违法处罚典型案例对经营者进行警示教育,及时传导物防工作压力。

二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开展重点进口冷链经营单位巡查,检查进口冷链食品的“三证一码”、“三专二亮”、进货查验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场所环境消毒防疫措施,核对库存产品数量是否与“浙冷链”系统内相一致,出入库进销记录是否齐全,问题单位加大检查频次,以监管促落实,全方位筑牢进口冷链食品“防疫网”。

三是出台执法指导意见。针对拒不履行冷链食品管控举措的行为,希望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出台法律解释和统一的执法指导性意见,阐释如何定性、理解和适用,帮助基层执法人员依法履职;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梳理对应的职责部门,方便一线执法及时移交线索,增强执法实践中可操作性,提高执法效率和公正。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