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索引号: 331125000000/2021-30087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云和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1-10-26
文号: 云政发〔2021〕18号
云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 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 李卉宇晴  发布时间: 2021-10-28 11:00:24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和县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云和县特色产业和生态优势,加快培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与全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成为全国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根据《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居瓯江上游,是丽水市的地理中心,县域总面积989.6平方公里,辖4街道3镇3乡、71个行政村、15个社区,户籍人口11.38万人、常住人口12.9万。“十三五”时期,全县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童话云和”奋斗目标,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升级、改革创新、文化引领、惠民富民”五大战略重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区域协作全面推进,探索形成了“小县大城”等一系列典型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54.34亿元增加到86.99亿元,年均增长9.4%,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29亿元增加到8.14亿元,年均增长13.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1053元、14108元增加到46584元和22022元,年均增长8.4%和9.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培育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升9.2%。连续4年入围全国电商百佳县,创成省电子商务示范县,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单。

2.产业集聚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坚持把做大做强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推进农民向县城转移的重要支撑条件,将工业园区作为扩大工业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快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园区集聚度达90%以上,有效促进了木玩、阀门、轴承等相关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与转型发展。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年均增长17.3%;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从77.1万元、8.2万元增加到148.5万元和42.4万元。服务业增加值38.09亿元,年均增长11.2%;农业总产值7.96亿元,年均增长3.2%。

3.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始终注重城乡融合,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明显改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5.2%提高到73.1%,保持全市前列。实施大庆寺、下前溪等8个棚户区改造,涉及面积433.2亩。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个,建成“幸福社区”8个。在全市率先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赤石、安溪获评省级样板乡镇。新增省特色精品村15个、善治示范村24个、A级景区村58个,创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完成27个历史文化村落、6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任务。城乡交通进一步改善,荣获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省级示范县和“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两次夺得“大禹鼎”。完成美丽林相改造2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5%,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全面淘汰燃煤锅炉、黄标车,实现主城区全时段禁燃烟花爆竹,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前列,成功创建“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在国内率先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入选全国首批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

5.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十三五”时期,全县共引进项目141个,总投资112.3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59.5亿元、外资3490万美元。与上海普陀、宁波北仑、嘉兴港区建立制度化、常态化、多元化沟通机制,落地云和-北仑“飞地”创业园、云和-嘉兴港区民族乡村振兴“飞地”产业园,实现收益1705万元。完成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投资14.89亿元,产业资金转移达42.36亿元。

6.民生福祉更加丰厚。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相继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省卫生应急示范县、省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县。社会保障稳步加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9%,全民医保参保率达98.4%,入选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人均预期寿命领先全市水平。平安建设走在前列,连续15年被命名为省“平安县”;获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连续两年创成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二)短板不足

放眼全省全市,我县在经济总量、区位交通、资源要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短板和问题。

1.经济总量和财力水平低。GDP排名全省倒数第三,仅占全省的0.1%,是全省排名第一的余杭区的2.9%、26县中排名第一的永嘉县的18.8%,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甚至26县间相比差距较大。202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仅为13.31亿元,基础设施等建设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较少,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2.区位交通相对落后。距上海市483公里、距杭州市301公里,在承接上海和省内四大都市圈辐射方面,客观上存在地理空间距离较远的困难,造成外部高端资源和优质要素流入难、难留住的问题。高铁、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仍未落地,干线公路网络不够完善、等级较低,目前尚未完全融入省内“一小时交通圈”。县域内断头路、瓶颈路仍然存在,城、湖、田还未高效串联。

3.资源要素制约严重。发展所需空间用地严重不足,目前谋划了云和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建设项目,但涉及永农调整、耕地占补平衡和林地采伐限额等问题,项目推进难度较大。能耗指标难以保障,能耗总量基数低,“十三五”初期,全县能耗指标仅为29万吨标煤。随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十四五”末期总能耗需求约为100万吨标煤。虽然总量不大,但由于基数太低,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4%。

4.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产量总体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支撑力度不够。木制玩具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生产、贴牌加工为主,数字化程度不高,与幼教、动漫等融合程度不深。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不完备,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构建完善,发展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融合程度不深,拳头产品较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亟需培育壮大。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不多,研发投入不高,基础弱、底子薄、人才少,自身发展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羸弱。

5.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社会需求。公办幼儿园学位紧缺,招生覆盖率过低,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学位仍显不足,城区学校超负荷运转与农村学校规模萎缩并存。“文化三馆”建设不全与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利用率偏低并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内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山海协作、借力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原则,重点围绕做大产业扩大税源和提升收入推进富民,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深化提升“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加快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动全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向产城深度融合迈进,努力打造全国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

(二)功能定位

——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构建“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融合互促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生态价值充分实现、童话文化全面彰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为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示范。

——全域5A童话大花园。优化“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间格局,以云和梯田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以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木玩童话小镇建设为重点,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全面融入“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国际木制玩具名城。对标世界一流,加强木玩品牌建设与推广,推动木玩与幼教、文创、电商深度融合,加快国际化发展,提升木玩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从“全球木玩生产加工基地”向“全球木玩创制中心”跨越、从“中国木制玩具城”向“国际木制玩具名城”跨越。

(三)主要目标

1.综合实力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0亿元,人均GDP达到9.35万元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达65.7亿元,年均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3亿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1890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7%。

2.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发展效益明显。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5.6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5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家,规上工业亩均税收45万元/亩。旅游业增加值达10.6亿元。网络销售总额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

3.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发展能力提高。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5家和124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3.66亿元。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35%。新增上市公司1家。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00亩。

4.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路径畅通。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3毫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比例8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GEP的GDP实现率达25%。

5.社会民生优化,共享发展水平提升。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5。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000人。教育现代化指数达到8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5%以上,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4.3人。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0%,百人以上自然村通公路比例达100%。

三、重点任务

(一)做大产业扩大税源,积极培育现代城市经济

1.提升发展木制玩具产业

打造全球木玩创制中心。围绕做强“一县一业”,重点打造木制玩具百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木制玩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打造木玩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导企业出口转内销,着力开拓国内市场,研发适应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木制玩具产品,力争把云和教玩具产品列入一、二线城市自主品牌销售店和4A级以上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门店销售目录,在商场开设木制玩具儿童俱乐部,探索木制玩具电商销售新模式。主动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政策,支持木制玩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争创出口名牌,建设国际木玩名城。加快建成木制玩具创业孵化基地、木玩智创空间、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构建完善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等木制玩具全产业链。到2025年底,木制玩具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培育木制玩具上市企业1家、十亿元企业1家。

深入实施“木玩+”行动。推动木制玩具产业与幼教、文创、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发中心等机构院校的合作,开展云和学前木制教玩具APF适用标准体系推广应用研究,加快构建“云和木玩”学前教育装备规范化体系,谋划建设中国幼教创意园,推进校企共建木制玩具幼教产品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开发木制玩具学前教育课程和木制玩具幼教产品,争取将云和木制玩具幼教产品配备目录纳入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装备政府采购目录。积极开发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培育具有鲜明文化特质和浓郁时尚气息的木制玩具文创产品。鼓励木制玩具企业发展工业旅游,面向游客推出创意手作、互动游戏、木制玩具研学等体验性活动,培育消费新热点。

强化木制玩具品牌与文化推广。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积极申报国际木制玩具名城,持续举办国际木制玩具节、全民木玩竞技大赛、木制玩具展等系列品牌推广活动,推进木制玩具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制定木制玩具企业联盟标准,力争成为“浙江制造”产品标准,发布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发展指数,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和木玩游戏”教育品牌,进一步提高“云和木玩”“云和教玩”的知名度、影响力。

2.做强金属材料产业

做强金属压延制造业。推动华宏等行业龙头企业向高端钢铁制造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类型和结构,延伸发展钢铁行业下游产业,培育发展废旧钢铁回收、汽车拆解等配套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华宏联合科研院所设立重点企业研究院,促进产品改造升级。到2025年底,钢压延产业产值达180亿元以上。

做优轴承制造业。引导轴承企业加大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的研发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精细化程度,强化轴承套圈、钢球进口替代产品开发,鼓励延伸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细分领域,培育引进成套轴承、高端轴承生产企业,推动轴承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支持轴承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精密轴承生产制造基地。推进轴承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变,培育发展智能监测、故障诊断、报废回收利用等轴承使用增值服务。到2025年底,轴承产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

做精阀门制造业。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引导行业向精、深加工转型,鼓励企业建设阀门研究院,推进阀门精密铸造环节技术升级,加强重点铸造工艺环节攻关,开发国内、省内首台套设备及新产品,向耐磨蚀、耐高温、抗高压的精密铸造新材料及其应用发展,提升阀门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底,阀门产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

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探索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以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建设“科创绿谷”,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企业,分行业推进“产业大脑”建设,积极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吸引企业在云和设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基地。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合作,着力建设木制玩具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推进更多市场主体开展“9710”“9810”出口新模式。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亿元。

统筹布局绿色能源产业。有序推进光伏发电、风电、城市天然气、小水电提升改造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紧水滩混合抽水蓄能项目,推进靛青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探索开展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统筹发展农(渔)光互补、林光互补项目,推进农村水电站生态化改造项目,着力建设山区生态水电示范区,转型发展绿色小水电。

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以云和生态养生文化村、赤石景区为重点,培育发展集医、养、居于一体的养老新业态。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养老服务机构,创新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等模式,谋划实施形式多样的养老产业相关项目。大力培养养老护理、养老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培育发展生物科技产业。以生态绿茶、蜂产品、甜橘柚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加快开发保健饮品、健康食品等新型保健产品,培育发展生物技术装备器械制造产业。

4.提升产业平台能级

整合提升园区平台。加快推进云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2021年底前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特色产业平台。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加快建成“智慧园区”。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和道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城西工业园区“腾笼换鸟”“退二优二”“退二进三”,引导和支持园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零地技改”、改造提升闲置厂房等方式提高亩产效率。

高质量推进山海协作“飞地”建设。加快推进与北仑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山海协作“产业飞地”,面积不少于1平方公里。推进位于北仑、嘉兴港区的“消薄飞地”迭代升级,健全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着力提升经济效益。争取2022年前启动建设“科创飞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人才引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等功能,打造云和人才、科技领域的对外窗口。

谋划发展新工业平台。高标准推进云和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云景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丽龙高速以南区块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云和县集现代木制玩具幼教产业区、高端装备制造和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现代农旅产业融合区、“未来社区”等多种业态共存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小微企业园,到2025年底,省级小微企业园认定8家,培育四星级以上小微园区1家。

5.强化重大产业支撑

问海借力提质发展。充分利用山海协作结对帮扶政策,深化与宁波北仑、湖州吴兴和上海普陀等地的交流协作,加快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生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类协作项目,力争成为宁波北仑、上海普陀等地优质生态农产品供应地。加强与山海协作结对地区产业链对接,争取结对地区龙头骨干企业到云和投资建设。

加强重大项目招引。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精准对接符合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央企、大型国企、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参加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推介、引资引智活动,争取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在云和布局,着力引进“链主”企业,打造以木制玩具、金属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好小升规、雏鹰行动、凤凰行动组合拳,扶持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头部企业”。到2025年,争取5家以上央企到云和投资。

积极拓宽对外开放路径。抓住“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机遇,积极对接境外企业,支持县内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充分利用世界浙商网、省工商联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发布招商信息,拓宽项目对接路径。

(二)提升收入推进富民,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1.提升生态农业富民

发展云和特色生态农业。依托“一镇两区三园”平台建设,做精云和雪梨、做大生态绿茶、做实油茶、做优食用菌、振兴蜜蜂、提升渔业,积极培育香榧、甜橘柚、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发展雪梨、生态绿茶等农业种植经济带和农产品加工业,补齐精深加工短板,做活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快建设云和雪梨产业集成创新示范、“云和师傅”食用菌产业园等项目。加强涉农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政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的农技创新推广体系,提升特色农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50个左右乡村产业专业村。

推进精品农业园建设。按照数字化、专业化、规范化、景区化的要求,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特色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各类园区。推进高标准农田以及三门、安溪、田垟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切实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耳稻轮作、药(中药材)稻轮作、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新型农(林)作制度,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整县制推广应用“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创成有机产品认证县。深化与“丽水山耕”品牌合作,做大“云云联盟”,打造“云和师傅”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做强“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仙宫湖有机鱼”“梯田稻米”等特色品牌,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知名品牌。争取云和雪梨栽培系统列入国家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筹办、参加各类生态农业节庆活动、展会,强化品牌宣传,着力提升农业公共品牌效应。

2.强化生态旅游富民

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抗战文化、船帮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科学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有条件的“空心村”等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云和云居·六头民宿”品牌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进旅游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保健康复、体育健身和养生旅游等产品,加快推进云和生态养生文化村、黄家畲清凉无忌小镇等一批康养600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云缦康养度假区,擦亮“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健康服务示范城市”金名片。着力吸引工商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投资,加快推进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70亿元。

打响全域旅游品牌。以木玩童话小镇建设为载体,打造“木玩童话”文化创意型休闲度假旅游“金名片”,进一步打响云和梯田、云和湖等核心景区旅游品牌。推动佛儿岩景区、赤石景区、白鹤尖景区创成国家4A级景区,建成一批优质旅游景区。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力争实现景区乡镇、景区村庄全覆盖。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深入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计划,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以县城客运中心、高铁站(规划)为主点的多层级旅游集散体系。完善旅游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全域旅游观光有轨电车、旅游慢行交通体系、自驾游路线和房车营地、旅游特色交通体系、汽车租赁体系。完善交通指示、文明提示、特殊指示、旅游专项引导等全域标识系统。深入实施“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积极开展美食活动。依托北仑—云和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平台支撑作用,打造“童话寻梦”山海协作最美生态旅游线路。提升采真里文旅创意街区品质,办好木制玩具文化节、云和梯田开犁节、云和梯田毅行赛、“寻瓯溯源”文旅周、云和湖垂钓节、云和雪梨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持续做好全球梯田联盟产业经济研讨会,加快推出一批具有云和特色的精品研学旅行体验产品。发展“互联网+旅游”,开发云旅游、云演义、云娱乐、云展览等沉浸式、体验型数字旅游产品。聚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搭建一体化的文化和旅游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效能。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旅游业微改造示范点。

3.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充分发挥云和工业园区、云和—北仑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木玩童话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平台的作用,吸纳群众就近就业。促进木制玩具、金属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带动居民的工资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推进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创业基地等众创空间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业空间和就业潜力,加大对灵活性就业、公益性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发达地区、结对帮扶地区的人力资源合作,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实现针对富余劳动力的人岗精准匹配。引导转移农民进园区、进企业从事木制玩具等特色产业,在家中就地从事来料加工等手工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排,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5000人。

加强职业培训。利用“云和师傅”培训学校、云和县职技校、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育基地,创新发展培训项目,加强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争取省属高校的木制玩具、自动化、金属材料等产业专业人才的专项委培名额,全面提升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支持木制玩具、金属材料等专业人员参加职称评定和技能类人才评选。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农批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市场”模式,建立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优质精品走出去和高端消费人群引进来。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城乡物流、快递物流等现代物流模式,培育直播电商、社交电商、云逛街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夜间经济、节庆经济、银发经济、体验经济等各类新型消费。贯彻落实“新云采消费助农计划”,积极对接经济发达地区建设消费帮扶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立农产品、土特产销售窗口、电商平台,拓宽高品质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争取云和旅游线路纳入省市旅游采购商重点推介路线,积极对接各级工会组织赴云和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吸引全省中小学组织学生赴云和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4.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

优化完善教育体系。建成实验小学分校、大坪小学幼儿园、新城幼儿园等教育基础设施,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健全“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小学“强基”工程、初中“壮腰”工程,发展多样化特色化普通高中教育。充分利用“千校(园)结对”帮扶政策,与不少于20所学校建立教育共同体,云和中学与一所省名优高中建立紧密型教共体。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深入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待遇保障、职称评聘、考核激励机制,吸引省特级、正高级等名优教师和退休优秀教师到云和任教,打造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对接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实践“引智办学”新机制。主动对接“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争取优质的教师资源到云和帮扶。实施教育教学改进工程和教育质量保障工程,打造教育信息化2.0样板。实施木制玩具“515”人才计划,强化木制玩具高技能人才培育,建设木玩产业学院。积极引进 “双一流”院校、科研机构到云和设立研究院或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指数达80,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健康云和”专项行动,巩固提升省级健康促进县建设成果,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一老一小”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完成县人民医院病房扩建、县中医医院迁建和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等硬件提升工程建设,健全“流动医院”运行保障机制,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规范发展社会办医,完善“15分钟医疗服务圈”,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持续深化“山海”提升工程和县级强院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开展跨区域卫生健康服务合作共享;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实现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全覆盖;健全和强化以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应急保障体系为主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控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应急梯队,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深化医防融合工作机制和体系,巩固提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稳步提升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水平,尽快扩大各类群体参保覆盖面。多渠道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高质量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探索公共租赁住房、企业集体宿舍等多种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贯彻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制度,做到动态清零。依托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实施提升“联连帮”推进共同富裕、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守望幸福等方案,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梯度救助制度体系,构建高质量的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爱服务,加快完善社会福利设施,推进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到2025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943元,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聚焦县城扩容提质。实施小县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战略,聚焦完善生态功能、产业功能、生活功能、人文功能、安全功能,保护修复绿地绿廊、打造就业创新载体、补齐公共设施短板、积淀文化元素魅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人口集聚,进一步巩固县城作为全县最大经济辐射灶、最全要素集散地、最强发展动力源的核心地位,增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打响“童话云和”品牌。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按照城市微改造、生态修复理念,加快城镇旧住宅区、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旧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坡地、城市绿地、湿地公园等改造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到2025年,创成小徐未来社区、改造老旧小区10个以上。

2.深化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聚焦高质量绿色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按照“分类引导、培育特色”总体思路,进一步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打造“六镇六景”升级版,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品质、云和特色的美丽城镇。崇头镇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打造“梯田农耕小镇”。石塘镇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红色旅游等,建成云和旅游“东大门”,打造“帆影渔歌小镇”。紧水滩镇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与休闲养生业,打造“梦幻仙宫·科创小镇”。赤石乡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打造“浪漫赤石·玫瑰小镇”。安溪畲族乡突出畲乡民族特色、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梨花乡里小镇”。雾溪畲族乡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康养产业,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逐步融入中心城区,打造县城“后花园”。到2025年,3A级以上景区乡镇全覆盖,建成美丽城镇省级样板4个。

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主线,推动城乡更加充分平衡发展。聚焦产业融合重点环节,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良性互动。推进农民转移转化,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逐步控制一般村、搬迁高山村、保护史迹村、合并空心村,引导农民分层次、渐进式转移。推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福利逐步并轨,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镇人才返乡服务机制,实施以“两进两回”机制为核心的农村主体提升工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环境整治,推进城乡绿道网、城乡路网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环卫设施和城乡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活环境。抓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切实优化农村饮用水工程供水格局,加强雾溪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县城周边有条件的村庄,在保障县城供水能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并入县城管网。

4.构建外捷内畅交通网。健全对外轨道交通网络,重点推进温武吉铁路通道、丽云宁铁路通道等有轨交通项目,全面融入全省一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两小时交通圈。紧抓浙江交通强省建设和丽水立体交通网建设契机,进一步畅通与市区及松阳、景宁、龙泉等地的联接通道。以水上航空为特色,积极谋划和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完善对内公路水运网络,推进“一环三干五射多联络”的公路水运交通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条件和水上运输业协调发展。加强水上交通建设,提升优化云和湖水上旅游观光巴士线路。积极推进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县域慢行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全域生态绿道互联互通。加快城南新区和产城连接路网及老城区连接路建设,城内构建便捷内畅交通路网。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打通农村断头路,构建通达普惠的现代农村交通网。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推进县域内公共交通出行网络优化与周边临县市惠民交通畅达。

5.健全安全美丽水利设施网。积极参与浙西南大中型水库群建设,谋划紧水滩至滩坑水库北洪南调工程,加快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和节水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抓好美丽河湖创建,大力开展河湖库塘清污(淤)、堤防标准化创建和河道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河道面貌,保证堤防工程防洪安全。加大浮云溪、安溪等重要河段堤防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完善以江河干流堤岸、防汛通道为主架构、以山塘水库为节点的全域防洪保安网,建成完善全域防洪保安网。迭代升级幸福河湖建设,依托紧水滩引调水工程,优化水生态,持续改善河湖面貌,打造城市“心肺工程”,构建以水养城、以水美城、以水润城、以水活城的水乡风貌,争创省级幸福河湖试点县。

6.构建绿色能源和新基建网络。深入推进省清洁能源示范县建设,积极谋划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有序推进光伏发电、风电、城市天然气、小水电提升改造等项目。积极谋划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抢抓“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水经济”“云经济”,依托紧水滩科创小镇项目建设、智慧旅游品牌打造和“企业上云”行动,适度超前谋划布局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项目。加大通信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促进各类管线集约化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新一代信息通讯网络。

(四)推动山区数字化改革,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1.加快数字化改革。以政务服务2.0为抓手,以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为载体,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打造“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发挥大数据管理中心统筹协调作用,依托丽水市公共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构建“1+5+2”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完善城市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平台,提升基础设施智能互联度、城市大数据共享利用度、服务高效便捷度及数字经济创新融合度,实现“一个大脑管城市管治理”。聚焦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物流、清洁能源、幸福民生等方向,搭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发富有云和特色的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实现综合应用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全贯通,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县”“掌上办公之县”“掌上治理之县”。建立“基层治理四平台”,结合传统治理智慧和现代治理理念,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模式,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

2.健全生态综合保护利用机制。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以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边界为主,加快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统一环境管控单元编码,推进环境管控单元分类管理。深化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试点成果,探索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重点污染因子健康风险管控,加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持续发布并加大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应用场景开发,加强康养指数、水雾指数等应用推广工作。

3.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价值评估、股份制改造,推动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搭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打通GEP向GDP转化通道,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优势,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养老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吸引环保企业参与其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之间有效衔接。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进“两山银行”实体化运营,积极借鉴湿地银行、水基金等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国际经验,探索调节服务碳汇核算体系,推动调节服务的生态价值实现从政府购买的生态补偿单一形式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发展。深化绿色金融改革,迭代升级“两山贷”“两山存”等绿色金融产品。建立GEP核算定期评价、校验和发布机制,强化GEP核算结果应用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和多领域补偿挂钩机制,将GEP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内容。

4.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迭代升级“一件事”集成改革,构建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以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2.0版为突破口,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企业落地、开工、投产“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流程清晰、要素固定、权责明确的标准化审批。建立银企充分对接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围绕重点环节,加快打造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互利共赢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五)其他特色领域行动

1.城乡格局优化行动。坚持“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推动“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间格局向“一核两廊”更高能级形态迭代升级,加快从“浮云溪时代”迈向“云和湖时代”,构建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按照“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级开发方向,优化1个中心城区、5个特色乡镇、71个中心村的城镇村体系,优化“1571”城镇村三级体系,加快形成“中心引领、多点支撑、城乡融合、全面振兴”的多层次、珠链式城乡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域一盘棋”发展,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加快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向产城深度融合迈进,着力争取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产城融合试点,形成更加成熟的“以城聚产、以产兴城”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2.全域5A童话大花园建设行动。着力优化“一城一湖一梯田”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全力推进云和梯田创成5A景区、云和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木玩童话小镇以5A景区标准建设,打造5A级景区城,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全面融入丽水市“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四、标志性工程

(一)生态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倍增工程

积极培育木玩特色标志性产业链,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5年努力,实现木制玩具、钢压延、轴承、阀门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倍增,探索培育以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为招引方向的战略新兴主导产业,形成“4+1”主导产业,稳步提升用能效率和减排水平,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工业体系,努力创建国际木制玩具名城、通用设备制造基地,实现生态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建设工程

优化调整永久性基本农田,有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云景生态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童话木玩、现代农旅、现代装备制造、商贸仓储物流、未来社区等多种业态共存的产城融合示范项目。加快赤龙区块矿地综合利用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争取省级统筹占补平衡指标。

(三)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大力扶持低碳高效行业,探索开展碳交易。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供应不断向低碳化、清洁化发展。积极引进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等央企、名企,加快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地面集中式光伏、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打造“百亿绿色能源开发项目”“风光水储一体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县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到38%;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到55万千瓦以上,光伏装机量达15万千瓦;煤炭消费保持为零,天然气利用达到3000万立方米。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组建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负责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细化部门、乡镇(街道)责任分工,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加强和省山海协作领导小组及省级各部门的紧密对接,合力协调高效解决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

结合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谋划提出《关于支持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省级部门相关政策支持。各县级部门要切实加强与省级部门对接,与省级部门协同形成人才上挂下派、资金向山区县倾斜、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有效落地等良好局面。全面加强与市本级衔接,积极争取政府产业基金支持和跨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我县落地。

(三)进一步突出借力发展

强化山海协作帮扶机制,加强与结对帮扶地区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协作领域,吸引援建企业、专家、资金。加快推进云和-北仑“产业飞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云和-北仑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推动北仑区、嘉兴港区2个“消薄”飞地高效运行。积极对接嘉善,布局建设“科创飞地”,将长三角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我县的生态、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飞地”项目,实现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赢发展。聚焦产业合作,围绕木玩等特色生态工业,高效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组织开展项目对接洽谈,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合作。

(四)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健全信息报送、工作发布制度,协调各级各类媒体加强策划组织,深入宣传云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和举措,做好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典型做法的宣传推广,引导形成全社会共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各部门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加强宣传引导,着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1.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指标汇总表

          2.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表

          3.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重大平台表

          4.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重大改革(政策)表


附件1

 

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指标汇总表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年

(基期年)

2021年

2022年

2025年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6.99

95

102

130

2

人均GDP

6.76

7.25

7.81

9.35

3

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亿元

33.61

37.6

43.2

65.7

%

8.3

12

15

年均15

4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9.6

10.3

12.1

14.7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8.14

9.35

10.74

16.3

%

26.5

14.9

14.9

年均增长14.9

6

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310

7160

8120

11890

%

16.5

13.5

13.5

年均增长13.5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3.1

73.5

75

77

8

地方政府债务率

%

低于120%

低于120%

低于120%

低于120%

9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5.1

5.23

5.37

5.8

%

2.3

2.6

2.6

年均2.6

10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4.5

29

33.5

49

%

8.7

15

15

年均15

11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

12

5

3

〔35〕

12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

亿元

42.6

43.8

43

45

%

/

1.1

1.1

年均1.1

13

旅游业增加值

亿元

6.5

7.5

8.3

10.6

%

-4.1

15

10

年均10以上

14

网络销售总额

亿元

31.93

35.44

39.52

55

%

14.6

11.5

11.5

年均增长11.5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7.89

41.5

45.65

60

%

8.8

10

10

年均10

16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3

24

26

35

17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

74

84

94

124

18

R&D经费占GDP比重

%

1.16

1.23

1.3

2.4

1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提升幅度

%

0.71

1

3.5

5

%

/

/

/

/

 

20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亿元

2.08

2.32

2.59

3.66

%

62.8

12

12

12

21

技能人才总量占从业人员比重

人/%

18100/20

21260/23.50

25300/28.0

31600/35.00

122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2.9

3.07

3.26

3.88

23

新增上市公司数量

0

0

0

〔1〕

24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面积

341.29

75.92

230

〔1300〕

25

 

 

 

绿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下降3.6%

按照市下达

按照市下达

按照市下达

2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

按照市下达

按照市下达

按照市下达

按照市下达

27

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

%

23

25

30

38

28

PM 2.5年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20

23

23

23

29

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100

100

30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比例

%

80

80

80

80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

%

100

100

100

100

3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100

99.4

99以上

99

32

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

%

90

98

100

100

3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85

90

100

100

34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亿元

356

362

370

390

35

GEP的GDP实现率

%

完成省市目标

/

完成省市目标

25

3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586

40700

44500

56000

%

6.7

8.3

8.3

8.3

3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584

49800

53300

65300

%

5.5

7

7

7

3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022

24224

28600

38000

%

7.6

10以上

10以上

10以上

39

城乡居民收入比及缩小幅度

——

2.115

2.09

2

1.95

——

0.04

0.05

0.06

年均0.03

40

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

13893

15976

18372

27943

%

14.6

15

15

年均15%

41

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消除率

——

81

100

100

/

42

异地搬迁农民总数

/

1000

〔2400〕

〔5000〕

4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029

1000

〔2000〕

〔5000〕

44

教育现代化指数

——

72.46

73.5

75

80

45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

>95以上

>95以上

100

>95以上

46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3.71

3.75

3.8

4.3

47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35

≤0.029

≤0.029

≤0.02

48

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

%

25.3

25.3

31

60

49

百人以上自然村通公路比例

%

97.2

100

100

100

50

“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及提升幅度

全省位次

21

20

20

18

51

工作任务

指标

特色生态产业平台投资

亿元

3

7

1

30

52

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数

2

0

0

3

53

山海协作“产业飞地”投资

亿元

0

0

0

54

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个数

0

0

0


附件2

 

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总投资

2021-2025年投资计划

建设期限

建设地点

责任单位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前期

新建

续建

(一)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

1

丽水华宏钢铁制品有限公司优特钢生产线项目



新增用地共约700亩,包括新建盘螺、双高棒生产线各1条(四轧、五轧);对二轧、三轧进行技术改造;与杭钢合作,在购买230万吨产能指标的前提下,新增120t电弧炉生产线1套及配套的精炼、连铸和空分设备

60

30

2021-

云和沙溪

工业园区

云和工业园区管委会

何浪18767890206

2

木制玩具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



总用地面积192亩,主体功能包括小微企业园、原辅料市场等;建筑总面积约30

10

8.5

2020-2023

云和杨柳河

工业园区

云和工业园区管委会

何浪18767890206

3

木玩智创空间



规划用地面积240.3亩,拟打造木玩研发、销售、创意、商务接洽的集聚地;以及打造智慧化、人性化、多功能复合的5A级景区旅游集散中心

15

7

2019-2025

白龙山

街道

县城投集团

杨斌13957061688

4

云和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建设项目



用地约11000亩。该区域着重发展童话木玩、现代农旅、现代装备制造、商贸仓储物流、未来社区等多种业态共存的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90

10

2022-2035

丽龙高速以南区块

云和工业园区管委会

何浪18767890206

5

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总用地面积约118亩,主要建设木玩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

10.7

7

2019-2022

白龙山

街道

县城投集团

刘凯琳18205882123

(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

1

云和县城市心肺(湿地生态整合利用)工程



用地面积约510亩,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城市湿地公园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水域约213亩),新建康养中心、产业创新基地、商服用房等约30

18

10

2022-2028

岗头区块

县水投公司

王浩敏13735947018

2

云和生态养生文化村项目



规划总用地面积450亩,分霞晓桥、独山、云章区块,建筑面积约187600。主要建设四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国学堂(书画院)、商务区、康复中心、运动娱乐馆所、文化村等项目

14

6

2014-2022

元和街道霞晓桥、独山、云章区块

县文广旅体局

李晓慧17858923619

3

三江口旅游综合体



建设用地面积约394亩,包括局村、溪口、三潭、木等四个区块,打造东瓯文化探秘区、最美乡愁体验区、船帮文化传承区、滨水野奢冥想区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22

5

2022-2030

局村、溪口、三潭、木等区块

县文广旅体局

李晓慧17858923619

4

云和湖生态康养项目



规划旅游康养用地面积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50;建设内容为集散服务中心、两家高星级酒店、度假公寓、健康文化产品、康养理疗中心、商务中心、生态农业、水上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

50

25

2021-2030

云和湖

县文广旅体局

李晓慧17858923619

5

云和梯田旅游区



总用地570亩,建筑面积约5,主要建设一、二、三级游客中心、观云索道、大地景观改造等

13.5

7.5

2018-2024

崇头镇梯田景区

县文广旅体局

李晓慧17858923619

(三)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行动

1

“温武吉”铁路云和段



全长669公里,丽水境内长约119.5公里,云和境内21公里。国铁I级双线,设计时速160公里,预留200公里。站场规划区域2平方公里

27.3

13

2023-2027

丽水境内长约118公里,云和境内21公里

县发改局

叶斌杰13515786110

2

丽云宁铁路



铁路丽云段总长61.8公里,云和段约29公里,时速250公里以上,国铁I级双线

37.7

15

2024-2027

丽水至云和

县发改局

叶斌杰13515786110

3

云龙公路(新殿至龙门段)改建工程



改建提升四级公路10.072公里,新建隧道5座、桥梁5座等

5.158

1.5

2018-2021

新殿至龙门段

县交通运输局

周华健15728067178

4

235国道云和段改建工程



全长34.8公里,一级公路16.2公里、二级公路18.6公里,隧道10.5座、桥梁34

29.79

25

2021-2025

235国道云和段

县交通运输局

周华健15728067178

5

局龙线改建工程



局村至金水坑段改建二级公路6.53公里、提升3.62公里,金水坑至龙门段改建4公里。

6

2

2022-2027

局村至金水坑段

县交通运输局

周华健15728067178

6

城市道路工程


祥云街东西延伸段(大坪路至仙宫大道、新建路至城西路)、城东南路(复兴路至城南九年一贯制学校)、龙母路(城南路至复兴路、复兴路至祥云街)、狮山路、公园路(云杨路至梨园路)、云雾路(城南路至高铁站)、解放西路(城西路-老解放街)道路、新建南路延伸、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侧道路二期、南山路、翠屏街、白龙山路等。

6

5

2019-

祥云街东西延伸段(大坪路至仙宫大道、新建路至城西路)、城东南路(复兴路至城南九年一贯制学校)、龙母路(城南路至复兴路、复兴路至祥云街)、狮山路、公园路(云杨路至梨园路)、云雾路(城南路至高铁站)、解放西路(城西路-老解放街)道路、温武高铁云和站前路(大坪路至创新大道)、 新建南路延伸、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侧道路二期、南山路、翠屏街、白龙山路

县住建局

鲍毅18806786567

7

棚户区改造



农技站、大庆寺、下前溪、南门东、白水区块等棚户区改造

40

30

2019-2025

农技站、大庆寺、下前溪、南门东、白水区块等

县住建局

鲍毅18806786567

8

房地产开发


青阳花苑南侧地块、象山原新云厂等区块房地产开发

15

15

2021-2025

青阳花苑南侧地块、象山原新云厂等区块

县住建局

鲍毅18806786567

9

未来社区



以小徐村改造为依托,打造“三化九场景”的宜居、宜业、宜旅家园,构筑未来社区舒适感、归属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区

40

20

2022-2025

元和街道小徐村

县住建局

鲍毅18806786567

10

南铂湾安置小区



用地约140亩,总建筑面积约14.2,可安置户数约1000户(含有土安置约214户)

6.6

6.6

2020-2025

白龙山街道

县征收中心

刘志元 13957063333

11

浮云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治理河长22.58公里,建设护岸45公里,输水隧洞15公里

7.5

3.5

2017-2024

浮云溪流域

县水利局

金焕东13884333791

12

云和湖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护岸及防汛通道30公里,修复生态湿地30公顷,便民设施15

7

3

2022-2030

云和湖

县水利局

金焕东13884333791

13

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安置小区项



在白龙山街道大坪及岗头、元和街道、石塘镇规划建设4个安置小区,总用地面积约12878,建设安置房1257套,安置群众约6430人,总建筑面积约28

7.7

6.2

2020-2023

白龙山街道大坪及岗头、元和街道、石塘镇规划建设4个安置小区

县农业农村局

江浩13757833102

(四)其他特色领域行动

1

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



总共建设10000个机架,分两期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20,建筑面积10.45,其中数据中心楼4栋,总建筑面积为7.6,配套用房1.35,预留发展用房1.52021年争取建成2500个机架。

15

14.7

2020-2024

紧水滩镇

县发改局

许华芳18857823883

2

紧水滩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



紧水滩电厂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紧水滩镇,瓯江上游大溪的支流龙泉溪,上水库利用已建紧水滩水电站,下水库利用已建石塘电站,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3.34亿千瓦时。

19

1

2025-2030

紧水滩镇

县发改局

刘洋18701975509


附件3

 

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重大平台表

序号

平台名称

主要内容

建设范围

建设期限

责任单位

联系人

1

云和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项目位于白龙山街道,规划区域范围北至丽龙高速、南至规划高铁线、东至云景高速、西至浮云溪(原村头村段),规划红线面积10.3平方公里(约15450亩),总投资90亿元。着重发展童话木玩、现代装备制造、商贸仓储物流、等多种业态共存的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东至云景高速

南至三门村

西至后交线

北至长深高速

2022-2035

云和工业园区

魏斌

2

“科创绿谷”

依托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云和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基础,推动度假区从“生态+旅游”向“生态+旅游+科创”升级,集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研发团队入驻,为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头部企业科创人员提供旅游、度假、康养、办公的场所,以及静心、修心、养心的一方净土,打造浙西南科创走廊上璀璨明珠。谋划建设数字产业发展先导区、长三角“旅游+科创”目的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紧水滩—规溪,辐射至木玩童话小镇

2022-2035

县文广旅体局、发改局、科技局等



附件4

 

云和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重大改革(政策)表

序号

名称

改革(政策)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1

土地要素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一是考虑山区跨越式发展需求,争取单独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对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对需求举证给予支持,并帮助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

能耗指标支持政策

争取能耗指标支持。积极向省里争取,给予充分考虑跨越式发展需求,增加能耗指标基数和年均增幅。

县发改局

 云政发〔2021〕018号.pdf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