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11-07-06 09:19:46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两大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小县大城”核心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和“山水童话乡村”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和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32亿元,是2005年的2.0倍,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29194元,折合443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46亿元和2.03亿元,均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4%和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92.52亿元,年均增长16.9%。坚持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提速三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4.3:46.9:38.8调整为2010年的9.7:52.8:37.5。

主要指标二轴线—柱图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3.6平方公里扩大到6.2平方公里。全面完成新建南路、仙宫大道、中山广场、汽车客运新站、长垄垃圾填埋场(一期)、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45%提高到63%。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92个村庄的整治、15个旧村和2025户危旧房的改造。“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深入实施,累计转移1.3万人。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列全省第43位、欠发达县(市)第7位。

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获国家授权专利1002件,获省、市科技成果11项。教育均衡化快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进一步扩大,88.2%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幼儿入园率、初升高比率分别达到93.5%和95.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完成新体育馆和1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 5年位居全市第一。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五费合征”工作有序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到90%和100%。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社会平安稳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连续5年被评为省平安县,并成为全省3个全国平安县之一。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县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优良率达到97.6%;县城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县100%的控制断面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不断提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78平方公里,建成三沿景观林面积累计达到2.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8%,生态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第10位,成为丽水市首批省级生态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三项控制性指标顺利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加大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园区各项生态指标按时完成。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131元和6370元,是2005年的1.7倍和1.9倍,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3.6%。20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2005增长了2.4倍。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5平方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0年,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9.4%,农村为39.8%,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4辆上升到2010年的12辆。

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十一五”时期云和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产业、人口、资源高度集聚,走云和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二是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着力推进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三优先,走非均衡发展之路;三是始终坚持生态为本,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和民生工程建设,走惠民安康和谐之路。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云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正处在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刻,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纵观全球,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发生深刻变化,为萌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提供重要契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放眼国内,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全面推进,国家宏观政策取向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与社会和谐。

浙江省作为全国率先发展地区已经步入了7000—10000美元新阶段,处于由中等发达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将由高速通道进入相对平稳通道,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和“山上浙江”建设步伐加快。

处于这样发展环境背景下的云和县,有其独特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步入加速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级化特征日益明显,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快速转变;二是城市化步入提升期。通过资源、产业、人口的集聚,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良好上升通道;三是基础设施步入完善期。随着高速成网和高铁建设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出行更加的多元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将步入完善阶段;四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步入推进期。省委、省政府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城乡统筹水平将从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阶段迈进;五是区域合作步入实质期。国家加大对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的扶持力度,云和作为两个经济区的交集区域,具有一定的集合效应,区域合作将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十二五”既是矛盾凸显期,更是我县加快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黄金机遇期。但是依然面临着宏观经济调整的压力、经济基础薄弱的压力、要素供给的压力、民生保障的压力、节能减排的压力。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加快发展,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一个“人民活得更有尊严”的新云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小县大城”核心战略,全力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和“山水童话乡村”两大平台,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城乡统筹”三大战略任务,力争与全省基本同步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市提升与农村发展联动原则。在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架构“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的同时,必须将城市的发展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以城市的提升带动农村的发展,以农村的发展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繁荣,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原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加强生态保护,不能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来获取低水平的发展,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来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尤其是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坚持扩量与提质共进原则。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量质共进,在珍惜存量的提升、改造和升级的基础上,做好增量的选择, 特别是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集群发展的理念破解同质、低端锁定,推进产业升级,努力做到在改造中提升、在增量中调结构、在成型中转型。

——坚持内生与外援共同发展原则。云和作为欠发达地区,仅靠自生发展是远远不够,必须坚持把宜商、宜游、宜居结合起来谋划,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推动,增强外源性发展动力,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努力构建产业、交通、人居互动共促的发展格局,实现从“内聚外迁”向“内聚外引”跨越。

——坚持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原则。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始终把提高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二五”时期云和必须坚持集聚、特色、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以集聚发展为抓手,推动“内聚外迁”向“内聚外引”的跨越。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完善城镇体系、产业体系,优化要素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人口等各种要素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提升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集成效应。

——必须坚持以特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的跨越。结合云和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做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以质取胜、以特制胜,努力形成具有云和特色的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着力点,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区”向“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跨越。围绕“绿色产业、绿色文化、绿色消费”,坚持环境保护功能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平台建设集约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两个 15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50亿元,工业总产值期末值150亿元),力争到 2015 年,保持生态建设、城市化水平和城乡统筹领先水平,实现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城市化水平70%的历史性突破,初步形成“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和“山水童话乡村”架构,“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县域发展品牌初具影响力,县域总体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2:4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8和3.4亿元,年均增长均为11%以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8%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到2015年,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1%;户籍人口11.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率达到7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领先。“十二五”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从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阶段迈进。继续实施下山转移工程,五年累计完成生态移民6000人;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城乡两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三项养老保险参保率政策实现全覆盖。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到2015年,全面完成“六城联创”目标;生态文明村创建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保持80.8%以上;耕地保有量为0.75万公顷;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

三、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筑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一)合理布局县域发展空间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我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建设格局,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实施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和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资源、绩效考核等政策。

完善城乡一体化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积极实施产业融合、城乡一体、改革和发展综合配套的城乡统筹战略任务。加快形成“1个中心城区,1个中心镇、2个一般镇,2个乡集镇,7个集镇型中心村,12个一般中心村和46个基层村”的城乡体系布局注重丰富城市内涵,做强县城,提高县城的集聚能力;培育中心镇和乡集镇,整合小乡,做大集镇,提高承载能力;加快中心村和特色村建设,推动人口梯度转移,推动城乡统筹由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跨越。

专栏一:城乡一体化体系                

1个中心城区即云和镇。                

1个中心镇即崇头镇。                

2个一般镇即石塘镇和紧水滩镇。                

2个乡集镇即南溪和赤石乡集镇。                

7个集镇型中心村即朱村村、小顺村、沙铺村、云坛村、黄家畲村、张家地村和大源村。                

12个一般中心村即霞晓桥、长田、沈村、陈村、金村、泉溪、双港、金水坑、龙门、局村、三望栏和麻                

46个基层村即其它较大的行政村。                

(二)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

围绕“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城市定位,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致力于把“大城”做成特色产业之城,精品精致之城,稳定和谐之城,实现“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跨越。

加快城市建设。加快要素集聚,注重特色培育,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一心三区”的城市总体框架,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重点抓好南山教育性拓展公园、博物馆、市民广场、木玩创意中心、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等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集行政服务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南山核心区。加快城东商贸物流城以及周边商贸市场建设,加速形成以“浙西南最大的建材装饰材料集散地”为龙头的城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城西杨柳河二期南区块、三期低丘缓坡开发,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厂房等项目建设,打造城西现代制造业园区。加速解放街等老城区改造工程建设,优化老城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北旧城区品位。加快“四横六纵”的城市道路网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以“三溪”为主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快“一环二沿四公园”的城市绿线、绿地生态系统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电网、给排水网、信息网等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加快培育中心镇。将云和镇打造成中心城区,重点培育崇头中心镇,加快培育紧水滩、石塘两个一般镇。全面落实扩权强镇政策,支持中心镇加快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的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加大行政区域调整力度,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崇头镇:以云和梯田景区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为主,加快生态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发展和传统集贸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紧水滩镇: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严格控制对水体和周围自然环境有破坏的工业,鼓励发展生态养殖业和生态林业。石塘镇:以小顺旅游资源开发和效益农业开发为主,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鼓励发展景观房产和资源加工业。把外围崇头、紧水滩、石塘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

提升城市品位。围绕“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的发展目标,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积极开展“六城联创”活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着力体现山水底色、山水特色,注重水质、水景观、水项目,使水系成为城市的亮点和亮丽的风景线。把木玩童话元素有机融入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城市木玩主题文化,着力体现童话意境。切实加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综合服务管理能力,建立全覆盖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服务”新体系,创建市场竞争公平、创业者充满活力、城市充满魅力的城市发展新平台。

(三)建设山水童话乡村

根据不同村庄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特点,打造与云和湖、云和梯田相呼应的“湖畔人居、山里人家”的“山水童话乡村”

加快中心村培育。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着力培育12个中心村、建设12个特色村、整治41个“三沿”村。通过合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搬迁高山村的办法,采取整体迁建、旧村改建、撤村并建、多村联建等模式,积极培育中心村,推动农民向中心村、镇梯度转移,着力把中心村建成农村人口集聚中心、产业发展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按照农房改造景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景观打造生态化等要求,建造具有“村在景中、人在画中”意境的特色村。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实施“三沿整治”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通村公路、联村公路、村内道路建设,完善农村交通道路、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推行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广沼气使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升农村饮水用质量。加快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覆盖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健全农民增收机制,以“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为核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以及农村服务业积极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深入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发挥“云和师傅”品牌效应,鼓励农民异地合作创业,促进农民异地转移就业增收。继续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落实少数民族政策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和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积极推进村级资金互助组织建设,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新活力

围绕“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提速三产、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县形成一心、二带、三区”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二区三基地”的农业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区域性的特色优势农业带,推动食用菌、茶叶、笋竹、水干果、油茶、蔬菜、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约集群式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新格局。加强农产品精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经营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培育形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示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完善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现代化多元营销网络,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农业经济生态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品标准化要求,加快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打造中国生态黑木耳基地、浙江生态绿茶基地、南方早熟梨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设食用菌、水果、绿茶、干珍果、油茶、用材林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打造珍稀菌、特色水果、珍稀苗木、稻鱼共育、笋竹、雪梨、高山四季豆、荸荠、土鸡养殖等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专栏二:农业产业基地                

二区:                

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三基地                

中国生态黑木耳基地                

浙江生态绿茶基地                

南方早熟梨基地                

六主导:                

食用菌产业、水果产业、绿茶产业、干珍果产业、油茶产业、用材林。                

九精品:                

珍稀菌、特色水果、珍稀苗木、稻鱼共育、笋竹、雪梨、高山四季豆、荸荠、土鸡养殖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扩量与提质并进、成型与转型并举”原则,优化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做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

拓展平台空间。以打造创新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工业园区为目标,加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加快杨柳河二、三期项目开发,拓展工业园区的空间容量,2015年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引导生产性项目进入园区,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加快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园区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统一排放。完善园区的投、融资机制,在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园区资金问题,制定扶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

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在改造中提升、在增量中调结构、在成型中转型”,力争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家,1亿元以上的20家,争取1家企业上市。培育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基础好、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企业品牌创新,开展品牌合作、品牌打造、品牌经营,力争在主导行业培育出若干知名品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内销服务网络体系,鼓励企业共建共享销售网络。着力拓展招商渠道,努力引进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工业基地建设。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木制玩具、阀门、轴承“三大基地”建设。打造“中国木制玩具创造基地”,坚持以产业集群为方向,推进木制玩具产业由玩具“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的转变,致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木制玩具与动漫产业、幼教玩具的结合,与旅游业的融合,提升木玩产业整体价值。打造“浙江专用阀门基地”,加快扩量提质步伐,努力引进产业层次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壮大产业规模,着力推进阀门产业创品牌、上水平、上规模。打造“中国高端轴承零部件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轴承行业产业链完整、技术成熟的优势,积极发展微型轴承等高新技术产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有针对性地掌握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专栏三:工业基地                

园区:                

云和工业园区                

三个基地:                

中国木制玩具创造基地                

浙江专用阀门基地                

中国高端轴承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依托云和生态资源、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

加快发展旅游业。以“生态、养生、休闲”为主题,形成“一城一湖一梯田”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精品农家乐10家。以云和城区为中心,以云和湖和云和梯田为重点,形成滨水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休闲、乡村休闲、养生养老互促互动的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旅游品牌的宣传和营销,提高云和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打响“童话休闲旅游”品牌加快景区(点)的道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星级宾馆、农家乐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加强景区管理、旅游行业管理,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营造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氛围。适度发展景观型房地产业,打造“丽水后花园”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抓住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培育物流企业,提升仓储、配送服务水平;鼓励工业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加工业务,向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金融业发展,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金融运行能力。加快发展以物联网、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业务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业,提高中介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教育培训、房地产业、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完善城市商贸布局重点培育商贸流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加快城东商贸物流城建设,建立集收购、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大型建材装饰材料交易市场。利用现有的中山街、新建路的商贸设施,创建集名牌精品专营店、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精品商业特色街。积极引导发展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配送经营等商业模式,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升现代商业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引导本地商贸流通企业向乡、镇连锁延伸。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城南木制玩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木玩文化内涵,拓展功能,不断拓宽产业链。推进木制玩具产业与幼教事业结合,深化“幼儿玩教具的设计及其在游戏活动中有效应用”课题研究与成果应用,加大幼教玩具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力度。进木制玩具与动漫产业的结合,设计、研发具有教育属性、生活属性和情感属性的木制玩具组合产品。推进木制玩具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升木玩产业整体价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

专栏四:旅游景区                

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云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个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云和梯田景区                

云和湖旅游景区                

云和狮山景区                

个四星级旅游宾馆                

云和县皇成国际大酒店                

云和湖度假大酒店(暂命名)                

云和湖第一世界大酒店                

五、推进“四大网络”建设,搭建现代基础网络新框架

围绕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水资源综合利用网高速信息网的完善和提升,着力构建适度超前、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网络体系。

(一)打造畅通便捷交通网

完善区域交通。强化公路主骨架,提升干线公路等级,进一步改善路面状况,加快云景高速云和段、53省道县城过境段等项目建设,形成“一环二高四主干五通道”的公路网主体结构。把握高铁时代的战略机遇,积极建设承接周边铁路网络的公路工程。开展杭广铁路(云和段)的向上对接和前期研究,努力争取铁路建设。

改善水上交通。加快库区交通建设,完善库区交通网络,保障库区交通安全。抓住水上康庄建设机遇,建立安全、畅通的水上交通运输体系,为库区两岸经济发展、旅游业开发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重点实施2个撤渡建桥工程、改造8个库区码头和8个渡埠。

构建城乡交通。结合“山水童话乡村”和旅游景区布局,深入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大力推进通景公路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交通新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等级客运站、专业性车站和客货运一体站建设,完善农村运输网络,实现“一乡镇一客货运一体站”、“一村一停靠站”,满足城乡客、货运输集散和转换需求。

(二)构筑高效清洁能源网

建设新型电网。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完善电网结构,建成“电源容量充足、输出能力强、系统安全稳定、网络坚强可靠、电网运行灵活、设备先进规范”的现代化电网。完善以220千伏为龙头,以110千伏为主供网架的电网架构,重点加快220千伏睦田变增容110千伏白龙变和杨柳变扩建增容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环网结构,增强主网架的供电可靠性。加快智能化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和延伸,打造便利、节约、高效的城乡一体化电力网络,全面适应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开发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能源可持续供应的风险。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有效开发本地风力资源积极引进风能发电项目建设,探索开展核电项目前期研究,拓宽能源利用渠道。

优化能源供给。加快天然气主支管线建设,积极承接省级天然气主干管金丽温天然气管线,启动县城输气管道工程,健全能源输送渠道。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配套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充电站、充电桩以及充气站服务网点建设,促进清洁能源推广利用。

(三)建立安全有效水利网

完善防灾减灾网。坚持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全面完善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体系,继续实施龙泉溪、浮云溪、龙潭坑、箬塘坑、黄溪、安溪、泉溪、黄家畲坑等流域堤防加固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县城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各乡镇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避险机制,积极推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整治和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以上,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切实加强雾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继续推进县城管网改造工程,实施第二水厂扩建工程,力争到2015年,第二水厂供水规模达6万吨/日,提高县城饮用水质量。

推进河湖生态网建设。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县城“三溪”河道生态建设和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立和谐优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水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加强对水功能区的监测和对地下水的动态监测,进一步强化对水功能区和水体纳污能力的管理。

(四)架构方便快捷信息网

推进信息网融合发展。实施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建设以光缆为主的骨干传输网。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宽带网络向偏远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全县宽带网络、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争取通村率达80%。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逐步向下一代综合业务网络过渡。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和网络安全管理,实施跨区域无线电协同监管。

推进信息化管理应用。构建开发、高效、便捷、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打造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行业性门户网站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产业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扩大城区覆盖面。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城市公共设施,提升市民居住环境。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新跨越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向“示范区”跨越。

(一)加快生态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市循环经济“1030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行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企业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推广“玩具废料—食用菌--还田作物”、“畜禽—沼气—作物”等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力争实现生产废弃物零排放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开发利用低丘缓坡,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综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开发应用低碳技术,努力促进低碳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公园、景区、主要街道、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等绿化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加大河道街道老城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环境整治力度,逐步形成有序洁净美观的城市面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积极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实现农村绿化、亮化、美化、洁化的生态环境。适度发展景观型房地产,建设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着力推进生态公益林、“三沿”生态景观林、饮用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提升和林相改造,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强化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大库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库区水质安全预警机制,推进库区生态修复。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工作,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全面推行峰谷分时和阶梯式电价,实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制度。加强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清洁生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等准入条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继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强化工业、农业和城乡生活等污染源治理。

(三)强化生态文明保障

完善生态保障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整合相关领域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导资源按有利于高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进行配置建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镇部门和企业

提高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加快建设现代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灾害的防控系统。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规划、防治预案建设及相关法规政策执行,加强灾害防治的硬件投入和基础建设,提升灾害的防御和抗灾能力。完善气象基础设施,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建立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网和信息库,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教文化新发展

按照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要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培育先进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围绕产业发展实际,实施“科技创新重点跨越行动”。在木制玩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100种优先发展技术,并重点掌握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在重点领域优先发展技术的基础上,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专利授权量达到900件以上。

专栏五:十个重大科技专项                

1、木制玩具加工技术及装备专项                

2、阀门装备专项                

3、精密轴承套圈设计制造技术专项                

4、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专项                

5、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产业化专项                

6、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专项                

7、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专项                

8、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9、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专项                

10、重大疾病预防专项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力争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形成功能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产业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重点培育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和5家省市专利示范企业。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积极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现代产业人才队伍。扩大适用人才队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创业人才。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不同类型的适用人才。积极引导创业有成的云和人回乡投资、反哺家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二)推动教育优先均衡发展

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原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加快城南、城东、城西、南山等幼儿园及古坊小学项目建设,积极创建云和县民族实验学校。学前入学率达到95%,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初升高入学率达到95%以上,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5%,“三残”少儿入学率达到100%,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育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技术人才。结合云和产业发展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平台,形成多样化、特色化、产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农民培训教育,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探索“小班化”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注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高考竞争力。整合教育资源,深化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改革,促进教育更加均衡发展。切实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三)推进文化发展大繁荣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木制玩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载体,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打造民俗文化和玩具文化特色旅游,推动经济文化和旅游的互动发展。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挖掘木玩、抗战、民族等地方文化资源,创作具有本土特色文艺精品,推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档案馆建设,推进档案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推进文化体育建设。大力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示范创建工作,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7个;力争5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并逐步充实文化室的文体活动器材。加强公共体育建设,创建省级体育强镇(乡)5个和小康体育村110个,城镇人口体质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体育强县创建目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明素质工程,增强群众广泛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快进城农民的市民意识转化,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诚实守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和文明社区、乡村、行业、单位、家庭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

八、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新体系

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基本建立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保障民主权利,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云和”。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积极促进社会就业。落实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观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加强劳动保障行政监察,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劳动保障“金保工程”和社会保险“一卡通”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水平。完善养老、医疗、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建立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促进困难老人、孤残儿童和重度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二)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

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运作机制。建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严格有效的卫生监管体制。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快人民医院、卫生监督大楼等项目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80%以上,着力构建 “20分钟医疗服务圈”。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公共卫生需求。普及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卫生”工程。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事业服务水平。 

提升计生服务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全县95%以上的村(居)开展“一村一品”新农村特色生育文化村创建活动,10%的村(居)达到市级新农村生育文化示范村标准。切实提高生育健康服务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 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

(三)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以“平安云和”建设为抓手,以“网格管理、阳光服务”活动为龙头,推进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解决问题机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加大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和法律援助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安全事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交通、消防、危化品和矿山等安全管理。强化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切实保护耕地,保障粮食供给安全。

加强民主法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度,做好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和重点部门审计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高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认真贯彻民族、宗教等方面政策,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支持经济建设。

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动“信用云和”建设工作,打造“信用县”。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发挥政府在“信用云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企业信用为支柱,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社区居民、农户的信用共享信息平台。深入开展县域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深化“信用村镇”建设,发挥“信用村镇”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载体作用,扩大“信用户”覆盖面。重视信用社区建设工作,发挥社区平台优势,创新社区信用品牌,提升居民诚信意识,把“信用云和”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九、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营造跨越发展新环境

加快扩大开放步伐,实现招商引资量扩大和质的提升;大力发展区域合作,提升借力发展新水平;不断强化政府职能,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打造优越发展软环境。

(一)加快对外开放水平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优化招商工作环境,转变招商引资思路,做到由粗放招商向集约招商转变,优惠政策招商向综合环境招商转变,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招商转变,行政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资源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长三角海西重点地区的恳谈会、推介会,充分利用县外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发展平台,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请进来”步伐,举办玩具节、开犁节、雪梨节、摄影节、品茶节等节日活动,不断提升云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强云和招商的吸引力

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带动”、“借力发展”, 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人力资源培养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增强外源性发展动力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合作,积极融入温台经济圈及义乌商圈。培育外贸出口企业,促进与国外企业交流合作。以“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为载体,承接发达地区要素市场和产业转移,融入发达地区产业体系。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推进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态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碳汇工程,着力探索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与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大力推进民间投资,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信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快发展,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和分配效率。 

强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创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征地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村民与社员相分离的双重身份管理模式。

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深入开展“四减少”的行政制度改革,健全规范、公开、高效的“一站式”行政许可程序,提高投资项目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管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启动撤城关镇设街道和乡镇撤并、村规模调整工作,促进集聚发展。

十、加强规划措施保障,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战略。认真执行国家、省、市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实施扩大就业战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积极拓展消费需求平台。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有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做好重点商品生产和供应工作,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稳定物价水平。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科学确定投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安排基础网络、城乡改善提升、民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设施五大类项目共计143个,总投资377亿元,计划投资178亿元,其中实施类100个,总投资229亿元,计划投资145亿元;预备类26个,总投资85亿元,计划投资24亿元;研究类17个,总投资63亿元,计划投资8亿元。

推进基础网络提升工程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从解困走向提升,涉及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水资源综合利用网高速信息网共计43个项目,总投资125亿元,计划投资40亿元。其中实施类项目29个,投资40.6亿元,计划投资32.6亿元;预备类项目10个,投资55.8亿元,计划投资7.1亿元;研究类项目4个,投资29.0亿元,计划投资0.8亿元。

推进城乡功能改善工程建设。城乡功能建设从适应走向改善,重点推进城市功能优化提升项目和农村设施健全完善项目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涉及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计20个项目,总投资38亿元,计划投资28亿元。其中实施类项目16个,投资32.5亿元,计划投资24.4亿元;预备类项目1个,投资0.5亿元,计划投资0.3亿元;研究类项目3个,投资4.8亿元,计划投资2.9亿元。

推进民生服务保障工程建设。民生服务项目建设要从覆盖走向均衡。重点围绕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涉及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科技设施、社会福利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共计21个项目,总投资8亿元,计划投资6亿元。其中实施类项目13个,投资5.8亿元,计划投资4.2亿元;预备类项目6个,投资1.9亿元,计划投资1.9亿元;研究类项目2个,投资0.6亿元,计划投资0.3亿元。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要从成本优势转为品牌优势,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成型转型、服务业扩量提质等项目建设,加速三大产业发展。涉及绿色农业、先进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项目共计49个项目,总投资191亿元,计划投资95亿元。其中实施类项目32个,投资135.8亿元,计划投资75.8亿元;预备类项目9个,投资27.1亿元,计划投资15.1亿元;研究类项目8个,投资28.6亿元,计划投资4.3亿元。

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建设要从功能性走向效益性,涉及低丘缓坡等共计10个项目,总投资13.8亿元,计划投资8.1亿元,均为实施类项目。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继续落实项目责任制。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政府投资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合理安排重大项目资金配套规模,创新开发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政府性投入资金平衡。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和低丘缓坡开发力度,提高土地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三)促进投资结构优化

调整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消费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现代产业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消费需求。

鼓励社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整合小额、分散的民间资金,转化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民间投资。创新民间投资的准入机制和载体,着力优化有利于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民间投资的健康快速增长。

(四)坚持规划引领作用

明确规划定位。发挥本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作用,切实依据规划要求执行实施。以本规划为总领,建立包括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在内的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注重规划衔接。以“规划融合”为导向,做好本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总规等重大规划衔接,确保在本规划指导下,提高规划执行效率。科学分解落实本规划目标任务,与年度计划制订密切结合,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强化监督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对部分指标因客观原因确需调整的,要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予以修正。坚持人大、政协的监督与指导,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规划后评估制度,为后续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云和正处于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中共云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谱写云和“十二五”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