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2010-00019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10-07-13 15:35:50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图解链接:点击查看图解
其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其他解读
 

 

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县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云和县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五”计划回顾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都提前一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十一五”规划期间全面提升云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14768元(折合1800美元),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1.93亿元,年均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年均增长21.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24.6:45.5:29.9调整到2005年的14.5:48.6:36.9,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木制玩具、金属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聚效益明显。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6.8亿元,年均增长32.2%。“两网络、两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丽龙高速公路云和段的建设,使我县进入了全省4小时交通圈,极大改善了区位条件。110千伏白龙变电所等一批电网项目建设,缓解了电力紧张的局面。小流域综合治理、浮云溪防洪堤、沙铺砻水电站、金坑口水电站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增强了水利支撑能力。城市道路、元和广场、二中迁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功能日益完善,形象逐步提升,城市化平台不断凸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比2000年高出8.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保险业商业化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上新台阶,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竞争力和政策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几年来实际利用县外内资8亿余元,外资200万美元。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普及了十五年教育,在全市第一个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县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明显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平稳实施,国民健康素质和卫生保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60元,比上年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60元,五年年均增长11.1%。汽车、通讯、住房等消费成为热点,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3.8%、农村下降到4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8.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9%。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五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载体,明确目标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云和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坚持“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不动摇。实践证明“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云和的实际,是科学发展观在云和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继续走具有云和特色的发展路子。

——坚持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在贯彻中央精神和结合云和实际上下功夫,积极有为,抢抓机遇,以适应促发展;在凝聚力上下功夫,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以合力促发展;在破解瓶颈上下功夫,努力缓解要素供给紧张矛盾,攻坚克难,以保障促发展;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以服务促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不动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从云和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坚持经济发展、县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同时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取得显著的成绩。

——坚持抓住项目这个载体不动摇。围绕项目这个载体,坚持在各个领域挖掘项目,包装项目、建设项目和管理项目,把项目作为壮大产业、增强后劲、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千方百计抓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拉动投资增长、推动工作的落实,在全县形成人人抓项目的良好氛围。

    ——坚持招商引资借力发展不动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利用山海协作等平台,围绕木制玩具、金属加工的县域块状特色产业,开展专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大以民引外、以外引外的力度,在激励内源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借力发展,为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充分肯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正处于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必须准确判断当前及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深入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思路。

(一)宏观背景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们加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为我县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带来新的机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的难得机遇。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云和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县城发展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明显,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自然条件限制,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基结构有待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不断加大等。

根据上述发展形势判断“十一五”将是云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时期,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并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态势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的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条件相对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丽水“三市并举”战略,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平安云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工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旅游业发展为突破口,坚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打造“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城市品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云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培育取得实效,经济增长方式明显提升,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约2.8万元,折合35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外贸出口总额突破5000万美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

——社会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文化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科技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27%;初升高比例达95%,幼儿入园率达95%;互联网普及率达1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千人医生数达1.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5%以上。

——统筹发展目标:县城的龙头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到2010年,建城区面积达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县建设初见成效,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耕地保有量0.41万公顷。

——人民生活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0.4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四)指导原则

——坚持产业培育与优化结构同步推进。富民强县取决于经济实力,新一轮区域竞争最终要看经济发展后劲。必须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强列的发展意识,在加快产业培育,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保持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和增强发展后劲统一起来,努力构建一个既有特色、又有活力、更有竞争力的县域经济体系。

——坚持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联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健康发展、顺利推进的保证。必须突出县城发展优先,增强县城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功能的同时,抓住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新农村建设,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发展路子。

——坚持内源发展与借力发展并驾齐驱。推进云和的发展,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注重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内生性、内源式发展的同时,必须突出错力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全方位开放中能动地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借力发展,努力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互促互进。加快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突出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失衡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三章  城市化与区域布局

 

围绕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科学布局引导的要求,综合考虑云和自然地理特点、城市发展形态和产业发展状况,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一城、三区”的县域空间发展格局。

(一)一城

据“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城市定位,把县城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个性鲜明的小城市。发挥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区域性市场。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以南山为中心,浮云溪为轴,形成一城三区块的城市结构。按照“城市南拓、产业西进”的思路,城南区块依托城市南拓加快发展,城北区块依托城市南拓拉动旧城改造,城西区块依托现有特色木制玩具园区加快建设,三区承担各自职能,综合发展,形成 “一环四横六纵”的城市道路网和一个“一轴五园”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网。

(二)三区

即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西北部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区和南部绿色产品生产功能区。

——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Ⅰ区)。该区包括云和镇、云坛、安溪、雾溪等四个乡镇。重点是按照加快中心小城市的发展思路,依托丽龙、云景高速公路,发展木制玩具、金属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工业,粮食、食用菌、蔬菜、水干果、笋竹两用林等效益农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业、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

——西北部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区(Ⅱ区)。该区包括赤石、大源、紧水滩、石塘、朱村等五个乡镇。重点是加强封山育林,建好水源涵养林,依托云和湖的山水优势,加快发展水上娱乐、景点观光、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业和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茶叶、水干果等效益农业。

——南部绿色产品生产功能区(Ⅲ区)。该区包括崇头、黄源、云丰、沙铺、大湾等五个乡镇。重点是加强梧桐坑流域的源头综合治理,积极建好水源涵养林、玩具用材林、菇木林、笋竹两用林,发展食用菌、水干果、高山蔬菜、茶叶、畜牧业等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第四章  产业发展

 

发挥区域特色经济和生态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大项目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集聚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培育木制玩具制造业,积极扶持先进金属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第一产业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建云和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态品牌,走立体式、生态特色型的效益农业发展道路。

——优化农业经济发展布局。从云和农业比较优势出发,按照不同区位、土壤、气候条件,努力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东部综合经济功能区、西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功能区和南部绿色产品生产功能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加强生态效益农业建设。充分利用我县生态资源和气候优势,科学制定生态效益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强粮食、食用菌、水干果、高山蔬菜、茶叶、笋竹、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的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广种养殖新模式,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水平。鼓励发展多行业或特色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兴建集加工、储藏、配送、交易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组织特色农副产品进入各地大型超市,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第二产业

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开放引进、借力发展为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管理要求,加快科学规划特色工业园区与建设力度,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加强特色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制度,增强产业配套的物流、检测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我县工业园区的集聚发展能力。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支持初创企业租用标准厂房,不断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集约开发水平。提高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确定企业入园标准,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园区。

——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云和现有的区域块状经济优势,重点培育木制玩具制造业,鼓励企业生产和研发各种木制玩具、塑木玩具、智能与塑木结合型玩具及木制教具、木制小家具、木制外包装等木制外延产品。积极推进品牌战略,打造云和木制玩具城集体品牌。加快木制玩具原辅材料市场建设,完善产业链。积极扶持轴承、阀门、玩具设备、汽摩配等金属加工业和制造业。注重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社会贡献率和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培育新的产业集群。抓好行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一个高校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做好引导和鼓励企业上市工作。

——积极发展建筑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住房、工作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整合建筑业资源,做大做强建筑业。通过标化工地、创杯工程等活动,提高建筑企业的素质,规范建筑业市场,推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三)第三产业

以旅游为突破口,以提高服务业素质为导向,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引进国内外资金,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房地产和流通贸易业。

——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围绕“生态、休闲、养生”主题,加强云和湖、狮山景区等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重点建设云和湖和旅游宾馆等大型旅游项目,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加快开发建设狮山浙西南佛教重地和风景区。加大对云和旅游的营销与推广力度,精心设计和推出具有云和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生态绿谷风情的旅游品牌。注重旅游经济效益,努力实现旅游开发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变,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和完善房地产用地等级制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导入先进开发理念,提高云和房地产业的整体素质,形成旅游开发与房地产开发互动格局。加快完善住宅供应和物业管理体系,强化业主自主管理意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流通体制创新,加快培育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努力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积极发展商贸业,建设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和商贸市场,方便和服务人民生活。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型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村多形式鼓励发展超市、连锁店和放心店。积极发展金融业,加快完善金融信息化网络,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信用评级、担保等各类中介咨询服务,规范中介机构运营和中介市场。加强各类中介服务人才培养,加快行业职业化进程。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有、乡(镇)存、民管的管理模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开展农村住宅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允许进入市场交易的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拆迁农民的利益机制,积极探索研究和解决农民下山转移后生活与就业方式的转型问题。继续推进村级政务公开,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二)切实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加快调整城乡体系布局,继续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行政村、自然村的合并,发展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公共服务设施的中心村。积极推进县城村改居工作。加快完善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村的人居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中心村产业集聚,鼓励发展家庭加工和来料加工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扶持发展服务行业。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下山转移、结对帮扶、技术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人口内聚处迁

大力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积极引导深山、高山、库区、地质灾害隐患或生态脆弱敏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梯度转移。加强劳务输出,有组织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异地创业转移。继续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六章  生态建设

 

围绕创建生态县的目标,以《生态县建设规划》为抓手,创建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家园。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土地、水、森林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可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头涵养林工程建设,通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构筑林业生态屏障。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开展对工业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农村污染专项整治。努力实现环境质量保持现有水平不下降,主要污染物保持达标排放,与全省同步建成城市环境处理设施,同步建成环境质量监控网络,使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扶持生态型工业,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业。利用独特的山地气候、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好的生态环境,以有机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水干果、笋竹、特种养殖、高山蔬菜等特色种养业。积极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绿色企业”。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合理开发生态旅游。

(三)加强环境设施建设

发挥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优势,建设一批具有生态产业发展优势的生态村。加快建设和完善县城及一批农村的防洪、供水工程,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绿化工程,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按照生态县建设目标,重点加强防洪防灾体系、森林防灾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时期,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70亿元,实施项目、争取实施项目和探讨项目100个,简称“百大工程”,今后将以“百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按照“规划体系完善、建设重点突出、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空间定位基准,努力构建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南拓、产业西进”的发展思路,更新基础测绘地理空间数据,加快新区块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区块的公建项目,抓好城市的“一环四横六纵”等城镇道路网络工程建设,发展城市公交,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抓好城市防洪、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改善城镇防洪、给排水和卫生处理能力。重视城镇电网、信息网络和燃气管网工程建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公园、绿地、内河、环县城山体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0.4万平方米建设城市道路8.78公里,雨污水管网30公里,扩建垃圾填埋场1处,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公路主骨架,形成便捷、畅通、安全的交通网络。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进一步加强县乡公路、乡村康庄工程和水路建设,全县形成“一环二高四主干”的公路网主体结构。新改建高速公路49.99公里,二级公路102公里,53省道丽浦线路面大中修14.59公里,改造县乡公路路面79.56公里,新建乡村康庄工程路基226.1公里、路面354.2公里,建成以云和客运南站为枢纽,主要乡村为终点的客运网络按照瓯江上游内河航道标准,加快库区水运交通与航道相配套的水运设施建设,改善库区交通条件,保障库区交通安全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展与水上旅游相关的交通项目。

(三)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优化主电网结构,建设网架合理、设备先进、供电可靠、调度灵活、管理科学的高效、优质、低耗的坚强电网。重点建设220KV云和仙宫变电所、110KV杨柳变电所、110KV白龙变二期、110 KV双港变电所、35KV电网、城镇10KV和低压配电网线路及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建设调度、营业、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工程,保证主电网足够的输送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构筑“千里清水河道”、“百库保安”、“万名农民饮用水”、“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的水利和谐自主体系。加强以节水灌溉和灌区配套改造工程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并继续抓好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强流域治理与城市防洪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城50年一遇和外围区域2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开发县内小流域水力资源。完成第二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建设和旧城自来水管网改造,到2010年,县城供水规模为4 万吨/日,城镇供水保证率达95%,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0%。

(五)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电信网、计算机光缆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和信息数据库的“三网一库”建设,积极实施政府门户网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 “中国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建成链接政府各部门、乡镇和社区的信息交换平台。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利用门户网站,探索网上审批模式。加速建设覆盖全县的国有资产、经济自然资源地理、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档案和企业等五个信息资源库。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智能、网络和虚拟制造等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

 

第八章  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

 

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切实加强区域合作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深化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设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制度,加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运作效率。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大力支持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有利于节约要素资源的差别化价格调节机制和财税调节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和减轻污染物排放,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优化政策资源配置。积极实施“金土”工程,在科学、合理、高效、集约开发与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供给。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各类商品市场。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努力拓展项目融资、金融租赁等业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和科技型风险投资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金进入,扩大信用担保资金和风险投资规模。支持民营骨干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嫁接改造、收购兼并等进行规模扩张与战略投资,提高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二)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和经济协作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工程”等有效载体,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突出选商引资,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工程”等有效载体,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产业、市场、体制的接轨,鼓励企业到县外投资创业,建立原材料和制造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县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变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动参与产业协作分工。积极培育外贸主体,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推进外贸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

 

第九章  社会事业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一)文化

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目标,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参与的特色文化体系。加快广播电视综合楼、体育馆、游泳馆、购书大楼、影剧院、会展中心(木制玩具展览厅、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云和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创建10个文化“山花乡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发多功能业务,逐步形成富有活力、效益明显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光缆建设,提高数字电视覆盖率。

(二)科技

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优化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推进水干果、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研究工作。加大科普的财政投入,推进城乡科普工作的群众化、经常化、社会化。扶持建设3家高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3个县级、2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争取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三)教育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优质、教育特色明显,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质量较高的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一批办学特色明显的省、市级示范学校。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并保持普职招生合理比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快成人教育发展。创办电大分校,创建国家级重点职技校。

(四)卫生 

进一步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推进卫生医疗制度及其配套改革,鼓励各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医模式。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扎实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积极为残疾人康复、就医和就业创造条件。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到2010年,全县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孕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五)体育

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逐步完善城乡健身设施和健身组织网络,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增强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健身娱乐、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体育科技咨询等产业,引导并促进体育消费。积极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到2010年,经常性参加锻炼人数达到45%,城市每万人拥有健身广场面积达6500m2

 

第十章  构建和谐社会

 

以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为重要着力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人才培养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选拔、流动、激励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造就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把培养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造就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县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创新人才管理方式,拓展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才库。打破各种限制,促进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二)就业与保障

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延伸到农村,积极为求职者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实现多途径就业目标。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着力解决个私企业、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慈善、助残、优抚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积极倡导社会救助,尤其是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和青少年教育救助。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到2010年,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0%。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老龄事业发展,办好老年大学,建好老年公寓和老年娱乐场所。

(三)精神文明建设

巩固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素质工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全县人民的精神动力。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诚实守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乡村、行业、单位、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信用云和建设

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努力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大力培育民间市场中介组织,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健全维权等各类服务中介机构。

  ()平安云和建设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主动地调节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建立健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完善各类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提高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

(六)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并依法报告工作。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重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认真贯彻民族、宗教和侨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工作。继续做好政策研究、档案、信访、统计等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继续推进全民普法教育,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 束 语

 

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保障机制。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预算,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本规划的相互衔接,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专项规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为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规划的实施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要建立和完善规划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确保整体执行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云和把握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平安云和”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在中共云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