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从2006年到2010年,是云和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推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文化部门的责任与使命。根据云政办发[2004]113号通知精神,依据《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组织力量,对我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编制了云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十一五” 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五”规划实施的简要回顾
(一)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立足本土,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丰富群众生活。在城区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每年平均不少于8场次。坚持送戏下乡每年不少于10场次,坚持送电影下乡每年不少于300场次。成功举办云和木制玩具文化节,建设雾溪畲族风情文化村和大源客家风情文化村,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云和特色文化的影响力。2004年在城区建立五个业余艺术团体,并着手对“包山花鼓戏”进行开发,社区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文化系统参加市级以上文艺创作、表演获奖61个,其中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12个。有近百件广播电视作品在市级以上评选中获奖。全县竞技体育的水平大有提高,参加浙江省第六届、第七届田径运动会共获金牌6块、银牌5块、铜牌3块。在全省综合排名2004年居28位。同时,积极做好人才输送工作,先后向省体工大队、省少体校输送体育人才4人。
(二)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绩
完成了400米标准运动场、云和图书馆、云和文化中心等新场馆建设,完成了广播转播台的迁建工作。动工建设云和体育馆、云和少年儿童图书馆,并于2006年完成了土建工程。全县建成健身路径12条,老年人健身活动场所20个(门球场13个,汽排球场6个,地掷球场1个)。以“东海明珠”、“山花乡镇”工程创建为载体,加快了基层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创建了2个“东海明珠”乡镇、7个“山花乡镇”和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广电事业发展较快,2002年12月在全市首家实现全县乡镇广播电视光缆联网。2003年10月实现广播电视新闻日播制。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通过3年努力,采取光缆联网、卫星接收站、独立小有线等技术手段,使农村看电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0户以上的自然村可以看到一套以上的电视节目,20户以上自然村可以看到2套以上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综合入户率达到95%以上。2005年底行政村光缆联网率达到52%。新闻采编播设备已全部实现数字化。2005年元旦,在丽水市首批开通了数字电视。
此外,在“十五”期间,我县的文化产业渐成雏形,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总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部门、各阶层的支持下,“十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是可喜的,我们已经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
第二章:“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体育强县为抓手,围绕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繁荣文化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我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硬件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建全,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与发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的软实力、竞争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到2010年,在县城建成云和体育馆、云和游泳馆、云和木制玩具博物馆、云和影剧院、云和广播电视大楼等文体广电设施;在乡村,使每个乡镇都拥有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文化站,80%的社区、行政村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全县建成文化“山花乡镇”10个,其中建成文化“东海明珠乡镇”4个。
——到2010年,30%的行政村建有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十五”的35%增加10%,城镇人口体质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0年,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万户,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0%,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90%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均能看到8套以上电视节目。
(三)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适应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导向和强化服务相促进。充分发挥文化尤其是传媒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党管新闻”原则,确保导向正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化传媒的服务功能,提高节目生产能力,在服务中做大做强做优。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章:“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要围绕以下战略重点展开。
(一)基础设施建设
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政府投入”,经营性文化产业“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原则,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启动并建成一批标志性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强化小县大城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将文化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着重抓好云和体育馆、云和游泳馆、云和木制玩具博物馆、云和影剧院、云和广播电视大楼等一批具有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县实际的标志性文体广电设施建设。
(二)文艺精品创作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八个一工程”为龙头,精心打造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完善精品创作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局面的形成。努力抓好“摄影、畲族歌舞、音乐创作”三大群体建设,不断发展和壮大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培养优秀人才,力争每年都有作品获省以上奖项。
——精心举办重大节庆活动。以构建生态特色文化为重点,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节庆、宣传项目活动,使文化与经贸联姻,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同时继续举办全县音乐、器乐、舞蹈等专题比赛。
(三)城乡文化建设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按照“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重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从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入手,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实施“东海明珠·山花工程”建设规划,加强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软件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抗战文化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之乡。有条件的村要积极开展“文化名村”建设。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村镇文化和老年文化。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场文艺逐年向艺术周、音乐节等富有特色和内涵的方向发展。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送戏下乡每年不少于20场次,各社区开展文化演展活动每年不少于20场次,送电影进村、进社区、进学校每年不少于1000场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城乡文体活动水平。
(四)文物保护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关系,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关系。加强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重点做好“丽龙”(丽水至龙泉)、“云景”(云和至景宁)高速公路云和段的考古和文物迁移保护工作。集中力量完成文物普查和“十五”延续的文物抢救、维修项目的收尾工作,努力实现各文保单位无险情。深化文物“四有”、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以及收藏的档案管理等工作。
(五)体育
——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以《全民健身“三五”计划纲要》出台为契机,针对老中青三种不同群体,采取多种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健身运动,使中青年逐步成为全民健身的主体。以各地老年体协为龙头,根据农村体育家庭化、小型化、民俗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农民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以送“体育健身知识、体育表演活动、优质测试服务、体育锻炼咨询、体育健身器材”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下乡”活动。
——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全面实施“教体结合”,积极创办体育传统学校和体育基地学校。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批优秀体育人才。
(六)广播电视
——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增强广播电视精品意识。“十一五”期间,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实施“新闻立台”战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节目制作能力,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云和广播电视台每年录制出1个以上能在全省交流的节目。进一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艺题材,办好地方文艺节目。
——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覆盖质量。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工程。通过努力,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继续开展“百村维护”工程,使边远山村的小有线、独立小前端都处于优质的工作状态。
——加快实施数字化工程。在“十一五”初期,利用温州中广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以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数字电视用户;从2008年开始,按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数字电视过渡时间表要求,推动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
(七)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培育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县文化产业结构和国有文化资产结构调整,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政策法规体系和优化环境为保障,相关产业联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市场准入,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县GDP中的比重有较大的增长。
——现代综合传媒业。“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相结合的现化综合传媒产业。加大有线数字电视、数字付费电视、数据广播、视频点播点多功能开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制播分开的政策,多渠道吸收资金,做强做大广告业和相关服务业。形成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的格局,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从而达到拓展市场、培育产业的目的。
——文化旅游业。利用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文化多彩的优势,建设具有生态特色、地域风情、市场前景看好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开发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重点开发富有畲族民俗特色和客家民俗风情的旅游文化以及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特色饮食文化等;以举办木制玩具节和发展“农家乐”产业为载体,与旅游业、博览业相结合,推动旅游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演出娱乐业、电影放映业。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发建设一批新兴娱乐项目和设施,引进一些健康、科技含量高的大众娱乐节目。积极培育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演出中介代理制。优化电影放映网络,在县城建成具有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中小型电影院;在农村积极探索开发电影市场的有效途径。
——体育健身业。利用元和广场、云和体育馆和各健身俱乐部,开发和建设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做好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培训市场的开发。
——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抓好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青年健美健身及其他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网络业。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适用技术对文化行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等。强化对网吧的管理,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
第四章:“十一五”期间应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文化工作的领导
——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加强领导。要坚决克服“重规划,轻实施”的思想,避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情况。建立保证党委领导,强化政府管理,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文化领导体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对有条件的国有文化实行产业的运行方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定期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五纳入”。
(二)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要逐步增加,每年增长的幅度应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应给予经费保证。要建立有关财政专项资金制度,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精品生产、山花工程创建、入户工程维护、文化人才培养、历史文化保护、文化市场培育等。
——创新文化投入机制。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取消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管理部门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对文化的投资。
(三)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
——把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以法治文、以法兴文。着力制定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规章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守法自觉性。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监督、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产品的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坚决制止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文化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完善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等政策,坚持选拔文化人才到外地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库和有利于人才资源配置的用人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云和县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